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一  北门校之14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第一  北门校之14

第一  北门校之14
  
  卫红走上主席台,向大家讲述她在体校锻炼的故事,还有,就是郧阳地区运动会时,她的拼搏精神是如何激发出的她,。侃侃而谈得语句,无疑不大像她的口气,跟报纸上喊的口号文章差不多,与前些年学校时每逢开节日考试后的总结大会时,宣读的报纸没什么两个样。第一,卫红竟然成为郧阳地区的第一啊。
  在卫红走上主席台之前,还有一个第一,不是我们郧阳地区,而是中国第一,哦,也算是世界第一吧?丁锁林校长,真正在每周进行一次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给我们读大报小报厚本薄本杂志,只不过主要是人物故事,现代名人,当今英模,不是干巴巴的人物简介,而是生动活泼细致丰满的人物,活生生的一言一笑举止一如平常人的形象。可是,我们怀疑这些细节都是报纸上的吗?那小小的一面报纸,怎么能够容纳下那么多的内容?他一讲就是半天,就是读下来,也得两三版吧?而报纸始终没有看见他翻动呢。就在那版报纸上,丁校长读出了中国第一,西德第一,一个名字叫韦钰女子。
  上半年,也就是1981年6月16日,西德亚琛工业大学高频研究所,通过了一篇与热核聚变的等离子加热有密切关系的博士论文《回旋管最优性能的研究》的答辩。在这个领域里产生这样的论文,在西德还是第一次。论文的作者,也就是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是南京工学院讲师、中国留学生韦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电子学方面的第一位女博士。
  什么电子工业?它对于我国有何重要性?今天课堂里的物理学习有没有实用性?在“四个现代化”又具备的怎样的核心重要性?丁校长一展开,那报纸便离开了他的手,安静的躺在主席台桌上。从丁校长口中,我们知道不仅仅是这些,韦钰只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一般要用三、五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她的工作为西德开创了用于等离子加热的新型毫米波器件——回旋管方面的研究项目。这一研究成果在第五届和第六届红外和毫米波国际会议上报告后,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好评。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在授予韦钰博士学位的同时,还发给她一枚专门给成绩优秀者颁发的波歇尔奖章。年龄刚过四十的韦钰,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然后,就是卫红上主席台讲她的故事了。这样的活动称之为政训,班级有班主任对全班学生进行的,每天总要抽一些时间训话,让做错事的同学低头认罪,很诚恳很庄严的面向全体同学,站在讲台上诉说自己所犯下不可宽恕的错误。哦,那是以前,现在略微有点不同,只要你承认自己的错误,丁校长认为还是可以原谅的。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允许学生犯错误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确教育,丁锁林校长说。学校有就是每周半天的例会了,例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会议,每周一次,雷打不的,要形成惯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个标准,让会议上宣读的一些人物事迹,成为学生行为一个标高,身边的人与事,报纸上的人与事,都是学生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咧。
  遥远的韦钰一点点走进我们的身边,她似乎是我们身边任意一个人,刻苦,坚韧,勤奋,善问,多疑,好学,每一点品质在丁校长的口中,似乎与校内某一个同学重合,韦钰所做的某一件事,与学校内班级上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与我们认识的某一位男生或女生重合,这些品质似乎与记忆里的人与事重合,与一些过去了古书古人古事重合,那些不知距离我们多远的人,他们与韦钰一样,与卫红一样,与我们一样咧。报纸上的今人名事,书籍上古人伟业,校园内的普通学生,三个一点也不相关的人与事,在例会上主席台在丁校长的口中,一点点融化融合成为一体。
  但是,我只记得一点,卫红能够上主席台,只是因为她得到了郧阳地区竞赛第一,韦钰能够上报纸成为我们学习的目标,也不过是因为她得到中国或西德第一而已已。那些出现在丁校长口的同学,在他讲话时我们才知道的古人古事,也是因为他们某一方面成为了第一咧。
  第二,是没有名气,是不会被大家承认的,是不会记载入历史书籍的,也不会为广为宣传成为大家口耳相传的新闻。新闻,这个词,也是在主席台上,丁校长要求我们把班上校内发生的最新的好人好事,抄写到大门口,那个黑板报上最显眼位置的。他说是校园新星,那不也是第一么?只有第一才能上这个地方?
  韦钰,这个第一个电子女博士,成为班上女孩子半个月谈论的热点,然后,消散的无影无踪了。而我,却铭刻于心底几十年,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第一对心灵的冲击有多重,成为永远无法愈合的内伤。
  
  
  
  
  北门校之一  入学
  北门校之二  典礼 
  北门校之三  寝室 
  北门校之四  同桌 
  北门校之五  弹壳
  北门校之六  竹人 
  北门校之七  电视 
  北门校之八  故事 
  北门校之九  北坡
  北门校之十  堰渠
  北门校之11  暑假
  北门校之12  校长 
  北门校之13  武林
  北门校之14  第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