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赞成清退乡村代课老师!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赞同,自己也在农村中学待过七年,对代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生存处境也很了解,那段时间还有好多代课教师是我的朋友。在21世纪的今天,好多地方连本科生都无法就业,那些花费了国家大量财力的大学生处于一种准失业状态,就是资源的浪费。而大量的教学岗位被代课教师占有,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可能刚走上讲台的大学生,考试及格率远远比不上这些代课教师,但是在信息闭塞,教学方法陈旧,注重知识灌输,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谈何创新,国民的素质何以提高。微薄的收入,使好多代课教师只能把自家的两亩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人在课堂,心在地上”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过时的社会惯例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转正”上面,吃“国家饭”的奢望使他们当中的好多人过着艰苦的生活,我曾经给他们的当中的好多人暗示过,为什么不乘自己青春年少,用自己的劳动改变生活和命运呢。
    一大部分代课教师绝不是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而是看大到一批又一批的同行们吃上了财政饭,只有耐住寂寞,在贫困中煎熬,渴望熬到转正的一天。
    当然,我们看到他们生计的艰辛和执著的坚守,这也值得同情和敬佩。毕竟是历史和制度的遗留物,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对时代没有清醒的认识,只能使自己的人生更为曲折。
    清退是一件好事,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使这些代课教师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过得更幸福。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2 17:29 发表
为毕业生着想是没错,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是湖北西南山区的,我的很多小学中学老师都是所谓的代课老师,但是他们并没有误人子弟,我们很多同学都学的很好,他们在没有文化身份的情况下在基层有的甚至在十分艰苦的山区 ...
据我所知,有好多师范毕业生想到基层去,想到农村去,想到边远的地方去从教,就是没有机会,也就是没有编制,甚至连做一个代课教师的机会都没有。到目前为止,在农村小学每年还有一部分中考和高考的落榜者继续加入代课教师的行列,听起来让人难以接受,但这是一个事实。据我了解,在农村的学生家长,对这些代课教师也不是很放心,他们希望大量的师范毕业生作为孩子的老师。当然,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对于一些在单位上干的时间较长,业绩突出的代课教师,也可以考虑用工人编制的形式,比如让他们在学校的后勤,阅览室等岗位上继续工作。

TOP

回复 15# 的帖子

在湖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可以让全国的师范毕业生去补充。难道在湖北西部就没有自己本地生源的本科毕业生吗,湖北东部的本科毕业生宁愿没有一份工作而不去湖北西部支教,湖北东部的师范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是100%,我曾经问过好多湖北籍的学生,他们都说就业很难。

TOP

我再接上,有一篇报道贴到上面。

TOP

                          甘肃遭清退代课教师:只希望能体面地离开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更新日期:2010-01-19]

                                                          作者:杨登峰

  编者按:

  代课教师虽然没有“名分”,也没有享受教师的待遇,却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承担了一份历史责任。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全国余下的44.8万名代课教师全部清退,随后,代课老师在部分发达省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09年底,甘肃因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工资相差悬殊和实行“一刀切”式清退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这里摘录的只是甘肃省渭源县几位代课教师的教学与生活现状。

  进入2010年,44.8万名代课教师面临最后的清退。已清退的教师生活大多困难。而等待清退的教师,只希望能体面地离开,只希望自己走了孩子还能有人来教。

  代课34年拿到600元补偿 代课教师只有220元工资

  王安治是甘肃省渭源县五竹镇黑鹰沟村的一名代课教师,今年已54岁。他从1974年就开始在当地小学代课,因为中间停了1年而不符合转正条件。2009年9月,他拿到600元补偿后被清退。王安治的老父亲今年75岁,患有白内障,两个孩子一个打工,一个上学。如今,王安治家欠外债近5万元,家里的生计就靠妻子种的几亩薄地。代课已经34年的他在学校经历了9任校长,村里曾有一家三代都是他的学生。由于身有残疾,王安治一直在教书,现在连农活也干不了。

