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明时节雨纷飞:专题资料

传统节日推文化品牌 交响音诗画《清明》将奏响

文章来源:新华网 | 时间:2009年03月25日

  作为重庆市着力打造的五大传统节日文化品牌,由市文广局主办,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承办,品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交响音诗画《清明》将于4月2日在市委小礼堂,为山城市民奏响。

  此次清明音乐会以音、诗、画为载体,融合交响乐、合唱、独唱、民乐演奏、配乐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整台音乐会不仅表达了"清明"的传统意义,更赋予清明"亲近传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人文内容。此次音乐会邀请了国家一级导演张民,曾荣获"全国普通话朗诵大赛一等奖"的陈慧,曾荣获两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的郝鹏寿,国家一级指挥、一级作曲家何泽生等著名艺术家加盟。

  据悉,从今年起,我市将在清明、端午、中秋、元旦和春节这5大传统节日,推出相应的文化品牌,以传承中华文明,提升重庆文化影响。据介绍,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此次音乐会的最低票价为50元。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吴 楠)

TOP

岁岁年年节相似 村村乡乡例不同

大洋网  2009-03-25 14:20 来源: 广州日报

    梨花风起清明时,户户慎终追远日
    清明祭祖时,家人要分甘蔗吃,而且不能没吃完就扔掉。 骆昌威 摄

有些地方传统习俗不准女子上山祭祖,现在这一陋习早已改变。 骆昌威 摄

    现代清明节不仅是先人祭奠日还是家人团聚日 专家称内涵变化是自然演进结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临近清明,许多广东人家纷纷出门购物,准备各式祭品。祭祖扫墓,历来是广东人所重视的传统。

    在许多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文明渗透的今天,广东人的清明习俗是否发生了变化?俗话说,“各处乡村各处例”,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清明节。

    本报记者在广州、梅州、佛山等地区采访专家和不同年龄的市民,根据他们的解读和回忆向读者奉上广东缤纷的清明传统习俗,以及这些传统习俗的历史变迁。

    文/记者 周祚(署名除外)

    清明应大张旗鼓推崇孝道

    我们将迎来第一个“清明节假期”。经过多年的呼吁,这个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终于被确定为法定假日。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血液中,已镌刻下深深的印记。在这个春雨连绵的节日里,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借着飘飞的雨丝,不约而同地祭扫先人、缅怀先烈,不再掩饰自己的思念和哀痛——中国人对“报恩”的自觉、对“孝道”的推崇,在这个节日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的回归传统中,方能留住自己的根;也只有在反复的与传统对话中,方能维系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使该民族在螺旋上升的时代里,保持必要的稳固、协调和守望。通过这一节日及其仪式,今人集体摆脱现实的纷扰,入定般与先人交流、向其倾诉,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和宽慰。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以其独特的“代际交流”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纵坐标上的独特粘合剂。

    然而,清明的传统内核只能是虔诚和纯净,一旦内心被污染、仪式被异化,则清明的本义便遭篡改——表演式的“公祭”、烧“二奶”烧避孕套等等,虽然挂着“清明”的羊头,内里贩卖的却是变了质的狗肉,理当禁止。

    (本报评论员 徐锋)

    广州习俗

    清明当天要“行清”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荔湾区50多岁的李建伟一家就为清明的祭祖做着全家总动员。据他介绍,清明节是他们这个40多口人的大家族每年的欢聚日子。“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准备传统祭品四大件

    “现在的祭品五花八门,从别墅到美女,都能买得到。但是我们家比较传统,一般不会搞那些东西,每年都是母亲指挥大家分头去买。一般是四大件:烧金猪、甘蔗苹果等生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李先生说。

    李先生的家族清明节一般直接烧一只200斤左右的大猪扛上山,每家能分个二三斤猪肉,烧猪在祭祀当天披红挂绿地由族中几位壮男丁扛上去摆到祖宗的坟前,族中巧手媳妇还要负责蒸些专门祭祀用的大发糕之类的面点,然后族中会安排其中一家负责采购冥品爆竹之类并且按习俗做成元宝金银纸的成品,另外会有一家是负责采购清明甘蔗等水果类供品。

