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40课堂孙修远小组——归元寺

13. 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14. 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15. 三门又称山门,中间叫空门;东侧叫无相门(从门外看就是右边的);西侧叫无作门(从门外看是左边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TOP

 16. 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合掌空心,十指并拢,朝天,不可倾斜指。

  17. 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18. 勿将寺庙当观光地区。踏进佛寺内为礼拜佛菩萨,消除业障,需心存恭敬虔诚,方得感应,万不可在佛寺内随便大笑或嘻皮笑脸,非但不能消业障,反犯了不敬三宝之罪矣!应保持威仪庄严之相,以示对诸佛菩萨之恭敬,方得感应,若欲笑之,应保持小声,并以袖口掩之。切勿将清净庄严之佛门圣地,当作观光圣地,其因果可大矣!

  19. 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而后再行顶礼拜佛 ,千万不可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住持礼拜位置,一般人请勿站立或礼拜。

TOP

20. 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21. 顶礼(及俗语“叩头”):虔诚顶礼十方诸佛菩萨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22. 烧香:一般进到寺院需按寺规上三炷香,拜完要将三炷香按顺序插入香炉,并且严禁擅自燃烧大香,以免伤人并造成环境污染。民俗中的烧香,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TOP

到归元寺罗汉堂数罗汉,是武汉民间早已形成的一种有趣习俗。数罗汉,无非是一种图吉祥的表现形式,根据自己的年龄,随心所欲地从任何一尊罗汉顺序数,有多大年纪就数多少尊,数到为止时再看这尊罗汉的尊号、动作、面部表情等,自己可以从中去品味思考,看能否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来。如游客数到第416尊罗汉,其对应的卡片上即有如下字样:“第四百十六 蠲楞意尊者”法相所现为正面安然而坐,双手笼于袖中向右作抱拳拱礼状,头部略向前倾,蓄须,头顶隆起,威严貌。附诗云:“鸟在林中自由飞,鸟在笼中唯悲啼,听其自然由其性,生而为囚最可悲。”至于对这首诗如何去理解,因各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家庭、事业、经历都不尽相同,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需自己去领悟。

TOP

除了春节期间到罗汉堂数罗汉预测自己新一年的吉凶,归元寺还有其他的一些民俗活动,归元寺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年腊月三十晚上至初一烧头香,人数能达到20余万人,人们都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农历正月初五要在归元寺的财神庙、拜财神。在这些日子里,都会有锣鼓队、舞狮队前来助兴,归元寺附近热闹非凡,不论是否佛教信徒都会来参与,这些佛教与民俗结合的节日成为大众的节日,民众在这种节日中宣泄不好的情绪,祈盼来年的好运。

TOP

数罗汉的习俗真是来源久矣,我认为我们适当的探究一下他的世俗意义和当代意义是很值得研究的

TOP

小组展示后一点想法

小组展示过后,我觉得已经很成功。我们小组不仅将数罗汉的基本形式告知大家,也呼吁大家去了解数罗汉。
其次,我们小组在价值方面有了一个提升。那就是试图阐释佛教的意义,这一点我觉得很好

TOP

回复 550# 的帖子

佛教徒的这种习俗, 后来逐
渐传到民间, 许多“ 善男信女“也
跟着学了起来。我国南北寺院的
罗汉堂, 也常常出现“ 数罗汉”的
活动。‘ 各种年龄、各种行业的人,
带着各种不同的心愿: 老年人数
罗汉或为健康长寿, 或为儿孙幸
福, 青年人数罗汉或为锦绣前程
或为美满姻缘, 别离人数罗汉为
的早日重逢, 病患者数罗汉为的
早脱沉病, 生意人数罗汉为的财
源茂盛… …

TOP

回复 553# 的帖子

这种习俗不仅在宗教信仰者中有影响, 后来也有一些不信神的人在这里指指点点, 数起罗汉来了, 不过表情比较椰偷, 完全是插科逗乐, 纵情嬉戏, 不管数到哪座罗汉表情如何, 定会引起哄堂大笑, 形成游览归元寺的高潮。

TOP

回复 551# 的帖子

数罗汉曾是佛教礼仪之一。佛教寺院自古以来便有诸多礼仪,以汉传佛教为例,主要节日有佛诞节、腊八节、孟兰盆会,日常行事有课诵、布萨诵戒、过堂、上供、普佛,还有五花八门的法会和日常生活礼仪。但这些礼仪大多深居佛门,远离尘嚣。
佛教为了扩大在中国本土的影响,巩固社会地位,必须加强与民间大众的联系。近现代复兴的中国佛教正是在为适应中国社会和人生需要做出随机调整和具备总结性阐释和前瞻性视野的双重自省后,走上了太虚法师及其后继者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倡导的“人间佛教”道路。

TOP

回复 503# 的帖子

佛教深入民间传播发展,必须根据民众水平而从事佛法的弘扬。民众一般只关心“有求必应”的现世利益,只能接受通俗易懂的
道理,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成他们的宗教实践。所以这就形成了各种民间佛教习俗,如烧香拜佛、许愿还愿、放生、造像、造塔等。

TOP

回复 453# 的帖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风俗的潜移默化作用远比译经、讲经、创宗、立说等传教方法更为有效,更容易被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所接受。同时佛教的传播,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移风易俗的作用。它不但带来了许多新的风俗,也改变了许多旧的体制。

TOP

“烟霞无定相,闹市听梵音”。香港僧伽学院觉真法师的诗句形象勾勒了人间佛教意境。赵朴初居士曾将人间佛教特征概括为五要素: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时代性、普济性、净化性,其成功之处在于强调佛教徒的信仰取向由原先的偏出世转换
为入世。

TOP

居于喧嚣市区的归元寺深喑都市寺院定位,为弘扬人间佛教宗旨,大力挖掘自身城市元素,将千年禅院贴上时代标签,对数罗汉仪式有意识的社会推广正是这样的忠实践行。它恰好进行了一项对现代人心灵文化需要、精神生活潜在空间之改善等诸如此类现实课题的生动探讨。

TOP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都市在社会转型的艰难蜕变中由于社会结构的剧变、社会群体的分化重组、群体利益的冲突与调整引发了各种难以治愈的社会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