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回复 36# 的帖子

略论普洱茶与佛教的关系

                                                云南省思茅市文物管理所 黄桂枢
云南省思茅市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故乡。普洱市是清代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思茅同知承办的。数百年,普洱茶名扬中外。普洱茶与宗教有着严密的关系,在普洱茶的原产地和发祥地思普区,居住着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汉好、回等14种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在民间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的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本地生产的普洱茶均派上了好用场。与普洱茶有关系的佛教,在思普区(昔日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的代称)有:汉传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
汉传大乘佛教,在思普区多为汉族信仰,思茅、普洱、墨江、景东、镇沅、景谷、江城等县有寺庙、澜沧、西盟拉祜族、佤族地区有佛房。清代《普洱府志》载:观音阁在府城西北,明万历年间土舍那天福建林莲池上莲台寺,康熙五十年修。现该寺经修缮仍在观音山。镇沅县者东乡有明代天启年间的和尚洞。进入清朝以后,思普区境内大乘佛教教佛寺、佛房增多,佛教活动直到194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佛教正常祭祀日(农历二月十五)、观音成佛节等节目,众僧戒斋设坛,举行法会等。出家僧尼入寺后一律以“释”为姓,僧尼必须素食,守十戒,平时住寺礼佛、诵经、坐禅,以“禅定”作为基本的修行方法。此外,从事一些农事和手工业劳动。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坐禅时通夜不眠;二,满腹时帮助消化;三,茶为不发之物,可抑制性欲。僧人坐禅、祈祷、解渴、均会用到茶。坐禅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如此长时间的坐禅,势必产生疲劳困倦,需要饮茶醒脑提神,方能坚持。再者,僧人还有“过午不食”的戒律。因此,具有提神益思,破睡趋眠,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效益的茶,便自然成了僧人们必须的而又不违反教义戒规的最理想的饮料了。佛教历来提倡禁欲、禁酒、戒荤吃素,而茶汁性淡,醒脑提神,既符合佛教戒酒禁欲,忍受苦难的教义,同时又利于佛教修炼“禅定”时以茶助兴。因此,佛教把茶叶视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佛门寺院还在不同的场合饮茶:以茶敬佛祖、菩萨、祖师,用“奠茶”表示对其无尚崇敬和尊重;以茶敬施主、香客及游览者,沿袭着我国人民传统的客来敬茶的习俗,用“寺院茶”表示对来者的敬意;以茶为受戒僧人虔饮,僧人们在受戒前后均用“受戒茶”,让僧人们受戒后虔诚坐禅。可以说,大乘佛教的诸多佛事活动离不开普洱茶。
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为“巴利语经典系佛教”,此佛教传入思普区的时间已有数百年之久,在西双版纳、孟连、景谷、景东、墨江、普洱、思茅、江城、澜沧、西盟县等,傣族、布朗族全民信仰上座部的佛教。此佛教与普洱茶的关系密不可分。傣族称佛教寺为“碗”,一般分三个等级,土司所在地的佛寺称总佛寺,四座以上村寨佛寺组成的佛寺其中一座为中心佛寺,最基层的一级的就是一个寨子的寨佛寺。1996年统计全区有佛寺168座,分布于景谷、江城、澜沧、孟连、西盟5个县。佛寺的祭祀“安章”主持宗教活动,丧葬和祭祀驱鬼,接待来客,均要用茶。过“雨安居”关门节时,进入斋戒期(从傣历九月月圆日到十一月圆日,整三个月)。佛寺僧侣坐禅及信教老人入住佛寺持戒、听经、坐禅时都要饮茶。傣历一二月间赕小窝铺“豪巴立哇”(又称“豪干”)最大的斋期时,按佛规应邀40座佛寺“都”以上的僧侣40人,带“萨玛尼”级侍从参加,一部分僧侣住佛寺大殿,傣语称“帕哄”,一部分则住进事先在佛寺周围搭好的小窝铺内,傣语称“帕厅”。两部分僧侣分别选出负责人,每日早上集体上佛寺大殿诵经礼佛,中午集体进布萨堂自咨,其余时间各自在住处坐禅,这些活动均伴随着饮茶。举行“赕小窝铺”活动期间,信徒一般不出劳动,每天做最好的茶饭供僧侣食用,僧侣衣食住行及宗教活动完全模仿古代僧伽的生活方式,时间为15天,通过这种“赕”的形式给僧侣静养修身,洗心革面的机会,祈求平安无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茶也随着有其用场。
云南滇西北迪庆藏族地区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的用茶,大都是思普区运走的普洱茶。藏传佛教不仅用茶自饮、待客、供奉佛祖,而且举行茶会。据载,西藏咯温巴穆大喇嘛庙,四方云游僧巡礼,和尚常常到此聚会,同时举行盛大的茶会。巡礼和尚笃诚信佛,用茶款待全体喇嘛,全庙有四千名喇嘛,每人饮两杯,便需8千杯,当时费银50两。据查理•鲍乐《西藏人民》载,二三月间,西藏喇嘛举行三星期盛大的祈祷会,在此期间还有大型的茶会,数千名喇嘛披着庄严的法衣排列成行,静坐在殿内的蒲团上。年青的喇嘛,端出热气腾腾的茶釜,施主拜伏在地,将茶汤分给众僧。与此同时,施主大唱《赞美歌》,富裕的巡礼和尚,将点心或牛酪等物加进茶中。据《西藏旧传》载:苏纽某国王曾连续八日举行大飨宴,这种大飨宴喝点心牛酪的茶汤。会后,信士们游山,穷人们携带茶锅、茶碗,在山腰上烧水喝茶,享乐一天,藏传佛教与普洱茶的关系时十分密切的。
综上所述,思普区的普洱茶之所以能与当地这里的佛教结合得很紧,其原因在于普洱茶有利于清神、益脑和修身养生,茶又能解毒、去烦、解闷,并能疏通经络,特别有益于佛家禅定,这使佛教对茶地态度十分重视,使普洱茶融入了宗教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礼仪的佛教茶文化,通过茶最终表达出了佛家“明心见性”的道德观。因此在宗教界和社会各界大力倡导弘扬茶文化,是符合两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

