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60 民间文学 阮彬 第三组

260 民间文学 阮彬 第三组

亲们,我们组就在此扎根了,大家要踊跃发言啊,每周要评出发帖明星滴!



我们组成员不多,但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希望大家积极盖楼,造出一栋有质量有高度的摩天大厦!

TOP

中秋望月 (阮彬 2011210740)

中秋望月

  子美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年中秋,翘首望月之时,相信多少都是会对家人、故人以及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有些许的怀念吧!
  我的家乡位于鄂陕交界的十堰市郧西县,和大多数地方一样,中秋的故事,什么嫦娥如何偷药,吴刚如何伐桂,玉兔如何捣丹,我们都是自幼时便在那个被我们“呼作白玉盘”的神奇天体下,听了一遍又一遍。
  听故事是中秋节的惯例,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大家庭里,总会有那么些还未长成的孩子,愿意睁大眼睛,望着那白玉盘,时不时回头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月亮上有那些黑影,那个是嫦娥呢?”于是婆婆(家乡将外婆都成为婆婆)总是会回答,“那是桂花树的影子,嫦娥被遮住了”因为能看出一个女子身影的时候的确不多,斑斑驳驳的暗影,就像是不规律的桂花枝桠与散缀枝头的桂花。
  听故事是一家人吃完团圆饭之后的事。在中秋之夜的团聚,与过年不同,晚宴团聚起来的,是已经出嫁的姑娘们。她们带着丈夫和子女来到丈人家中吃晚宴,赏圆月,然后,在月夜下一同去逛灯会。当然,爷爷奶奶家也是要去的,只是那是在中午的时候。八月十五当日,我们可以懒懒散散地起来,早餐常被省去,然后就转战爷爷奶奶家,等着中午的那一顿大餐。对于孩子,月饼是大餐的核心。郧西当地的月饼,常常是学校过节时发的,那是有一层厚厚的,会边吃边掉硬硬的皮的一种,它最突出的特点除了硬得要咀嚼很久外,就是瓤统一是豆沙馅儿的。小时候爱吃甜,每次吃学校发的月饼时,总是二话不说地先把月饼掰成两半,直接吃馅儿,后来渐渐才觉的过于甜腻,勉强啃下一点皮混着嚼很久,方能咽下,这样便算是正儿八经地吃了正宗郧西月饼。其实宴席前发给小孩儿的月饼都是包装好了的,倒是酥软了许多,可是如今回忆起来,还是学校发的那些难以下咽的月饼,亲切可感。
  由于郧西地属鄂西北,在内陆,中秋吃螃蟹的并不算传统,河蟹的个头和口感毕竟无法与海蟹相比。不过在晚宴之后,赏月听故事之时,石榴石必是不可少的。想起儿时和哥哥为首的一群猴孩子,去邻家偷石榴时,若是碰上中秋节,即使被人逮着,也不是很要紧。记忆中郧西本地的石榴可大了,因为不喜欢吃硬硬的籽,我们偷来了之后总能吃好长时间,其实也不是吃,只是喜欢咬破晶莹的颗粒后爆出红水的感觉,溅了自己一身是小事,弄得满手红水后往别人身上涂才是关键所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本就有各样的花草,金秋桂子花更是在院落周旁开得热烈。通常,中秋时节,家乡开始转凉,秋夜的微微凉风带来的桂香,成为自然调和一袭香味的主调,于是,月亮里看不出人物身影时,这主调便足以逼真地使孩子们相信,月亮上也是有着奇异的桂树的。
  听完故事,月亮依然园亮如初,此时散去意犹未尽,逛灯会算是郧西地方最有特色的中秋习俗了吧,是郧西七夕文化被发掘之后地方新习俗之一。郧西七夕过后,灯展是闲置着的,到了中秋方再次大放异彩。每年七夕的灯展是用于祈福的,到了中秋,虽赏的是相同的灯会,主旋律却不再是女子像织女星乞巧,情侣们同祝爱情忠贞不渝,而是团圆了的一家人饭饱酒足后随意地散散步、凑凑热闹。彼时,人流如织,场面壮观,整个滨河大道流光溢彩,充满家人们的欢声笑语,音乐喷泉一跃而起,夜景与灯光交相辉映,亲人与明月相携同行。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翘首仰望西北向的夜月,想起林林总总一些旧事,不知远方的亲朋们可否安好。望月怀人,想旧日种种如在昨日,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闲愁几许渐生,幸低头时,见桂花开遍的桂子山上,还有这么多相陪的朋友,遂叹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足矣。