    到了约定的日子,大家就到离祖坟最近的那一家里集中,然后一起前往祭祖。

    太公分猪肉永不落空

    越秀区的公务员何志倩是60后生人,每年清明节她都要带上儿女们去市火葬场拜祭爷爷奶奶。她说,她们一般都选择清明前的周末去拜祭,这样可以错开高峰期。“家里对清明哪天拜祭没有特别的选择,只要大家有空就行了。”

    何姨说,她们两家7口人,一般会围在祭台前分食那些水果糕点的祭品,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通常买一只烧猪,会在拜祭后,分成各家一大块,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猪肉有一个名堂,那就叫做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都会平均分配给大家,并没偏心。

    民间有吃荞菜的习惯

    杨婆婆说,她明天打算去市场买荞菜准备好,因为听说荞菜已经涨价了,她说,这是广州人的老风俗了。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来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杨婆婆还说,在清明前一天,她会去买一串新鲜的柳枝,插在门上,这样子就可趋吉避灾。

    拜祭甘蔗一定要啃完

    今年20岁的王小姐告诉记者,每年去拜祭时,家人都要分吃甘蔗,买甘蔗的任务通常都会落到她的头上。小时候,大人都会叮嘱,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是不准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能是男丁才有资格完成,女子做好杂事就行,如,做纸钱、元宝、蒸糕点等等,只等男丁们把烧猪肉带回家后立刻炒了供一家子吃,这样,女子才算沾了点祖宗的福。

    南粤清明祭祀风俗大扫描

    五邑习俗

    清明流传“行山望饼”

    恩平市行山祭墓另有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习俗,称“行山望饼”。恩平人称祭扫为“行”,称坟墓为“山”,“行山”即扫墓的意思。

    所谓“望饼”,是人们“行山”的时候,附近村庄的小孩和大人闻风而来,他们拿着大袋子小袋子,纷纷涌向山头来。当主人家“行山”完后,他们即走上前去“望饼”,而主人就会热情地把用来祭过坟的烧饼和各种饼分到他们的手中。“望饼”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这意味着主人家的运气越旺,主人家也越有面子。

    恩平人“行山”用的饼叫烧饼,恩平“行山”用烧饼作祭品源于古代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明朝嘉靖年间恩平一名武林高手,人称陈武师。

    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恩平。陈武师召集一百多名武林弟子出征抗倭。妻子卢氏连夜赶制一批烧饼给丈夫做干粮。陈武师在战场上吃着烧饼时,作战更加英勇。在一场血战中,陈武师壮烈牺牲。

    卢氏为悼念丈夫,在清明节带着女儿,以烧饼作为祭品,到丈夫的坟墓拜祭。此后“行山望饼”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梅州习俗

    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朱迪光说,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南海习俗

    新坟头三年“行正清”

    因为先人通常都是葬在山上,所以南海北部地区的人多形象地称扫墓祭祖为“拜山”。“烧味是拜山必不可少的东西,烧猪、烧鹅、烧肉,越多越好,另外米饭、米酒、苹果、山饼、甘蔗等食品也不能少,很多人都会在山上祭祖完毕后吃起了上述食品。”南海官窑方志办的陈炳松老师告诉记者。

    陈老师说,南海多数地区其实并不流行在清明节当天祭祖。“除非是新山坟,按规定新山坟头三年都要在清明当日拜祭,俗称‘行正清’,三年之后就不要求清明当日祭祀了,但一定是在清明开始后一个月内。”

    佛山人一般是定在周末祭祖,所以清明后一个月内的所有周末都是佛山的扫墓高峰期。

    新式习俗

    不带祭品带“手信”

    与以往的清明节有所不同的是,今年返乡祭祖的人带祭品的比往年少了许多,给家人带“手信”的多了起来。不少准备返乡过清明的“老广”心情也不再那么沉重,而是“像过春节一样回家过清明”。

    前日下午3时30分,记者在佛山火车站看到来自香港的黄建生老人,昨天尽管背着两个大包,但依然看起来精神矍铄。黄老告诉记者,自己已经60多岁了,祖籍是佛山三水,去香港已经有30多年了,迄今已经有十年没有回家乡看看了。