参考文献:
⑴清光绪《普洱府志》,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⑵《思茅地区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⑶《思茅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⑷《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江西省社科院主办。
⑸黄桂枢《普洱茶文化》,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03年版。•

TOP

回复 36# 的帖子

普洱茶的现代传说

        300多年前,云南普洱贡茶进京。在云南产地上路时,它还是青涩的生茶。历经五个多月地域和不通气温下的“自然发酵”,普洱茶伴随着风声,雨声,弦子声,融入阳光,水分与自然之气,最终变成了醇浓的熟茶。而那条神奇的茶马古道上,那些“马帮运途后发酵”的故事中,却留下了马帮人酸甜苦辣的人生。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其著作《马帮旅行》中对马帮生活有过精彩的描述:十天以来,我就是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踏着无数马蹄印,无数草鞋印,不停的走着,趴着,滑着,时而也骑着........在根本没铺过路面的地方,路上有许多坑吭洼洼,这是因为骡子往往总是踏着同一个地方而造成的,有的窟窿偶一英尺深,这种路云南人叫做“梯子路”,意思是说,走这样的路,就仿佛“爬楼梯”一般。如今再现的滇茶进京悠远的铜铃声,更增添了独有而神秘的文化,时光流转的变迁,它的历史人文气息却因此变得丰富,芬芳浓郁起来。
这里我留下的影像虽然有限,但与马帮人通行的经历让我久久不忘。2006年10月14日,行程8000多里,历时160多天的云南“马帮茶道.瑞贡京城”大队人马徒步抵达北京八大处公园。到达公园的当天早上,问起被马帮兄弟成为帮主的马帮后勤部长蔡国华“如果 邀   您用一个词或句子来形容这趟旅途,您怎么说?”他沉默片刻后,笑了笑,转身便走向了马队。
10月6日,我从河北涞源县境内开始跟随马帮采访,与他们行程6个多月相比,短短9天的时间,我所感受到得还谈不上全面,但他们的艰辛和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
马队里面出来最早的是一位叫熊正详的丽江小伙,它3月11日从深山老家出发,整整7个多月的时间,走破了6双鞋,脚底走的连泡都磨出来了,能起茧的地方都已经结起茧,疼痛从最开始的皮肉慢慢转到了筋骨,关节。可是既然踏上了这条路,就没有想过回头。
53岁的田士华是队里年纪第二大的一位,从普洱出来一个月不久,脚肿得像个超级馒头,曾经打道回去过,可没几天,他又赶上了大部队。此后,老田从未搭过一节便车,每天都挎着一把长刀,牵着他那只忠实的名叫“老黑”的狗。紧跟着打部队。
还有四川的桑拿天气,陕西的河水夜袭营地,山西的煤渣飞扬........所有这一切都没能难道他们。而当一切成为历史后,所有的艰难与惊险,也仅仅只是他们闲聊时稍微炫耀几句的话题。
        陕西秦岭抓鱼,山西草垛茧围堵野兔,篝火旁欢歌,加上还有3600瓶茶马古酒和数不清的啤酒为他们的旅途助兴,真是想不狂欢到不行。这些快乐和喜悦在他们到达北京那一天,依旧写在了每一个人黑黝黝的脸上。
        从春天走到冬天,树叶也变黄了。他们自己也从组队时为争马草打架而变得和睦。见识的增多,脾气的改变,连同一路的酸甜苦辣,都在他们心里刻下了永久的烙印并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许这就是他们此行的最大收获。
在漫漫古道上,行进的不仅是商旅文化,中国的中原文化,外来的宗教文化,异域文化也在此交流融合,而这些文学现象在行进的马帮人身上更体现无遗。