TOP

荆州中秋(唐文茹 )

中秋节到来的前几天晚上,小孩子和大人们就开始关注月亮了。看着月亮一天一天的圆起来亮起来。听老人们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意思是中秋节那天月亮并不是最圆的,而是在中秋之后的那一天。等着月亮圆,当然是盼着要团圆啦。中秋节那天,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不论在哪都要赶回来和家里的老人孩子们团圆。长大成人的儿女们要给老人们送皮蛋和月饼。
        月饼当然是中秋必然要吃的,但至于为什么要吃皮蛋,我打电话问爷爷,爷爷也不太清楚。所以以前中秋过后的好多天,家里都少不了一道“凉拌皮蛋”或是“皮蛋拌豆腐”。
        小时候的中秋节,每每都是和妹妹姐姐在扮家家中度过。我们会像模像样的用砖头和木板摆成桌子,上面放上些白天别人送来的月饼,然后每个人拿个小陶瓷杯子装点茶当做酒,学起书本里常常讲到的古人赏月。现在想来,那时的感觉肯定是极好的。小儿女的游戏总是能把所有的节日都过的无比鲜活。
        总是觉得以前的每个中秋夜晚都是那么清朗而富有感情。奶奶会在月下讲“吴刚伐桂”和“嫦娥奔月”,那时我常常想,月亮里边既有吴刚还有嫦娥和她的兔子,也还是很热闹的。小时候晚上很少看电视,再加上中秋晚上那么诱人的好景致,自然会在月空下待到很晚。那时候一群小孩子追着月亮跑,但却有一个不知道谁提出的规矩:不能用手指着月亮。要是谁指了一下,那他的手指就会长到好长好长。小孩子就惧于这样的“魔咒”,因此绝不会随随便便就指向月亮。
        如今的中秋,再好吃的月饼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了。

TOP

广水的中秋节习俗 (张智慧 2011213027)

谈到我的家乡湖北广水,今年家乡的中秋节格外引人注意,大家在很多媒体报道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秋偕家人直抵湖北广水市寻根问祖 。报道上如是说:“按照当地风俗,连战偕夫人连方瑀恭恭敬敬上香、献果、敬酒、鞠躬,行13道大礼,祭拜先祖连舜宾。站在先祖墓前,连战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身在宝岛,引领北望,鄂北广水,祖墓萦心……当此中秋,渡海而来,恭祭我祖,俯首缅怀……忠仁孝悌,不敢违背,家国情怀,永当铭记.”
从这则新闻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广水的中秋习俗。中秋节月亮最圆最亮,于是便以圆月作为团圆的象征,故此,在我们家乡,中秋节又可称“团圆节”。很久以前,在我们家乡每逢八月中秋有祭月、拜月、赏月的传统习俗。祭拜月神之后,还要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俗称“团圆饼”“团圆酒”。以示祝福,喜庆团圆,寄托“花好月圆”的美好寓意。现如今,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习俗早已消失,广泛流传着吃月饼、送月饼、以通讯方式相互祝愿的方式的习俗。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月饼让人眼花缭乱,中秋节变成了单一的月饼节。值得注意的很特别一点是,在广水应山还有中秋节一家团聚一起品尝鸡炖板栗的习俗。

[ 本帖最后由 阮彬 于 2013-9-23 19:41 编辑 ]

