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3-25 22:12 发表
出成果的大多数是活跃在学术前沿的专家学者,但这一大批成果的取得往往是依赖于基层文化工作者搜集到的田野材料(当然不否定研究者自己的调查);比如<中国民间文艺学>一书,段先生就参考了大量的地方调查资料,还有很多大型的学术著作,都是以地方志民族志
地域田野材料为依托的,这些集成性的材料应该是民俗学发展的强大支撑,如果不考虑这些厚实浩瀚的"原生态民俗学",是不是让人感觉民俗学界自身在作茧自缚,无视根基.
..
你混淆了主体和客体两个概念。
我讨论的是研究主体,而你所说的是研究客体。
把基层文化工作者排除在研究主体之外,并不等于否认了他们作为研究客体的价值。
我们强调基层文化工作者不是学术工作者,不等于我们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价值。
大家只是行业不同,分工不同,各自从事看起来相近,实质不同的工作。
打个比方,他们是种粮食的,我们是磨面做面条的。
如果没有他们种粮食,我们拿什么来磨面呢?
但我们讨论磨面工作的时候,需要把种粮食的人都请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