TOP

回复36#的帖子

浅析普洱茶起源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薛玉        徐茜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我国云南所产的普洱茶闻名遐迩,在云南地区发现的大面积古茶树更为普洱茶文化增色不少,尤其对云南世界茶源地的确定以及种茶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古代人民对于生物进化,历史发展等知识的局限性,使他们试图对普洱茶起源进行解释时多采取神话的形式,对某些历史人物进行附会,神化。本文主要收集了民间流传的关于普洱茶起源的传说并借此对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普洱茶        神话        历史

如今所能见到的茶园多为现代茶园,如梯田般层层叠叠,格外整齐。这些茶树多为灌木。然而在云南普洱等地,还有另外一种茶树,他们挺拔高大,与山间树木杂处,多属乔木,这些茶树即为古茶树。
我国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已发现的许多古茶树皆为世界少有。云南省是我国古茶树,野生茶树发现最早,分布最多的地区。这些资源是云南省茶树原产地的见证,是国家的珍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目前云南省发现比较集中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约70万亩,具体分布在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和保山等地。
古茶树包括野生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和过渡型(半野生型)古茶树。野生型古茶树具有代表性的是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野生大茶树群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乔木型野生茶树植物群落,总面积280平方千米。在澜沧富东乡邦崴村西北坡海拔1900米的新寨家脚斜坡园地里发现的“邦崴古茶树”,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株过渡型千年古茶树,它被称为“天然茶叶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丰富多彩的起源传说
顾名思义,古茶树即为古代种植的茶树,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茶树。面对祖先为我们留下的茶树资源,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首先发现了茶树?是谁将如此甘露带到人间?在古代,人们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并试图对其进行回答,由于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局限,出现了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笔者多方收集,的以下几段传说故事。
1,神农尝百草传说。茶油神农氏发现的说法,最先见于东汉时代(25—220)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种说法在后代文献中也一再出现,影响深远。例如,陆羽(733—804)《茶经•六之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氏是史前时代的传说人物,生活在距今约五千至一万五千年前,那是中国社会由渔猎进入采集农业,进而向农耕过度的时代。他被人为发明了木犁,铲教民种植庄稼,生产食物,从而使人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发明了医药,开始与疾病作斗争。因此它被视为智慧的化身。
2,达摩的眼睑变成茶树。有人说,达摩立志若干年不睡觉来打坐修行,但修行困乏,不觉闭上了眼睛,于是双眼皮抛之于地,没想到地上因此长出茶树。达摩以茶叶为饮料,于是不再困乏,终于修行得道。这种说法,不知源于何处。神话传说虽然杜撰色彩很浓,但一般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总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才会被广泛地接受和流传。外国这种茶来自印度僧人的传说应该是基于中国的茶叶来源于 印度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因为印度的地理位置也确实适合种植茶叶。再加上历史上僧人与饮茶的不解之缘,造就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这是用历史来印证神话传说的合理性。反过来,单从这个流传的神话故事,我们也可以想到僧人与饮茶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带着这样的猜测去研究历史,也许也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思路既是神话传说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3,孔明兴茶。在云南普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诸葛亮南征来到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手下军士患眼疾,药物供不应求,对行军影响很大。于是诸葛亮将手杖插在山上,手杖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青枝绿叶。将士们采集树上的叶子煮水引用和洗眼之后,眼睛便复明了。那手杖长成的树即茶树。武侯当年种的茶树,人称茶王树。那座山被称为“孔明山”。当地人尊崇诸葛亮为“茶祖”,每年在诸葛亮的生日饮茶聚会,称作“茶祖会”。基诺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跟随诸葛亮南征时留下来的军士,诸葛亮教他们种茶,还让他们按照他的帽子的形状盖房子居住。
孔明兴茶的传说虽然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原文明进入西南夷地的先驱,诸葛亮在普洱一带少数民族心中的形象决不仅仅中原人心中”智慧的化身“那么简单。