TOP

代唐文茹同學貼

   “马山民歌”国家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距楚故都纪南城(古称“郢都”)30公里,属郢中腹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马山民歌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久远的“田歌”。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过重属而和者数百人”。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馬山民歌圖片)
   湖北悠久的文化历史、富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孕育出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孕育了独具一格的荆楚民歌。 楚国民歌拥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特征,大量运用方言土语,句式灵活,韵脚多变,结构上重章叠句使用较多,普遍采用比兴手法。荆州地区马山镇的民歌是楚国民歌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长期以来,马山民歌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基本根据日常生活创造而成,人们在生息劳作中哼唱以排遣情绪、表达情感等。据笔者调查,马山民歌的种类有“田歌”、“号子”、“山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由于其特殊的南方稻耕文化的缘故,尤以“田歌”著称。享有盛名的马山民歌五大调,即“喇叭调”、“叮当调”、“嘚嘚调”、“伙计调”、“天天调”等,在荆州广泛流传。马山民歌声调高亢,节奏明快,歌词短小精悍,幽默诙谐。民间演唱时配以大锣、大钹、唢呐伴奏,铿锵有力,气势恢弘,衬词衬腔十分丰富。
   

   荆州马山民歌是郢中南特色民歌的积存地,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在已搜集的142首民歌中,田歌72首,占50%以上,此外还有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内容十分广泛,旋律简洁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喇叭调”、“伙计调”、“得得调”、“叮当调”、“蛤蟆调”和五句子歌各具特色。

   

   1955年,荆州马山民歌合唱队参加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1957年马山民歌王兆珍等将“喇叭调”、“嘚嘚调”唱进了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兆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黄清芳、段永红。

[ 本帖最后由 阮彬 于 2013-10-9 13:10 编辑 ]

TOP

《浮生六記》中的中秋

下面是最近讀沈複的《浮生六記》時,看到一段記錄吳地中秋習俗的文字,摘錄如下,供大家參考:
   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时已上灯,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相扶下亭而归。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沧浪亭幽雅清旷,反无一人至者。
  清代文言于大家而言應該很通俗易懂,自這段文字,清朝士人中秋賞月的情景,可見一斑啊

TOP

回复 8# 的帖子

今天是重陽節,很想知道荊州的重陽節怎麼過啊?

TOP

回复 12# 的帖子

是啊,一片冰心在玉壺,不能回家陪伴他們,希望爸爸媽媽外公外婆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好啊,大家好像對這個話題都挺感興趣的,其實在2011年5月22日,韩国已故女星郑多彬的母亲为她及文在成举行阴婚仪式了,這個連韓國也有啊!

TOP

阴婚,也叫冥婚,是为死去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
好像還有這樣的一部小說,大家有時間有膽量找來看看,瞭解一下冥婚的習俗哈

TOP

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組要主要討論這個話題,要從那幾個方面入手呢?
比如慶鈴剛剛說她們家那邊有這樣的習俗,具體是什麽的,能不能分享下你的見聞呢?

TOP

回复 9# 的帖子

祭月,會對月亮朝拜名字?

TOP

代唐文茹同學貼

冥婚,周代便已流传。其形式为替两家的已亡男女合葬定婚。冥婚的兴起,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不给死去的未婚者“成亲”,家中会闹鬼,家人不宁。所以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冥婚普遍为民间认可,成为“合法婚姻”,墓主两家还成为“亲家”。
  晚清之时,福建泉州地区的冥婚荒唐到“娶木主”和“娶烈女”的地步。 娶木主有两种新类型:
  一是女方未婚先死,男方在和新的结婚对象结婚前,要先同已死的原配者的木主完婚,然后才能与新的结婚对象完婚。整个仪式是这样的:第一日,先用花轿迎娶已故原配者的木主。木主完全按活人装扮,用芋魁作头,插上首饰花针和花朵,披上头巾,戴上首饰,如活人一般迎进洞房,置于眠床架上。第二日,再用花轿迎娶后配的新娘。在地位上,木主的地位也要高于后来的结婚对象。在婚礼上,新的结婚对象都要拜祭木主,这时候,司仪念道:“拜阿姐,拜得心欢喜,桃花来接李。”说完,将木主送上厅堂就位。
  二是姑娘尚未定婚先死,她的父母为了能给她找到配偶,便将她的婢女作为新娘,抱着死者的木主出嫁。这种婚姻只有家境贫困的男人才愿意接受。男方可从这门婚事中减免全部聘金和彩礼,同时又得到可观的嫁妆。
  “娶烈女”,即男方定婚后,男方忽然死亡,女方不敢违约另嫁,只好作为烈女被男家迎娶进门。迎娶时,其女要照新娘的装束戴花冠、乘花轿,男方邀乡老长辈迎接。烈女进门后,将被送入烈女房,脱去喜服,换上孝衣,到厅堂拜天地,并随男方家人痛哭一场。这种婚姻往往使女性陷入苦境,一进夫家就被关进烈女房,终日不得出来与外人接触,房门及窗均紧闭或遮盖,唯有一妇女服侍其生活。
  冥婚应该说是生者对死者的婚姻生活的一种理想祝愿,这种冥合的古老习俗,虽然在晚清之时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冲击,但仍然十分流行。
  当时的北京就有这种婚姻陋习存在,老北京人称这种冥婚为“骨尸亲”。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虽然是冥婚,但婚礼仪式一样都不会少的。只不过,婚礼的形式往往是红白礼仪混杂交错,这种婚姻,一般说来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定礼多是一次性的,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彩礼送到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定礼之后,就是迎娶仪式了。迎娶那天,男方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 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家,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入花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家,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上,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只要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这些仪式举行之后,男方会择个“黄道吉日”,将男女死者合葬。合葬是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进行的,即男女双方的棺柩放在同一墓穴。葬罢,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

