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丝绸之路研究:文化的价值在延伸

丝绸之路研究:文化的价值在延伸

丝绸之路研究:文化的价值在延伸

——访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



本报记者 吴婷




  6月12日,在“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提起八个月前中国蚕桑丝织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往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既感到欣喜,又对其保护与传承颇感压力。

  后续保护:缺乏协调机制

  记者: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蚕桑丝织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的手工织造技艺面临失传,各种蚕桑习俗正在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蚕桑丝织的非遗申请之路走得如何?

  赵丰:现在“东桑西移”政策虽然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东桑西移”将使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人逐渐放弃植桑养蚕,这也意味着中国蚕桑丝织文化将失去传统和文化的根基,这个失去了非常可惜。

  我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做文物保存,有条件的文化遗产应该能整体保存,丝绸恰好符合这样的条件和需求。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中国丝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和展示的单位,理应挑起这个担子。

  2008年,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由浙江省文化厅牵头,会同江苏省文化厅和四川省文化厅联合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时以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省苏南地区为核心,联合四川等其他相关地区一起申报。申报内容以蚕、桑、丝、织等全过程中的传统生产技艺为核心,包括文化习俗和民间说唱等。2008年9月,申报材料正式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资料核实和专家审核,在2009年9月30日正式通过。

  记者:那么,蚕桑丝织非遗项目需要开展哪些后续保护?

  赵丰:我觉得所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机构来协调管理。建议由文化部牵头成立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管理机构,或成立专门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委员会”,协调和管理保护这一遗产的重大事项。

  在这个机构的协调下,建议以申报工作的执行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依托建立“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可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和浙江省文化厅共同管理。在蚕桑生产历史较久、目前仍有蚕桑生产的浙江杭、嘉、湖一带设立“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较为全面地保护、研究、传承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在保护区内建立蚕桑丝织非遗技艺馆,将蚕、桑、丝、织甚至是相关的印染刺绣等全过程中的传统生产技艺,以及文化习俗和民间说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综合展示出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还可以建立“中国丝绸文化创意园”,将传统工艺纳入丝绸品牌发展战略,不仅能给设计师带来原创灵感,还将有利于推动中国蚕桑丝织产业升级,使中国丝绸产业获取高端价值。

  这些措施有利于文物保护、文化传统传承和品牌发展,其目的是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推动蚕桑丝织产业升级走向国际,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

  不仅是展示还应有“保护”

  记者:传统的博物馆一般都以实物为主进行研究或展示,这些实物一方面有艺术性,另一方面也是技术的产物。现在的博物馆依然只是延续这些功能吗?

  赵丰:博物馆不应该仅展出其中的一部分文物,而应该利用这些优势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有其多样性,但单纯的民间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在当地自然传承当然最好,但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传统技艺已经失去了活性生长的土壤,这时就应当充分利用博物馆可以长久收藏的优势。过去,人们认为博物馆只有文物实物的展示,即使有相关技艺的表演,也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些实物。现在,这个观念已经转变了。

  记者:就中国丝绸博物馆而言,如何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目前国内少数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博物馆。我们组织专门人才去学习这些技艺,然后在馆里展示,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对馆藏内容的丰富和对博物馆功能的拓展。我们还准备设立一个专门的保护研究中心来研究桑蚕丝织技艺。除去我们联合成都、苏州等地将蚕桑丝织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中国丝绸博物馆曾组织人员在2007年俄罗斯的“中国年”活动闭幕式上进行丝织技艺表演和丝绸工艺品的展示。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另外,目前国内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应当扩大交流、加大合作,这样可以节约一些资源和成本,比如可以节省专门的展示场地等。

  “丝路之绸”是一项多学科综合研究

  记者:您曾提出建议开展“丝路之绸”研究,与以往的“丝绸之路”有何不同?

  赵丰:“丝绸之路”指的是公元前后开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最为频繁的一段交通要道,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首先使用并为世界所认同。“丝绸之路”一词中其实包括“丝绸”和“路”两个关键词,目前人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大多体现在“路”上,而对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却很少关注。我们提出的“丝路之绸”把关注点集中在丝绸本身,“丝路之绸”的综合研究就是研究丝绸之路上发现的以丝绸为代表的纺织品和服装。

  记者:“丝路之绸”的研究只针对纺织品和服装吗?

  赵丰:丝绸从一开始出现就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技术的产品,也是一件艺术品、商品,也可以作为货币,因此,“丝路之绸”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内容。

  首先,“丝路之绸”的研究应是一个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项目;“丝路之绸”的研究可以提升中国西北地区的文物研究能力与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内地学者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可以与西北同行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丝路之绸”的研究;其次,丝绸之路是国际文化界永不过时的题目,丝路上的丝绸分散于全世界,其中有古代通过商贸形式传播的,有后来通过传教士传播的,有被盗掘的,也有从中亚传入我国的丝绸,各国学者和同行对其有着共同的兴趣。因此,“丝路之绸”的研究较容易打造成一个平等的、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可以将我国的研究推向国际。

  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路,一条有文化的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丝路之绸”,因此,研究“丝路之绸”势必会提升丝绸之路的价值,加快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步伐。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7-1 15:03:3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