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非遗传承人”(15):我所经历的暑期实践——实践日志集锦之一
这是2010年金华的夏天,在太阳最烈的时候,我们肩负着探寻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和一群相识或不相识的同伴们踏上了征途。在短暂的十几天中,我们东奔西走,为完成预期的工作而努力奋斗着。这里面,有苦有甜,有汗水也有欢乐。我们不仅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传承人的生活,我们还用双手记录下了这些日子里的点点滴滴。这些话简单但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真实。
实践队第一组日志集锦:
蔡蒙蒙:
沿着澧浦镇的街道慢慢寻找,低矮的平房,缠绕的枝蔓,不经意间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安详的倚在自家门口前,拿着惯有的茶,看到我们一行人呼叫着他的名字,急忙站起来招呼我们,亲切的握手。门外的藤椅上卧着一只猫,看见我嗖的窜走了,大概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恬淡与自然,对于生人突如其来的嚷热,总是保持一种固有的警惕吧。老人嚷嚷着说这里不干净,去我儿子家吧……我们尾随着他走进胡同巷,弯弯曲曲的小道是老人几十年摸索下来的,所以即使是盲人脚步也比我们快很多。
据儿媳妇回忆说,朱爷爷童年的艰辛与苦难是非常人经历的,太苦以至于倍加珍惜幸福,所以今日的老爷爷依然容光焕发,精神状态非常好。也许是昨日的想法太过于悲观还是只是我们对朱爷爷还有很多未知的过往与沧桑……等待探索。 ( 7月15日)
回想下15天左右的实践过程,总是充满呼唤声笑语,我们为朱顺根老人感动,为道情的演艺感动,更为我们一行9个人感动。记得深夜的9个人畅意的走在大街上,记得我们玩真心话大冒险杀人游戏的刺激与欢乐,记得一起合作的努力,我们以后可能再没有这样的机会走到一起,但是无论如何,此次经历应当为我们所铭记!感谢这样的机遇。 (7月27日)
陈雷施:
道情这玩意儿,在我19年的生命里从未出现过,这不免引起了我的几分好奇,崇高点儿讲,真是感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样一来,也更加发觉自己如此渺小,该学习的知识,该了解的文化,该掌握的资讯实在少得可怜。至于其传承人朱顺根老先生,虽然未见其人,但内心已经保留了对他的钦佩之情,如今还有多少老艺人能够如此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每一篇报道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艺人的执着。作为一个年轻人,面对梦想往往激情满怀,踌躇满志,但又会有多少人能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仍然执着于自己最初的那份坚持呢?我很期待见到这位老人,很想听听他的故事,那也许是尘封多年的记忆,又或许是他面对媒体的说辞,但这都会是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经历。即使我的内心一直在跟这个空荡荡的寝室斗争着,与浓浓的思乡之情斗争着,但我依然能够清醒地感受到这次活动之于我的帮助与提高,我会努力,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7月16日)
出乎意料地,朱奶奶问我要起了手机号码,说以后打电话给我聊聊天,我二话不说写下了自己的号码交给她,并看到她将这张纸紧紧的握在手心。心情很复杂,忽然觉得,我们做任何事情,所有的目的性和功利心都会败给真诚的情感交流,很开心,能够在生活交到一个愿意打电话找我聊天的奶奶级朋友。 (7月17日)
陈青芩:
7月17日,今天中午出发了去孝顺镇,朱爷爷表演道情的地方。拿着我挑选的队帽,我有些得意。还贴上了学院的文传小花。和风剧社,地方不大,原以为是蛮大的一个场地,有楼台的那种,可是挺简陋的,几排椅子,一张讲台,这无疑给我们的拍摄增加了难度。我们队忙着采访调查和老人们攀谈。其实听道情的人挺多,只不过都是老年人。据路人说,一般年轻人不听道情的,听道情的都是听不懂普通话看不懂电视的人。我和朱爷爷的小徒弟施师父聊得很开心,他很耐心地给我唱道情,等我记录,还和我好好说了他知道的道情的故事。一个多小时在路边交谈,无比开心。
管洪跃:
初次见到老人是在他家院子里,只是路旁的一间简陋的房子。之前对于老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网络资料里:七十来岁、双目失明但敏感于红黄光线、国家级道情传承人。
可眼前的朱顺根老人却是另外一种风骨,想过用一些词来描述,最终还是选择了风骨一词。老人很瘦,骨头轮廓清晰可见,但老人却比同龄老辈显得更具气力。闻其声,声音浑厚力道,中气十足,交谈时声线完全压住我们的音亮;见其步,老人虽然双目接近失明,但当他带着我们穿行于村子的时候,其步伐矫健,我们只能紧随其后。也许真的是黑暗中生活的人,心永远是光亮明朗的。
陋室、老人、道情,中国的民间传统永远是以那么一幅景象被外界人所发现,但永远不知道将要以怎样的一种状态来延续或告终……