TOP

回复 5# 的帖子

中国酒文化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TOP

回复36#的帖子

普洱古茶树起源的学术考证

云南的野生大茶树表现出的最原始特征即从茶树的分布,地质的变迁,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大量资料证实了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地。景迈,芒景万亩古茶树是布朗族先民濮人驯化栽培茶树的遗物,它证明了最先种植云南大叶茶树的确系布朗族和德昂族的祖先—濮人,也为茶树起源于云南提供了物证。
李光涛,何强等在发表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上的“云南澜沧县芒景,景迈栽培型古茶林略考”一文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现转引如下:
据布朗族先人传说,“腊(原意指绿叶,现指茶叶,下同)是布朗族祖先在游猎生活时期在采摘野果,野菜活动中发现的”野菜“之一。当时人们是把“腊”当做“佐料”食用,布朗族称这种“佐料”为“得责”(茶叶,下同),至今人们上山干活时有时带上一点冷饭和腌菜,辣椒和盐巴,吃饭时摘上一把“得责”蘸盐巴辣椒就可当菜了。
远古的时候,布朗族祖先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生的,或是用火烧出来的野生动物肉,食用后体内比较热,疾病较多,吃了“得责”这种“佐料”后,身体觉得舒服一些,眼睛明亮,头脑清醒。因此对“得责”这种“佐料”产生了爱好和兴趣,逐渐觉得这种“得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是那时这种“得责”稀少珍贵,不容易找到,由于生活的需要,布朗族头人岩冷等人开始进行人工种植和移栽。岩冷的故居建在芒景上寨后的一座山顶上,现在还有许多原始遗迹可以考证。古人在游猎中,发现“得责”这种植物就记上标记,记好地点,进行人工管理和保护,在管理中他们还发现用草木灰施在“得责”的根上,味道更好。后来他们摘下果实带回部落住地进行人工种植和发展,这种野生“得责”就慢慢变成了人工种植的“得责”了。为了与其它野菜分开使用,岩冷给“得责”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腊”,意为绿叶,为后来傣族,基诺族和哈尼族所借用,均称茶为“腊”。
随着人们对“腊”的认识的加深,对“腊”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也越来越增加,到公元859年,“腊”的种植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从房屋周围种几颗开始不断向四周扩大,最后出现连片开垦,大面积种植的阶段。
叭岩冷临终前曾嘱咐部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会偶死亡之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
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有歌词唱到:“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拐棍。”如今的澜沧景迈乡芒景、芒洪及周围的五个布朗族村寨,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祀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要到芒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祭祀一次,叭岩冷被布朗族尊为种茶始祖。
可见,在布朗人民的心目中,叭岩冷也是一个被神化的种茶始祖了。茶叶就这样走进了布朗人的生活,并逐渐向外传播,直到今天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从叭岩冷倡导种茶起,迄今已经千余年,澜沧景迈、芒景布朗村寨附近方圆几十里都有茶树,这里生产的茶叶,色泽新颖,味道纯真,备受饮茶爱好者的青睐。明清以来,布朗族山寨景迈茶山一直是重要的普洱茶产区,今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仍然生机勃勃,年年采茶,中外闻名,参观者众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