  平日,每到清晨5点,42岁的苏汉伟就已经起床,借着微弱的光亮给牛羊添完饲料,收拾好家务,6点钟就挑着两只空桶顺着崎岖的山路朝两公里外的卢家山小学出发了,半路他要在一个蓄水池里把水桶装满挑到学校,作为一天的饮用水。不到7点,孩子们陆续来到学校,苏汉伟给自己带的一年级教室生好煤炉,好让孩子们上课时不感到冰冷。他们学校一共有7位老师,除了两位不到30岁的公办教师作为校长和教导主任外,还有两位即将退休的已经转正的老师,剩下的苏汉伟、张维荣和张学峰都是代课教师。在这个学校里,公办教师每月能有2000元左右工资,而他们三位只有220元。

  优秀教师同样转不了正

  大学生也有转正焦虑

  见到赵永福时,他刚刚从工地回来,几年的打工生活让他与农民工并无区别,只是和周围村民家不同的是,他们家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中堂挂的不是山水花鸟图,而是一幅风雅的书法作品。这位1987年就开始代课,在2001年还得到了县里颁发的优秀教师奖状的代课教师,执意不让我们去看他的工地,怕我们的采访让工头不高兴而扣发他每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

  刘亚东是天水师范学院的大专毕业生,一个25岁的大小伙子每月只挣220块钱,并且一干就是3年。本来他有机会考公务员或者转正,但因为是艺术类老师,县里每年招的人数极少,他一次次错过了机会,而他只有3年的择业期,这意味着明年如果还转不了正,他将失去进入公办教师行列的资格。

  42岁的张永红在学校里代了17年课,他哥哥同样是代课教师,他70岁的老母亲也是。3人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转正,张永红的父母常年有病躺在床上,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靠种药材……

  代课教师大都能理解政府的难处。渭源县全年的财政收入不过2000多万元,只够支付全县5000多名教师和公务员不到两个月的工资。代课教师们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能体面地离开,只希望自己走了孩子还能有人来教。而这朴实的愿望也正是让他们坚持这么多年的动力。

  教育部发言人:未听说清退代课教师最后期限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并没有听说2010年就是清退全部代课教师的最后期限。她说,目前全国中小学有代课人员31万,数量在逐年下降。由于代课人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妥善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地方政府统筹、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确保不再产生新的代课人员。

  据了解,一次清退费按照教龄长短各有不等,地区不同也有所不同。在渭源县,教龄15年以上的800元,10至15年的600元,5至10年500元,5年以内300元。

  续梅表示,解决代课人员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包括教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编制办等,需要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目前一些地方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重庆、广西、陕西等地。有的地方对代课时间很长、已经失去其他工作能力的年老体弱人员,通过社会保障等办法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有的地方对被辞退的不合格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这些做法各地都可以借鉴。”续梅说。

TOP

再搬来一帖子,重温讨论。

TOP

                              让“代课教师”有尊严地离开:补偿应该到位
                                             发布时间:2010-01-24 11:00 来源: 凤凰网  

     

  在刚刚跨进2010年的门槛时,媒体就聚焦于一个即将成为历史名词的群体——代课教师。当时,一种大限将至的悲情,弥漫在铺天盖地的中,据说44.8万代课教师将面临最后的清退,集体谢幕。

  如果说“代课教师”这一页成为历史是一种必然,退出不可避免,那至少该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地离开,补偿肯定应该到位。即使离开讲台,也要让人家生计无忧,不为三餐发愁。但有的老师,教书三十年,却只领到区区600元。这是合理的“补偿价”,还是无情的“遣散费”?曾有主持人为此拍案而起,为代课教师鸣不平。

  近日,教育部再次明确表态,严格禁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对于被辞退的代课人员问题,要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纳入当地社保制度。官方给出的统计数字是,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教师31.1万人。

  代课教师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假,但是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却是考验政府和教育部门政治道德的一面镜子。把那些在中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的时期,在教育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手执教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辈子,用一笔一画的教导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提供动力的代课教师,当成“三无产品”,一“退”了之,这“清退”的不是教师,而是丢弃了良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课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脚板。没有这些穿着草鞋、长满老茧的脚板,中国教育早趴下了。

