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邓家巷子  武陵旧事之26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邓家巷子  武陵旧事之26

邓家巷子  武陵旧事之26
  
  
  站西南城角龙王庙处,可清晰看到旧城东南角,城墙正中一门楼,那就是南门了。南门以东为南关街,南门以西为邓家巷子。
  说是邓家巷子,其实现在极少姓邓的人居住这里,十余户马姓人家,回族。信奉伊斯兰的人,多数姓马的。故而古人有“十个回回九个马”的说法。据1982年人口普查,武陵有6个民族,汉族占99.8﹪,回族622人,壮族7人,苗蒙布依各1人。少数民族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占绝大多数了。而马姓又占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人口基数。其余李杜诸姓,散布其间。
  然而,旧城以姓名街者,除开西关街之管家巷子,王家道子,就是这南关街之邓家巷子了。三家算是旧城外之三大姓吧?而城内是谭刘肖谌四大姓的。
  自龙王庙起,距离城墙丈余,丛生刺枸,宽米许,高二米,再外面即为一行道,行道外又为刺枸,高宽如内。刺枸如墙,中夹一道,由西北角龙王庙直到近南门处。南门西侧,依刺枸,始建房屋两排,内侧七八户,外侧五六户,这就是邓家巷子了。巷子外侧,即为南较场。较场外,三两户人家,临河而居。
  邓家究竟有哪些名人,在武陵历史上留下名字?
  同治版志书武功卷载,嘉庆元年到九年,廪生邓洪炯,六品衔。什么是廪生?廪生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又称廪膳生。名额有定数,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每年发廪银四两。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咸丰三年载,出师本省三次,有兵丁邓光明。同治元年七朋出师四川,有兵丁邓干洪。同治二年正月,有邓胜任。同治三年,换香寨有邓光辉,双龙寨有邓学书父子四人。
  人物卷载,正德九年,岁贡邓启。康熙二十四年岁贡邓启鹏。这两人为岁贡,比之前者邓洪炯要强一点点,毕竟成为岁贡了。那是廪生多年者,免费在县学学习年深月久,学养浑厚,才可得之。它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县学每年二十名廪生,比之现在高考难度似乎还大,而多年廪生才可补为岁贡,始入国学就读,难度不言而喻。这是不是邓家巷子命名的由来呢?
  传附卷,清,邓之琼,邑岁贡,屡获乡荐不售。教学多所成就,有文集诗稿,未梓。门人颂曰;汉南山斗。邓家不仅仅有当官,也有学问高深者,只可惜,书成未刊,不然留之今日,当为邓氏一宝。
  仕宦卷,邓启,正德九年贡,眉州判官。邓启之名,前见人物卷。明设州,各州有知州一人及同知、判官等官,从七品。
  善行卷,邓之琼,传附卷见之。其于嘉庆戊寅,改建五峰书院,琼与有劳。旧志未载其名,并遗肖宗模名。哦,肖氏为武陵四大家之一,其名人辈出,志书多见肖氏子弟。查《郧阳府志》内载儒学李标记有襄事者:“贡生王家诏,生员周毓英,邓之琼”等语。屡获乡荐,八举不第。诸葛亮三等刘备,始出山助之。而邓之琼八次被推荐,而不就官宦之路,也算邓家出了一个奇人。教授生徒,多所成就。门人颂以联云:“品谊式前闻,争仰风裁方正叔;文章扶后起,共言礼乐在河汾。”“河汾门下”“河汾之志”是其学生对邓之琼的评价了。
  隋代王通设教河汾之间,受业者达千馀人。后以“河汾”指称王通及其学术流派。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皆在其中,当时人称“河汾门下”。后人以“河汾门下”比喻名师门中人才辈出。比如陈寅恪,即是追求隋唐学人王通那种讲学式的“河汾之志”。他希望自己能像王通那样培育出一批能够担当天下大任的精英人物。邓之琼的学生们,还题写有“汉南山斗”兹查,邑旧志,仅仅载前额,遗其联,故补入。
  邓秉珍,家贫,废学,充县户书。性孝友,能于困苦中,阐扬先世潜德,修理远近坟墓,和兄弟,睦族邻。其在公门著有《砚铭》云:“勺水似海,卷石如山,升沉由已,慎劂笔尖”即此,见其居心行事大概。年六十六卒。邑人李荣竹有赞,载《家乘》。
  现在的邓家巷子,仅仅短短的一截,在菜市场内侧了。
  
  
武陵旧事之一    龙王
武陵旧事之二  绿茵
武陵旧事之三  货场
武陵旧事之四  交易所 
武陵旧事之五  筒子面
武陵旧事之六  城隍庙
武陵旧事之七  小人书
武陵旧事之八  幼儿园
武陵旧事之九  丹凤眼 
武陵旧事之10  油炸桧 
武陵旧事之11  王长店   
武陵旧事之12      叛逆
武陵旧事之13    邵子南  
武陵旧事之14  缝纫机  
武陵旧事之15  画册子
武陵旧事之16  特价书
武陵旧事之17    武衙门 
武陵旧事之18  土车站
武陵旧事之19  读书室
武陵旧事之20  菜店
武陵旧事之21   广播站 
武陵旧事之22  户房 
武陵旧事之23  药王庙 
武陵旧事之24  罪恶值
武陵旧事之25  护城堤 
武陵旧事之26  邓家巷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