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海外看民俗:博罗尼亚 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

海外看民俗:博罗尼亚 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

海外看民俗:博罗尼亚 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

                      谢方 2010-10-08  中国文化报  

  博罗尼亚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个富裕的历史文化名城,市中心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建筑群体——建于1088年的欧洲最古老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博罗尼亚城市规模不大,人口不到50万,老城居住人口不足10万。老城因为拥有两座建于中世纪的姐妹塔楼(一高一矮)而闻名遐迩。另外,博罗尼亚城市里的人行道均以走廊形式修筑,故被建筑师称为“柱廊之城”。

  意大利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早、数量多、质量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在那里已经上升为一种全民意识。博罗尼亚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整体性保护)的城市。所谓“整体性保护”,就是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原生态,留住原来的居住者——一般指社区里原有的低收入家庭。

  在博罗尼亚旧城改造过程中,同样也面临开发后的住宅走向“绅士化”的倾向(“绅士化”这个词是从法语词根演变而来的,在城市社会学中特指“中上阶层涌入传统蓝领阶层居住区”,这个潮流往往伴随旧城改造而来)。旧城改造,这条看似光明的前途却有着难以想象的阻力——因为居住在原社区里的低收入家庭没有能力承租经过改建后的房屋。

  1970年,当时的博罗尼亚市政府由意大利共产党执政,市政府聘请罗马著名的建筑规划师柴菲拉提任总规划师,提出整体保护规划,其要点是利用公众住房基金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保护古建筑;并用法律形式规定居住其中的90%以上的旧住户必须留下来,居住在社区里的低收入家庭的租金不能超过其家庭收入的12%至18%,从而实现历史街区里“原来谁住的房,改造后还由谁住”的旧城改造目标。举例来说,在某个街角,开发前是面包房、咖啡馆或花店,改造后仍归原主人管理。这项改造规划因为照顾了社区中、低收入家庭和小店主的利益,因此深得居民欢迎,群众参与热情非常高。

  博罗尼亚旧城改造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完整保护了古城的风貌。古城风貌不仅包括那些有形的文化遗址,如宫殿、教堂、街巷、旧房,还包括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无形的人文内涵——如民俗、民情、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古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表现了城市文化中最直观和最表层的一面,而每座城市独有的人文景观才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在于居民的文化生活,它的实质不是僵死的古董和遗址能够涵盖的,而只能在其居民的现有生活方式中去寻找。

  博罗尼亚另一个保护古城的举措是用经济杠杆协调城市生活。几年前,笔者在博罗尼亚老城闲逛,见一隔离墩立在马路中间,一位老先生开着吉普车在隔离墩前戛然停住。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卡片,朝隔离墩旁边的机器插进去,不到半分钟,隔离墩就自动下沉入地面了,等老先生车子开过,隔离墩又慢慢升起……博罗尼亚人用自动隔离墩限制车辆进入中世纪街区,这样做并没阻碍现代交通工具进入古城,但能用经济杠杆限制汽车流量。有车族自然会考虑进出自家门都要付过路费是否值得;经济状况差的邻居也不会嫉妒有车族——人家是付了费的。过路费成了市里的税收,用在城市道路建设维护与公共交通的改善上。

  城市管理者用公共政策协调城市生活,让“绅士”和“平民”都能心平气和,才真正体现出城市保护的人文价值,实现了经济、人文、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