  如果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让一些代课教师退出。那么,我们也该温情地对待。补偿则是第一位的。这不是额外的政策施舍,而是偿还历史欠账,稍微弥补一点我们长期以来的愧疚之心。

  为代课老师的出路构建更多的绿色通道,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决心。去年河北武安教育局的冯云生在免职当天,“突击签售”,连夜签发数百封调令。因为教师调动包括代课教师转正,权力都在教育局。虽是极端的个案,但各地有编不补的顽疾真是不治之症?我看未必,这只是个良心问题和决心问题。

  从制度层面看,广东在代课教师的补偿方面的做法,堪为表率。理想的政策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却也考验着现实执行力。比如经过近两年“代转公”的努力,广东仍有3万名代课教师无法转为公办教师。为此两年内广东准备拿出20亿,采取分批考试、免费培训、招聘和转岗结合等方式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其他地方能不能见贤思齐?不要求中西部的财政投入和富庶的沿海地区一样,但至少与当地财力相匹配吧?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1-25 22:14 编辑 ]

TOP

要了解代课教师生活中的“血与泪”,请看网易新闻访谈,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daikelaoshi.html

TOP

  精彩语录

  我收入不如农民。农民借了4000、5000块钱,几年就能还上,我们如果借了4000、5000块钱,这一辈子也还不上。

  我们这些中师学历的人没有资格参加转正证考试,成不了公办老师。

  如果能把代课老师辞退了,这也是标志着整个社会的一种进步,我现在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了。

  我和(前夫)说如果你不让我教书,我就和你离婚。

  如果县财政的问题没办法解决,代课老师仍然会存在下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课老师群体都不会消失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

  访谈实录

  嘉宾:代课老师

  主持:刘颂杰

  朱文静

  原甘肃省渭源县清源学区鼠山学校代课老师

  如果你不让我教书,我就和你离婚

  网易新闻:朱老师您好,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代课老师的?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候的情景吗?

  朱文静:1986年开始的。第一次上课,是在鼠山中学,给初二上的数学。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心情非常的紧张,因为初二的学生个儿和我一样高了,我也有一些害怕,我不敢说话(笑),后来慢慢的就不怕了。那些孩子都用求知的眼光看着我,当时就想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毫无保留的全部奉献给他们。

  网易新闻:您那时候是多大年纪?

  朱文静:23岁。刚刚毕业,高考落榜嘛,被县教育局招聘为代课教师,每个月是52元,一年以后就转到小学了,(每个月)40元。1987、1988年,我停薪留职两年,自学渭源电教,考取了代课成绩合格证,再后来90年到92年我上了渭源教师进修学校,然后94年我就离婚了,离婚以后带着女儿要饭吃。

  网易新闻:怎么会去要饭呢?

  朱文静:因为家庭破裂嘛,我没办法,拉扯着个孩子,就要饭了。我为了教书,(前夫)他不让我教,我就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让我教书,我就和你一起过,如果你不让我教书,我就和你离婚,最后我提出的条件他全不答应,我一气之下就离了,带着孩子哪怕讨饭我也不和你一起过了。和他离了以后,丢下了一个还不满五个月的男孩,带着女儿讨了两年饭,在一个富人家给人家当佣人,那个富人不给我钱,只要我和我的女儿能吃饱肚子就行了,我就满足了。然后有人给我介绍了现在的这个丈夫,我觉得这个人很有实力,我们现在过得也好着呢(笑)。我去了他们那里的学校,我爱教书,就又去教书了,一直教到了2003年,校长把我不要(辞退)了。

  如果借了四五千块钱,这一辈子也还不上

  网易新闻:您的工资跟当地农民的收入比起来怎么样?