    黄老告诉记者,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今年他返乡祭祖没有带祭品,而是给家乡的后辈们带回了不少礼物。为什么不带祭品而转向给家人带礼物?老人表示,之前回乡祭祖曾带过香烛、烤乳猪等祭品,甚至带过鞭炮,入境经检疫部门查得很严,鞭炮也曾被扣存过。现在提倡移风易俗,自己也感觉带礼物则“轻便”多了,也文明。

    文/记者 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通讯员金利明、梁治荣、李文华、谭扬汉

    清明“变味”源自

    文化的自然演进

    首次变身国家法定假期的清明节,其内容已经不单是扫墓、祭祖、拜先人这些单一而沉重的活动,如今还包括回家团聚、出游。如今的清明节,既有祭扫先人坟墓时生死离别的辛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如今的清明节是否已经“变味”?对此,民俗专家昨天表示,清明节习俗的演变是一种自然的演进,其中包含有传承,也有摒弃。一些科学的演变,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大可不必担忧清明节“变味”。

    清明“变味”有内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民俗专家郑梓桢教授表示,历史上中国人过清明节从来都是多元的,它既是祭祀的节日,同时还具有庆贺、游艺、团聚等功能。以往老广清明节习俗中就包括踏青、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活动。只不过经过长时间的“过滤”,祭拜才成为流传较广的活动。如今,由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清明节的内容不再是沉重的生者祭奠逝者,还包括家人团聚、祈求平安等内容,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对待传统文化习俗更加理性。如今清明节“变味”则说明其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演进,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

    “可以给清明注入一些新意,让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不再过于沉重。纪念先人的方式不单是沉重的,也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方式,相信先人对后人的期望也是希望他们过得开心,而不是沉重。”他表示。

    文/记者 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通讯员金利明、梁治荣、李文华、谭扬汉

    广州年火化遗体5万具 墓园3年到5年内将饱和

    专家建议搞“经济适用墓地”

    本报在2008年4月2日A3版报道了广州墓地贵过房价后,引起社会关注。昨天,长期从事殡葬政策研究的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就此问题向记者表示,阴宅完全可借鉴阳宅的方法,采取政府介入对价格进行调控的方式,推出一些“阴间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让百姓不用为身后事发愁。

    现状:墓地即将饱和

    广州人历来移风易俗、敢为天下先,专家认为广州可以在解决墓地价格高方面作一个突破和尝试。“广州的墓园3年到5年内将基本饱和,假若每年5万具的骨灰都选择安葬,必然也会引起墓地资源稀缺”。面对这个问题的产生,范英胸有成竹地表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推广“森林墓园”的方式。

    范英解释说,“森林墓园”其实就是目前所提倡的“树葬”方式,就是将骨灰植树。“在郊区找一座大山,将骨灰植树。这种方式成本不高,经济适用。但既能顾及到市民‘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又不造成土地的浪费”。据了解,广州自20年前就开始推广这种安葬方式,20年间骨灰还林数量已超过1.5万,目前白云山思园已经饱和。

    目前广州市每年火化遗体将近5万具,骨灰的处理方式有80%以上是骨灰楼寄存,少数骨灰安葬于公墓,而骨灰撒海和骨灰还林只占总数的0.6%和2%。但目前将先人骨灰选择寄存,也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

    建议:政府控制阴宅价格

    针对现在提倡的艺术墓园,范英表示,这种方式对殡葬部门来说很赚钱,但对老百姓来说太贵承受不起。“艺术墓地太奢华,这就像搞别墅,住别墅的人总是少数”。

    据数据显示,广州一个普通规格的墓地从1999年的2万元涨到现在的五六万元,高于商品房的涨幅。针对该现象,范英表示,政府在控制解决老百姓商品住房时,能推出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在阴宅方面同样可以借鉴。“物价局应该在对墓园管理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价格的指导,比如说,10个墓地,要保证8个墓地是中下阶层老百姓消费的水平。”

    而面对墓地价格高昂的价格,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表示,商品房可以建几十层,而墓地不行,墓地其实浪费很大。国家也不提倡这种方式,墓园中真正建墓地很少,大部分的土地用来建道路、停车场、绿化,真正用到放骨灰的地方很少,所以价格很贵。

    中国人传统想法是入土为安,广州市也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有骨灰植树,把骨灰放在白云树的树下,其实收费很便宜,只要288元。另外,广州市今年计划推出海祭服务。

    (作者: 周祚、徐锋、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