打印

2011清明节:各地动态信息汇集帖

中华世纪坛清明节“迎来”40名文化先贤

2011年04月05日 18: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记者 应妮)孔子、屈原、梁思成、徐悲鸿、邓稼先、梅兰芳等春秋时期至近现代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青铜雕像5日落户此间中华世纪坛。梁思成夫人林洙及其子女、梅兰芳传人梅葆玖、徐悲鸿之子徐庆平等亲属在亲人雕像前献花表达哀思。


  这些文化名人涉及文化、艺术、哲学、教育、医学建筑、科技等多个领域,从老子、孔子、司马迁、孙子、管仲、张衡、沈括、徐霞客、贾思勰、李时珍、祖冲之、朱载堉、蔡伦、毕昇、黄道婆、李冰、屈原、李白、杜甫、李清照、关汉卿、曹雪芹、鲁迅、司马光、蔡元培、詹天佑、吴道子、王羲之,到马寅初、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林巧稚、梁思成、郭沫若、茅盾、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等近现代文化、科技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时间跨越了从春秋时期直至近现代3000年历史。这40尊雕塑按名人出生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逆时针方向安放在世纪坛140米的环型回廊内,雕塑均为站姿,比人的原高要高出20厘米,每尊雕塑底座0.5米见方,上面刻有文化名人的生平等内容。

  文化先贤的亲属梁思成夫人林洙及其子女、梅兰芳传人梅葆玖、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代表其母廖静文女士、著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子女及其亲属,以及人口学家马寅初、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亲属参加了今天的活动,在亲人的雕像前献花、默守,表达他们对亲人无限的思念和崇高的敬意。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专门为活动题赠了《中华国贤颂》,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现场朗诵;梅葆玖捐献出张大千先生为其所作的《梅兰图》。徐悲鸿之子徐庆平说,希望青少年朋友们可以从这40位文化先贤的身上,了解中国上下5000年文化历史,了解这些先贤们如何在各个不同的艰难时期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中华文化推向前进的伟大情操。

  来自徐悲鸿中学、鲁迅中学、梁思成创建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北师大徐霞客学习小组的200多名学生向文化名人塑像献上了鲜花。

  据悉,围绕40位中华文化名人雕像,中华世纪坛建设了“名人雕塑馆”,成为永久的中华文化名人的主题纪念馆。(完)

TOP

河北民众涿鹿“中华三祖堂”拜祭黄帝炎帝蚩尤

2011年04月05日 2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张家口4月5日电(陈林 谭地)悠悠三祖愿,浓浓儿女情。5日,河北省张家口涿鹿中华三祖堂前古乐悠扬、轩辕旗飞。清明之际,近千河北民众在此共祭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祈福中华。

  “五千年神州,人杰地灵;中华三祖,伟业辉煌……”祭祖大典上,象征中华56个民族国运昌盛、九州和谐的56响鼓声浑厚有力、9响钟鸣悠远绵长。来自当地矾山镇龙王塘的舞龙队高唱《龙的传人》,用力挥舞着16米长、两米高的长龙,激情腾飞。今年36岁的杨贵海已经连续6年担任“龙头”,他说作为龙的传人,表演舞龙在祈福吉祥之余,希望更多的炎黄子孙能够传承龙的精神。

  据了解,此次拜祭包括击鼓鸣钟、恭读祭文、秧歌祭祖、上香祭拜、行施拜礼、祈福中华等9项内容。

  “老师说这里是我们的祖先,希望我们长大以后不论去哪里工作学习,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这里”。当日,矾山小学5年级学生岳志国和同学们一起来拜祭三祖。


  据涿鹿•中华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介绍,千古文明开涿鹿,合符文化定中华。全国举行祭祖大典的地方很多,但将黄帝、炎帝、蚩尤三祖一起祭祀在全国仅有河北逐鹿。目前涿鹿祭祖已同陕西黄陵公祭黄帝大典、河南新郑拜祖大典一起,成为享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大祭祖活动。

  河北涿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前黄帝、炎帝、蚩尤三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曾会聚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完)

TOP

清明追源历史名人 专家吁文化精神传承应平民化

2011年04月05日 2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4月5日电(记者 沈兰)清明节,追忆先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历史名人被誉为民族脊梁成为清明文化崇尚主导。有专家认为,在崇尚物质追求的今天,民众更多关注的是衣食住行,清明文化应该平民化,应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见贤思齐 弘扬真善美