  朱文静:我不如农民。农民人家种地,如果家里借了4000、5000块钱,通过种药,有几年就能还上,我们如果借了4000、5000块钱的账,这一辈子也还不上,因为一个月40块钱,如果有时候遇到人情的话全部都要搭出去,还有借钱跟人家搭人情的时候(笑)。

  网易新闻:2003年之前这段时间的生活,一个月只有40块钱,您的生活怎样安排?

  朱文静:娃娃们的衣服大的穿过了小的穿,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就是能吃饱肚子就成了,没有什么。

  网易新闻:您的第一次婚姻,当时的丈夫为什么死活不愿意再让您当老师了?

  朱文静:他不让我当老师,是因为一个月只有40元的收入,他说维持不了家计,就不让我去教书,让我劳动。可是我通过自身的进修,实在撇不下,我特别爱学生,爱教书,我以为教书是我终生的职业。

  公派老师的教学成绩,还不如代课老师

  网易新闻:您非常热爱这个职业?

  朱文静:我相当爱教书,如果现在有新的招聘,或者是有这样的政策的话,我还想去教学生(笑),还想回学校,过学校的生活。

  网易新闻:现在有什么途径可以回学校吗?

  朱文静:现在是没有的,我们清源镇的代课教师全部都不要了,他们(现在的教师)都是公派的。他们教的学生的成绩,还不如我们这些代课教师,他们有的老师是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对小学生的心理呀,还有教小学生的语言,哎呀,他们不会教。素质越高的教师越往城市里面跑,乡村都不愿意来,因为没有水吃,他们来了以后感觉受罪,我们已经习惯了。

  网易新闻:(只有代课老师)能留得住。

  朱文静:嗯,他们不想教(笑)。一般有人来教的时候,最多能教三年、四年,全部都调走了,没有一个老师把小学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的,这么多公派老师都没有。

  网易新闻:您当时做老师的时候,是把小孩一直从小带到大?

  朱文静:我是从刚开始入学的学生,从一开始教到六年级,或者五年级,我把这些学生的心理全部都能掌握,学生要毕业的时候,虽然他们考上中学了,我心里十分难受,毕业典礼的那天我就开始流泪了,我的学生……

  学生来看我的时候,我内心一边高兴,一边惭愧

  网易新闻: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有没有一些小孩让您感觉特别骄傲?

  朱文静: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有的小孩考上了好一点的学校,有的走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的已经结婚了,有的考的学校还特别的好,还有一个学生进了北京的一个啥学校,考上大学的有很多,都是我小学的时候带的。还有初中带过初三的化学,(一个学生)已经考到了我们省的农科院。

  网易新闻:这些学生后来有回来看过您吗?

  朱文静:有回来看过我,看我的时候,我内心一边高兴,一边惭愧。

  网易新闻:为什么呢?

  朱文静:学生考学成功了,我高兴,惭愧的是自己这个时候还不如学生了。

  网易新闻:是自己的生活状况还不如学生?

  朱文静:不如他们。

  “燃烛行动”让我重新站了起来

  网易新闻:
“燃烛行动”具体在哪些方面给您们提供了支持?

  朱文静:在我们最困难、没有资金的时候,他们给我们拿出4000元,这相当于我以前10年的工资了,我在内心非常的感动,我说《南方周末》的全体工作人员,他们都不认识我,但是他们能献出这样一笔钱,对我比亲人还要亲。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能给我这些钱鼓励我,让我重新站起来,有了信心。

  网易新闻:自从您参与这个项目之后,生活都有一些怎么样的改变呢?

  朱文静:自从拿了这4000元钱以后,我和丈夫做了两个沼气池,可以燃烧做饭、烧水,又盖了三个猪圈,一间厕所,明年还想再盖两个猪圈,进行大规模的养殖,现在冬天了,我也没办法做,明天开春我们把地种好以后,就要投入到大规模的建设。

  网易新闻:现在您这个生活的水平跟旁边普通的农民比起来是怎么样的?

  朱文静:我跟旁边的农民比起来,生活不如他们。

  网易新闻:现在还是不如他们?