TOP

代唐文茹同學貼

冥婚,周代便已流传。其形式为替两家的已亡男女合葬定婚。冥婚的兴起,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不给死去的未婚者“成亲”,家中会闹鬼,家人不宁。所以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冥婚普遍为民间认可,成为“合法婚姻”,墓主两家还成为“亲家”。
  晚清之时,福建泉州地区的冥婚荒唐到“娶木主”和“娶烈女”的地步。 娶木主有两种新类型:
  一是女方未婚先死,男方在和新的结婚对象结婚前,要先同已死的原配者的木主完婚,然后才能与新的结婚对象完婚。整个仪式是这样的:第一日,先用花轿迎娶已故原配者的木主。木主完全按活人装扮,用芋魁作头,插上首饰花针和花朵,披上头巾,戴上首饰,如活人一般迎进洞房,置于眠床架上。第二日,再用花轿迎娶后配的新娘。在地位上,木主的地位也要高于后来的结婚对象。在婚礼上,新的结婚对象都要拜祭木主,这时候,司仪念道:“拜阿姐,拜得心欢喜,桃花来接李。”说完,将木主送上厅堂就位。
  二是姑娘尚未定婚先死,她的父母为了能给她找到配偶,便将她的婢女作为新娘,抱着死者的木主出嫁。这种婚姻只有家境贫困的男人才愿意接受。男方可从这门婚事中减免全部聘金和彩礼,同时又得到可观的嫁妆。
  “娶烈女”,即男方定婚后,男方忽然死亡,女方不敢违约另嫁,只好作为烈女被男家迎娶进门。迎娶时,其女要照新娘的装束戴花冠、乘花轿,男方邀乡老长辈迎接。烈女进门后,将被送入烈女房,脱去喜服,换上孝衣,到厅堂拜天地,并随男方家人痛哭一场。这种婚姻往往使女性陷入苦境,一进夫家就被关进烈女房,终日不得出来与外人接触,房门及窗均紧闭或遮盖,唯有一妇女服侍其生活。
  冥婚应该说是生者对死者的婚姻生活的一种理想祝愿,这种冥合的古老习俗,虽然在晚清之时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冲击,但仍然十分流行。
  当时的北京就有这种婚姻陋习存在,老北京人称这种冥婚为“骨尸亲”。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虽然是冥婚,但婚礼仪式一样都不会少的。只不过,婚礼的形式往往是红白礼仪混杂交错,这种婚姻,一般说来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定礼多是一次性的,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彩礼送到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定礼之后,就是迎娶仪式了。迎娶那天,男方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 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家,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入花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家,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上,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只要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这些仪式举行之后,男方会择个“黄道吉日”,将男女死者合葬。合葬是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进行的,即男女双方的棺柩放在同一墓穴。葬罢,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

TOP

代唐文茹同學貼

我觉得冥婚这个习俗和中国古代小说比如聊斋里边书生和鬼怪的爱情也有联系,那些志人志怪小说和冥婚的联系,以及这里面体现的中国人对于生死的看法,和对死后世界的认识,死之后也可以完成生前没有完成的愿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