孝顺,老人演出的地方。古街的尽头就是和风剧社,地方不大,也并无各种古色古香之景,周边却极尽悠闲民风意义。晚上七点,道情正式演出,先是老人的四位弟子上场,讲说各种新鲜趣事。最后朱顺根老人随声“唱道情,说道情……”登台,台下片刻清净,竖耳倾听。各种敲打、各色口技;唱腔掷地有声,唱词珠圆玉润:一一在老人的口手之间辉映而出。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只有在现场,把自己浸透在老人的音韵之中,才能细细体味。不时间,手指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道情的节奏轻弹。一种沧桑的声音,你也许不知道老人经历了多少,但随着声音弥漫而来的是一种充满着人生苍凉的阅历。老人的声音是有力道的,有灵魂的,那是一种由丹田自内心深处而来的说唱。什么都可以说,任由地唱,道情就是以这样的一种传播形式发挥着一种传统媒介的作用。古至各种史说戏文,今达各类鲜闻趣事,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你我心中各自有个斟酌。
曲尽人散,大家草草整理了剧社场地,就是在这样的街头巷陌,这样的一个小房间内,一种叫做道情的民间艺术在发挥着它的力量,被延续,被传承。
已到晚上九点之余,各自收拾之后便离开。是时,月是朦胧,水仍静淌……
梁煜晨:
第二次前往澧浦,略带坎坷。由于一帮没有数字细胞的我们脑子秀逗,所以我们悲惨地错过了开往春天的最后一班马车……摩托,的士,面包……在金钱和安全的双重压力下,我们退而求其次,果断的选取田鸡车(电三轮)为代步工具,为了节省开支,众队员纷纷上一演苦情戏码,对司机叔叔动之以情。车上路了,金华郊区的夕阳很美,山水也美,尽管错过了顺风顺水的旅途,倒也是让我们意外地收获了一次忙里偷闲的兜风的机会。坐在车里吹吹风,聊聊家常,瞬间仿佛模糊了旅行的目的。
车到站,兜风的惬意结束。一下车便发现朱老爷爷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和众老友闲聊,我们一时的迟疑是我们错过了宝贵的镜头。也算是小小的遗憾吧。晚上做在老人家门口陪老人聊天,逗弄老人家中的小猫小狗,生活很缓慢的流动,这种惬意的感觉也只有是在这样的地点和时间,感受才鲜明吧。
这是一个慢节奏的一天,姑且称作小混乱且快乐吧。
丢伞记
实践真是一个丢东西的荟萃机会,尤其是有了我这样的马虎蛋,丢东西变成了一件时髦的事。
在这样忙碌奔波的一天,细数下我丢的物品,以此来怀念我那遗失的美好……
出发伊始,一瓶可爱的矿泉水壮烈牺牲,这直接着影响了我一天的身心健康,于是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啊,可悲可叹呐。下午的金东政府行,收获颇丰的同时,我的伞也长眠在了政府的空调间,一去不复返。我之所以如此悲痛地讲述我那遗失了的伞,是因为它作为我本学期丢失的第八把伞,纪念意义很大。
不仅如此,我们小组当天也丢失了录音笔的小连接线。在这里,向所有一去不复返的朋友们致以沉重的哀悼!
罗东东:
记我们的开始
就在昨天,依旧炎热的金华,依旧人头攒动的商业街,一行人坐在会议室里,商议实践事宜。
耳边动听的音乐久久萦绕,仔细回忆当时会议上领导们对我们的期望与要求,觉得那么得遥不可及,那么得令人窒息……
我们是学院实践走上正轨的开始,肩负着为学院开辟一条明确实践方向的重任。三位队长兢兢业业,讲解情况、分配任务。我们所涉足的,是古老的文化,是思想的传承,却也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打好开头,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预想着之后实践会碰到的种种困难,大伙紧锁的眉头,以及滴着豆大般汗水的脸庞,不管前途怎样坎坷,不论道路如何艰辛……
相信自己,我们能够做出出色的成绩!!!
现在,我们又集合在一起,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实践该有的步骤,脚本、调研、拍摄、场记以及随队记者们……每天的会议都会让我们发现队里的不足,不过未亡羊先补牢,这样可以让队里的工作尽量做到更好。
就像黄书记告诫我们的一样,每一个时刻,都要把古老的文化放在心头,饭前想一想,睡前也思考思考,走路的时候回忆回忆……
期待实地考察能出更加令人欣喜的成果!
马亮: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以队员的身份参与了学院实践,而现在,我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上,不变的是对实践的热情和冲动,更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
每一次实践都会带给每一个人难忘的回忆,真心希望我能成为这一切的缔造者。
孙乐乐:
我们第一次去孝顺镇看表演时,因为表演在晚上,所以我们拍完以后只能在当地找家旅馆住下。我们找的那家旅馆地处孝顺镇的红灯区,我们拍完回旅社的路上有许多女士向我们行注目礼。一到房间,还没在床上坐暖,房间的电话就响了。我们三个男生面面相觑(当时马亮同学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还以为是那些女士们来电话了。我颤颤地接起电话,只听那边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我是总台的,你们不是带了摄像机吗,外面的电线上有好多燕子啊,你们快去拍啊…去拍啊…拍啊…啊。然后,然后我们就拍了窗外壮观的群鸟。
夏徐艳:
采访完后,我们基本已完成了需要的拍摄,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和风书社给正在那唱道情的朱顺根老先生捧场。晚上由于经费原因,导致我们5个女生挤2张小床,每个人都睡的歪七扭八的,几乎没一个人是正常睡姿的,期间,我还由于被被子绊了一下,重重的摔下了床,导致膝盖着地,还擦破了皮,杯具啊!!!到今天为止,拍摄已基本完成,以后应该不用再外出实践了。这次的外出实践相对来说是非常顺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