  朱文静:嗯,但是和代课教师比起来,我的生活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我的丈夫他借了款,给我安装了一台全自动上料的磨面机,能够服务附近的群众,所以比他们(其他的代课教师)好一点,和周围的群众比起来还是差得远了。他们有很多很多的钱了,售药,跑广东啦,我们没办法,没有钱嘛,如果有钱的话,我也可以搞大型的药材加工,把他们种的药物全部要下来,在自己家里加工。我现在是没有这么多的钱。

  20年里,没有机会转成公办老师

  网易新闻:您当老师从1986年到2003年,将近20年的时间,有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您变成“民转公”转成公办老师?

  朱文静:没有机会,只有考转正证的时候,“五大生”能考(编者注:五大生是指电大、职大、夜大、函大、成人教育或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类型教育取得国家承认大专以上学历的非在职毕业生),我们这些中师学历的人没有资格参加。

  网易新闻:可是您刚刚也提到过,您在当老师的时候,也一直在参加一些培训,参加考试?

  朱文静:那是我在争取自己的学历,我想取得一个比较高的学历以后,等待转正,结果也没有机会,没有机会我就放弃了。那时候考试的钱都是自己出的,一个月只挣那么两个钱,一年跑上两趟地市就用完了,费用那么高,我也没有钱跑,就不学了。

  网易新闻:寇老师,咱们渭源这么多代课老师,他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从民办教师的身份转变为公办教师,您接触的人里面有这样的例子吗?(寇筱茜,甘肃渭源县人,《乡村代课教师》作者)

  寇老师:没有,基本上没有途径,自1997年最后一次转正以后,再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了。没有转正的机会,也没有给这个考试和条件,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是“五大生”,可以考公务员,就转成国家正式的干部了,如果说在教师行业里面,一直没有。

  公派老师来来去去,只有代课老师还是这些人

  网易新闻:朱老师,在您任教的学校里面,当时有多少老师是公派的,有多少是代课老师?

  朱文静:当时16个老师里面,6个是公派老师,10个是代课老师,代课老师占多数。

  网易新闻:后来这些公办老师有没有留在这个学校里面?

  朱文静:还是调走了,(这批)公派老师调走了,又来了(另一批)公派老师,公办老师经常调动,而代课老师就是这些人。

  网易新闻:公办老师跟代课老师的收入差距是怎么样的?

  朱文静:公办老师每个月有1000多块钱的,代课老师40元钱嘛,相差多少,人家公办老师有拿2000多的,那就是差50倍吧。

  网易新闻:自己平常会不会做这个比较,然后心里觉得有点不甘心?

  朱文静:我从来不去领工资,是学校的会计领了工资以后,挨房间给我们发,我们不去领的,我们拿的连他们的零头都不够,领它干嘛呢?

  做梦都还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

  网易新闻:您现在还想念您教过的这些孩子们吗?

  朱文静:我睡梦里都还梦见,现在还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十分的想他们,怎么不想呢。

  网易新闻:我看到您现在的生活,在“燃烛行动”的帮助下,慢慢的有了改善,如果以后给您一个机会再回到学校,您会愿意去吗?

  朱文静:我会愿意去的,“燃烛行动”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对以后的生活十分的有信心。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要去学校,还想教书,教孩子们。

  网易新闻:但是如果收入不是很高呢?

  朱文静:收入不算高我也去,钱这个东西我也没有看得那么重,只是想把自己一生所学的这些东西能够让孩子们接受,让他们从精神上、从道德上、良心上,各方面都能做到一个真正的有良知的人,我也很喜欢孩子们。

  网易新闻:在学校时,您觉得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

  朱文静:最开心的就是我和学生们在一起的那些午间活动,在一起打闹、耍起,打沙包,多得说不完,和学生们搞一些集体活动、跳舞,还有体育上的一些活动,打篮球,我都是带头跑,我非常喜欢体育运动。

  网易新闻:跟孩子们在一起玩?