  杭州历史文化名人不计其数,有尽忠报国的岳飞、《申报》报主爱国人士史量才、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代画家吴昌硕、一生坚持真理的张闻天……不胜枚举。

  祭祀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诉求表达方式,在古代社会,举国上下都要祭祀扫墓。祭亡意在佑生,扫墓不仅仅是扫去逝者墓碑上的尘埃,更重要的是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命回归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清明,达到白居易笔下的“性海醇澄平少浪,心田洒扫静无尘”的境界。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清明节祭祀缅怀先烈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祭祀是家庭团结、凝聚力的所在,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它是纪念祖先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其生前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敬仰;它是生命本质的一种追寻,追源生命意识价值。

  而民族缅怀则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民族脊梁的追寻,系民族团结所在,系维护民族感情的纽带。

  文化名城杭州作为中华历史上的六朝古都,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和英雄豪杰为这一方山水付出令人叹服和忘神。斗转星移,繁华洗净,千百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为今人所知?

  清明文化应崇尚精神追求自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刚则提出,“历史到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先贤,又应该传承什么精神?实际上很多人说不清楚。”

  当下80后、90后看不懂历史,小时候不了解历史,长大后又发现有历史是具有争议性的。是非曲直难分,名人历史价值不一,当下处在一个混乱阶段。“秋瑾是谁,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被人视为愚忠。甚至一些地方为了打名人牌,某地为拉动内需就打出西门庆故里之王牌。”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文化名人往往在世不得志,死后被正身名垂青史。时代不同了人们对名人的看法也褒贬不一了。冯刚指出,当下,民众更多关注眼前的衣食住行,而忽略了精神文化追求。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孔子的概念远不及平日信奉的菩萨。相比之下,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名人效应,向民众一厢情愿地推崇民族文化。

  针对上述说法,杨建华也认为,目前阶段确实处于混沌时期。但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在历史上具有贡献的人,或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都应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具有永恒的纪念意义。当下一些地方为了拉动内需,大打文化名人牌,反而失去了文化名人永恒的纪念价值。

  “民众精神文化追求是自由的,政府推崇文化但不能‘强施于人’。清明文化更应该平民化,倡导民众追源生命之本,勿忘本。”冯刚最后呼吁。(完)

TOP

着宋装、品宋酒、游宋都 开封“倾城计划”现魅力

2011年04月05日 21: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开封4月5日电 (记者 李贵刚)“着宋装、品宋酒、游宋都,满城尽是‘大宋子民’。”这是一位内地网友“倾城计划”中所设计的宋代情景。5日,这一幕出现在了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大巡游活动中,并受到了海外内游客的赞誉。


  当日,以突出宋文化和民间技艺为主题的“中国开封2011清明文化节大巡游”在千年古都开封拉开帷幕。数万民众参与的清明大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清明上河园出发,一路向开封府开拔而去……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巡游队伍边走边演,引得数万游客和民众沿街围观。一时间,开封城处处均是“大宋官民”。“赵匡胤”为首的九位北宋“皇帝”身披龙袍,一边走一边向路边的群众“赠柳”; 铁面无私的“包公”一边走一边向围观游客连连拱手;开封大相国寺僧人手持各种乐器,一路奏起佛音袅袅的梵乐……

  据主办方介绍,是次清明文化节大巡游活动共演绎了28个中国优秀传统的民间文艺节目,如舞龙、麒麟舞、盘鼓、独杆轿、梵乐等。其中,别开生面的“倾城计划”志愿者着宋装、品宋酒,“穿越时空”游宋都成为当日最大的亮点,让海内外游客大饱眼福。

  “这个活动很有创意、很吸引人,仿佛让人们回到了千年前的宋朝清明时节。”一名来自福建的游客一边忙着和几名漂亮的“宋代美女”合影一边笑道。

  据悉,此次共有近300余名志愿者参与“倾城计划”。志愿者们也纷纷表示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体验“大宋文化”,感受宋都魅力。

  所谓“倾城计划”,是2007年开封一位网民设想的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即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开封全城人身着宋朝服装,以复古的形式迎接中国人的奥运。遗憾的是,这个“倾城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不过“倾城计划”在今年得到政府的支持,开封市旅游局给予采纳,并通过网络发出了一份“2011清明文化节大巡游集结令”,邀请海内外游客、志愿者参与“宋装大巡游”活动。之后,“倾城计划”曾在郑州、开封等地成功的进行了“宋装巡演”。(完)

