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典型案例】户晓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交入非遗公约利弊探讨一则需要时间检验,二则需要民间检验。
20年的国内非遗运动及实践,对于遗产概念及现代价值的启蒙功莫大焉,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太乐观。基于西方学术体系的非遗概念在中国的运动式实践已经显现出不少水土不适症状,尤其把非遗项目分得过细,损害到了传统遗产的整体性。以丽江东巴文化为例 ,东巴造纸、东巴画率先列入非遗项目,这两个传承项目及传承人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尤其在旅游市场中成为奇货可居的旅游纪念品。对于传统的东巴文化而言,这两项对于作为一个合格东巴需要掌握的技能相比,只能算是小技,而东巴仪式、东巴经书、东巴口头传统、东巴字等方面的技能及知识更为重要,但在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时代语境下,学造纸、东巴画成为衡量东巴的硬指标,出现了本末倒置、以偏概全的文化错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整体观与非遗分类体系也存在着诸多矛盾。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在非遗产公约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予以一定的修正。

[ 本帖最后由 英古阿格 于 2014-5-22 17:54 编辑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