  朱文静:嗯,捉迷藏,我教的那些尕娃娃们,真的很好、很好的,有的时候玩得高兴,我们都哈哈大笑,我的性格一直是孩子的性格,我很爱孩子们,孩子们也把我当成他们自己的母亲一样的,对我十分的尊重。

  杨贤玺

  原甘肃省渭源县大安乡中心小学代课老师

  “如果把代课老师辞退了,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网易新闻:杨老师您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当代课老师的?

  杨贤玺:我是1986年3月份开始当代课老师,到2006年的年底被辞退,一共当了21年。

  网易新闻:刚才朱老师也谈到,其实从教学的成绩来讲,代课老师不一定会比公派老师差,您这边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杨贤玺:这个朱老师说的是事实,我从事20多年的教学生涯,教学成绩始终没有落过人后,始终是在人前的,尤其我在中心小学任教,每年的考试成绩跟全县的公派老师一起比较,在24所学校的老师当中,我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常常排在前面,是名列前茅。

  网易新闻:您第一次听说代课老师可能要离开学校了,是在什么时候?

  杨贤玺:这个事情听说得比较突然,可能是下午4点多的时候还要准备上课呢,正拿着教本往教室走的时候,校长突然喊我说不要上课了,到他的房间来一下,结果我一进去的时候,他说学区(我们那个地方是一个乡为一个学区)要清退了,然后他把要下发的文拿出来给我看一下,我才知道这件事。

  网易新闻:当时心里什么感觉?

  杨贤玺:当时比较难受,这样熬了20多年,最终是这样的结果,而且又这样突然,我一下子蹲在校长办公室的凳子里面没起来,好长时间不能接受,我说为什么这样?我和别人一样工作,拿的钱不一样,尤其是校长都和我一样的工作,我代一个毕业班的数学课,他也代一个毕业班的数学课,我的成绩和他的一样,甚至于我的及格率、总分都比他的高,而人家拿的工资是我的几十倍,我拿40块钱,他拿2300到2400块,最终还是这样一个结果,所以当时很不接受,我说,“为什么这样不公平?”

  但是后来慢慢我也想通了,始终代课老师上课这件事,标志着中国的发展不是那么好,如果能把代课老师辞退了,这也是标志着整个社会的一种进步,我现在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了。

  我一走,学生们也转走一半了

  网易新闻:当时您有机会跟自己的学生说再见吗?

  杨贤玺:因为最后一节课没进教室,校长跟我说了以后我就没进去,当天晚上就回家了。回到家以后几天的时间里学校也没去,东西也没拿。

  网易新闻:那您那段时间都是怎么过来的?

  杨贤玺:刚到家的时候,我感觉到一切都很不习惯,尤其是我每天看到早晨和中午,学生回家吃饭的时候,心情特别难受,有时候自己都发急,尤其是一看到学生要上学的时候,自己就感觉到想跟学生一起上学校去,这种感觉特别难受,因为我已经习惯了,20多年来都在中心小学嘛。

  网易新闻:就是您突然发现,这个学校不再需要您了?

  杨贤玺:当时我走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反响很大,因为我代这个学校的数学课,可以说成绩比较突出一点,附近周边的群众就说,如果我走了的话,他们的学生马上就转走,这个学校现在数学课不行了。当时有这种说法,不过那时候已经是10月份了,马上要放寒假了,第二年我原来代课的学生人家就转到其他的学校了,我最后教的一个班的一半学生基本上都转走了。

  “你等着吧,一转正了钱就多了,你也就可以享享福了”

  网易新闻:20多年的时间都一直拿着四、五十块钱的工资,生活上怎么办呢?

  杨贤玺:原来从86年到到01年,这段时间关键是靠家里人,还有我原来和兄弟姊妹在一块儿,家里人多,农业这一块我就几乎不管了,全力以赴的搞教育。到后来2001年我们家分家了,土地少了,家里要靠妻子一人种地,只有七、八亩地。

  网易新闻:那您主要的时间还是在学校里?

  杨贤玺:对,我主要的时间还是在学校,其实我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在学校里干出一番名堂来,成绩干得出众一点,看看能不能优先择优录用。

  网易新闻:但是最后的结果是?