TOP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4月5日,农历三月初三,前来参加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民众人山人海,本次盛会的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TOP

山东青州小朋友清明节“碰鸡蛋”



4月5日,清明节,山东青州的几位小朋友在玩“碰鸡蛋”游戏。在山东青州至今仍流传着清明节“碰鸡蛋”的传统习俗,孩子们用煮熟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据史料记载,“碰鸡蛋”原是南朝时的古俗,宋代就已不多见,但在山东青州等地一直流传至今。王继林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TOP

都江堰放水节清明开幕



4月5日,2011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在都江堰渠首“道解都江堰”隆重开幕。《古蜀之祭》、《千年堰功》等5个篇章的大型主题表演表达了震灾区都江堰的“谢天、谢地、谢人”以及大灾面前涌动大爱的感恩之心。图为都江堰放水节现场。中新社发 安源 摄

TOP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行清明祭拜先师仪式



4月5日上午,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行清明祭拜先师仪式,清明祭拜先师活动包括宣读诰文、酹酒、洒扫、献花、行礼及浇灌等环节,以表达对孔子的缅怀和敬仰。中新社发 刘震 摄

TOP

广东肇庆用甘蔗祭祖 风俗源于祖先坐竹排南逃

网易 2011-04-05 16:58:48 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 



市民买甘蔗去拜山祭祖成为风俗

随着清明节的到来,肇庆 城区各处摆卖甘蔗的骤然多了起来。卖蔗商贩介绍,虽然零售价较去年翻了一番,但购买的市民并没减少。当问起以甘蔗祭祖这一俗例的来由时,竟没人能够说得清楚。羊城晚报 采访民俗专家了解到,甘蔗祭祖是为了纪念先祖从珠玑巷 前来珠三角这段艰难历程,让后人知道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许多人说不清楚甘蔗祭祖来源

4月4日,记者在肇庆城区各处市场和大街小巷转了几圈,见甘蔗的摆卖比平时明显增加了许多,有固定档口的“堆头”更大。沙墩路果贩李先生前两天进了3000多斤货,他估计大概两个星期左右就能卖完。李先生介绍,清明节期间,大家都会买甘蔗祭祖,这几天很多人来买,多数都是买两三条,家族大的会买一大捆回去。

刚刚买了两根甘蔗的街坊黄姨介绍:“我小时候,就看见家里每年清明祭祖时都把甘蔗砍成一段段,排在祖先坟前祭拜,完事后将甘蔗分与众人,就连在山上砍柴、放牛的其他人都可以分到一份。”当问起甘蔗祭祖的来由,记者接触了超过十个顾客和商贩,竟无一能说个清楚,有人说是带去解渴的,也有人说是祈求祖先保佑生活像甘蔗般甜蜜、或做事“有头有尾”……

甘蔗是纪念祖先乘坐竹排南逃

对肇庆民俗颇有研究的民俗学学者、原肇庆博物馆馆长谢子熊先生给记者解了这一疑惑。据他介绍,相传南宋末年,元兵进犯,造成南雄 珠玑巷一带大量居民仓皇南逃,逃亡路上来到一个叫荔枝山 的河边,无船只可以渡河,于是砍竹结排而逃。到连州水口,遇狂风暴雨,竹排散架,众人落水,幸而获救。时闻元兵又快追至,于是大家再结竹排沿北江而下,到达今天珠三角一带定居,也有来到高要(包括今天肇庆城区)的。后来,这些南迁的居民为了不忘先祖们当时困难艰辛,每年清明祭祖拜山及冬祭,都将甘蔗截断排成竹排状,作为供品,拜祭之后分给每位子孙,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先来历。这种习俗在珠三角一些地方还保留,不过知道它的来由的人已经不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彭林刚好前来肇庆开《礼乐人生》国学讲座,他就清明拜祭礼仪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彭林说:“清明祭祖,目的就是要告慰祖宗、告训子孙。告慰祖宗就不要做给祖先抹黑的事情;告训子孙就是要让子孙们明白祖辈从哪里来的。”

据彭林介绍,西周以来,就有了祭祖的礼仪,那时,人们祭祖是后人做出了成绩去告慰祖先,而不是去祈求祖先赐福,更不是像现在不少人祭祖是求祖先庇佑升官发财、家宅康宁等。进入宋、明以后,从佛道祭祀礼仪中借用了点高香、烧纸钱的做法。在“文革”期间,祭祖又被定义成封建迷信,使社会大众迷失了祭祖原先的内涵。