  杨贤玺: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这样的机会。

  网易新闻:那家人怎么说您呢?

  杨贤玺:家人在2001年以后,她也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你不要再去了,干一个其他的活儿也可以养家糊口,这样一年到学校里面才挣400、500块钱,就连自己的生活费都不够,还要养活一家人,尤其两个孩子要上学,还有吃饭、穿衣、生病这些方面的花销都不够,怎么养活人?我说“你等着吧,等条件成熟的时候,一转正了钱就多了,你也就可以享享福了”,当时我还这样安慰她,但是她一直在抱怨我,让我不要去了。

  后来一被清退,这个希望就破灭了,原来都很有希望的想着说把工作干得出众一点,成绩出色一点,看能不能被择优录用,现在这个希望化作肥皂泡了,全都破灭了。

  县财政的问题不解决,代课老师仍然会存在下去

  网易新闻:您走了以后,您任教的学校里面有别的老师过来顶替这个位置吗?

  杨贤玺:代课老师没有,但是我刚走后几天,我们当时从县城里面有些领导的亲戚、子女(调来)。就是我走了几天以后,又从县城打发来两个人,不过人家是公派教师,进来学校顶我的课,他们的专业不对口,毕业班的数学没办法教,刚分来的时候,两个人都不能胜任六年级的课——他们两个都是学美术的,所以不能胜任教数学课,最后就算了。

  网易新闻:刚刚朱老师也谈到了,有一些偏远的地区,公派老师或者大学毕业生,不见得能留得住他们,或者你根本就招不过来他们,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寇筱茜:那就仍然还是招一些代课老师,代课老师现在还仍然存在,我看电视里面发言人说在全国还存在30多万代课老师。

  网易新闻:就渭源来讲呢?

  寇筱茜:现在我们渭源县也有代课老师,渭源是一个总人口只有12万人的小县,现在总体还存在着78个代课老师。那就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嘛,因为贫困山区确实是缺教师,需要有人教那些孩子们,需要有人到学校里面去干那份工作嘛。现在许多学校由于财政的问题,县财政拿不出那么多钱招聘新的人员补充那个岗位,所以现在必须还有人在那里撑着,不然的话这些小学生就没人教了。

  网易新闻:您给我们讲一讲,以渭源县为例,县财政在教育投入这方面大概存在多大的困难?

  寇筱茜:我们渭源县基本都是吃财政回扣的,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至今都没有什么工业,都是从上面拨下来的钱,财政很困难的,要想让县上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网易新闻:如果这些条件都没有改变的话,就现阶段来讲,代课老师有可能会成为历史吗?

  寇筱茜:如果说县财政的问题没办法解决,代课老师仍然会存在下去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课老师群体都不会消失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我估计代课老师还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

  网易新闻:刚刚几位老师也谈到过收入的差距问题,可能不是几倍,而是几十倍,您接触了这么多代课老师,支撑他们在学校里面干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寇筱茜:现在仍然还有许多代课老师抱有一线希望,看看能不能出台一些政策把他们转正。因为现在有“小道消息”说,国家是准备去解决的,因为出现这么庞大的群众,迟早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也应该会面对这个问题的,所以说许多代课老师现在仍然在抱着一线希望,说“我再熬两年,看看国家能不能出台好的政策,把我转正了”,都是抱着这样的希望在等着。(完)

  文章来源:网易新闻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daikelaoshi.html

TOP

当前人们关注“底层生活”,看了这段新闻访谈以后,许多人可能才发现“底层中的底层”居然在中国教育界。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1-27 17:15 编辑 ]

TOP

他们的生活远远比不上游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民工”,其实,有许多人都在劝说这些代课教师及早 “改行”,但由于他们自己的人生理想,对“民转公”的渴盼,以往的社会惯例,使他们甘于清贫,执著坚守,默默奉献,最后却离开自己“经营”多少年的教坛。只能说社会有时很无情,会上演某一阶层人的悲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