李维宁 孔祥坚 赵其兴 摄影报道

(发自肇庆)

责任编辑:NN049(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

TOP

回复 20# 的帖子

授权发布: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文》全文

2011年04月05日 23:40:25    来源: 华龙网  
  
  
《拜祖文》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许嘉璐

    维公元二零一一年四月五日,岁在辛卯,节属清明,许嘉路谨以天下华胄之名,恭奉献花果蔬、彘特佳醴,拜祀于始祖轩辕皇帝像前。文曰:                                    

惠风和煦,万物复萌。

河洛浩浩,溱洧清清。
豫州亿众,意气腾腾。

小康既现,黾勉攀登。
南联皖鄂,陕鲁西东。

并肩挽臂,七省齐兴。
仰望具茨,郁郁葱葱。

圣迹犹在,追远慎终。
盛世怀祖,感恩圣功。

忆昔往古,天下鸿蒙。
吾祖率民,肇始文明。

明于天道,察乎民风。

广询智者,竭尽聪明。

钻木阳燧,民远膻腥。
岐伯尝药,百世所凭。

仓颉创字,古今遵行。
嫘祖植桑,民以御冬。

教民稼穑,企盼丰登。

采铜铸造,未必不经。

伟哉吾祖,德如峻峰。
垂裳而治,穆穆春风。

德义教化,息忿止争。
百官不私,法简律明。

以战止战,东巡西征。
不暇席暖,迁徙无恒。

岂辞劬劳?尽瘁鞠躬。
民讳狙落,姑言仙升。

咸池断竹,代以今声。
遐而在迩,永纪圣踪!



噫嘻吾祖,视今何世!
环球播荡,时乱时凶。

烽火连绵,饥馑频仍。
投薪止火,扰扰纷争。

唯我华夏,和乐融融。
百业俱举,各尽所能。

屡灾屡奋,日夜兼程。
倏尔卅载,日益繁荣。

大爱遍在,保障民生。
正义弘扬,文化复兴。



噫嘻吾祖,观彼海冻:
美哉荡荡,涛息风平。

两岸手足,路畅心通。
古训是式,存异求同。

既爱且让,互信日增。
今兹圣诞,齐禀元宗:

前路尚遥,唯赖精诚。
振兴中华,重担共承。

贡献世界,天下为公。
嗟我烈祖,佑我功成。



肃此敬告,伏惟尚飨!

来源:郑州市委宣传部

TOP

河北民众涿鹿“中华三祖堂”拜祭黄帝炎帝蚩尤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05日20:09

  中新网张家口4月5日电 (陈林 谭地)悠悠三祖愿,浓浓儿女情。5日,河北省张家口涿鹿中华三祖堂前古乐悠扬、轩辕旗飞。清明之际,近千河北民众在此共祭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祈福中华。

  “五千年神州,人杰地灵;中华三祖,伟业辉煌……”祭祖大典上,象征中华56个民族国运昌盛、九州和谐的56响鼓声浑厚有力、9响钟鸣悠远绵长。来自当地矾山镇龙王塘的舞龙队高唱《龙的传人》,用力挥舞着16米长、两米高的长龙,激情腾飞。今年36岁的杨贵海已经连续6年担任“龙头”,他说作为龙的传人,表演舞龙在祈福吉祥之余,希望更多的炎黄子孙能够传承龙的精神。

  据了解,此次拜祭包括击鼓鸣钟、恭读祭文、秧歌祭祖、上香祭拜、行施拜礼、祈福中华等9项内容。

  “老师说这里是我们的祖先,希望我们长大以后不论去哪里工作学习,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这里”。当日,矾山小学5年级学生岳志国和同学们一起来拜祭三祖。

  据涿鹿·中华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介绍,千古文明开涿鹿,合符文化定中华。全国举行祭祖大典的地方很多,但将黄帝、炎帝、蚩尤三祖一起祭祀在全国仅有河北逐鹿。目前涿鹿祭祖已同陕西黄陵公祭黄帝大典、河南新郑拜祖大典一起,成为享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大祭祖活动。

  河北涿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前黄帝、炎帝、蚩尤三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曾会聚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TOP

振兴中华 民族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