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陈金文老师谈做学问

回复 7# 的帖子

知遥兄,针对你的置疑,我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已作了回复。在辩论中才能激发出智慧,欢迎继续抛砖。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5 13:23 发表
马老师说的有道理。

陈老师所说的热爱可能有特殊语境,针对特殊对象说的吧,应该不是热爱 普适性的用法。

我认为:尊重研究对象是学术的起码态度,理性对待研究对象是科学的研究方式。

至于热爱 是和个人情 ...
不要这么快就投降,你看我在那边是怎么答复马老师的。

TOP

回复 18# 的帖子

  首先说明我没明白天曳兄说什么。佛教研究的对象不包括和尚吗?晚清史研究的对象不包括慈禧吗,不知道怎么就是偷梁换柱了呢?
  “我以为:热爱民俗后才可能热爱专业。”因为这既不是通过逻辑思辨,也不是在事实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所以这种“我以为”没有任何论证力量。
  热爱民俗,这句话本身就很成问题。民俗是由一个个具体事项构成的,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的仪式、民间信仰等等,等等。我真的不知道你是怎么热爱的,你是热爱过节,还是热爱烧香、跳大神,抑或扭秧歌,踢键子?
  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排斥情感参与的,情感参与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就如知遥兄所说让孙子客观评价他爷爷要求太高,这样的孙子大概没有,即使有也不会太多,因为偶然性的东西是不能作为论据的,所以即使有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个人的执着,那是自己的自由,至于有人要把研究论文写成抒情散文,陈某也无权干涉。
  爱东兄的观点我赞成的不多,但他的“鸭食桶效应”理论我还是赞成的,没有不围着鸭食桶转的鸭子(不敢绝对,事情总有例外,个别理想高尚的鸭子就不)。我的研究动机有高尚的成分(不是热爱吆),但绝对不是第一位的。不知道像我这种人能不能代表一般。
  施博士是最早顶我的贴的,必也是和我一样是不“热爱”民俗的民俗研究者。但我们还要研究,不研究这个,我们研究不了别的(对不起,未经施博士同意,我把他给我们了)。想当官,没当成;想当诗人,到现在还是打油水平;喜欢文学理论,研究水平太低,文学理论(美学)圈不认,还是要研究民俗,写几篇文章换点油盐酱醋,混个衣食无忧。当然,也不敢说自己研究民俗的水平多高,能在这个圈里混,全靠咱民俗学界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君不见全国各地民俗学会有多少人成为会员仅仅是凭的他“热爱”,如果有点小权力说不定还能成为理事,常务理事;君不知某高校开一个与民俗学相关的会议,来了地方文化局、档案馆的一大帮人,说的是来开会是来热爱民俗,办会方明察秋毫,懊恼地说:都是来旅游的。我一个民俗学界的小瘪三一下子成了重量级的人物,先做主持人,后做点评人。难啊,绞尽脑汁地从那些“论文”中发掘闪光点。那一次爱东博士没去,否则,我一定给他大师一级的评价。
  随便批评一下,施博士往往不阴不阳地扔上一句就走,好像比我们高几级的大人物,这样不好啊,群众有意见。

TOP

回复 20# 的帖子

  “诗情的感悟”,不是个人的杜撰,有出处,见《西方哲学精神》,何兆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第142页:后来,大致体会到中国古人大抵是诗意的,他们偏爱具体的形象有甚于抽象的概念;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诗情的领悟,而非一种名理的推导。
   --我稍作了一点变动。解释权在何先生。
   “措词不当之处,多有得罪”--辩论过程中,话语有些锋芒很正常,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不会因此伤了和气。在这方面施博士表现最好--爱东兄又被表扬了!

[ 本帖最后由 陈金文 于 2010-1-7 20:40 编辑 ]

TOP

声明

想当官,没当成;想当诗人,到现在还是打油水平;喜欢文学理论,研究水平太低,文学理论(美学)圈不认,还是要研究民俗,写几篇文章换点油盐酱醋,混个衣食无忧。当然,也不敢说自己研究民俗的水平多高,能在这个圈里混,全靠咱民俗学界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这是讲的我自己,没有任何影射别人的意思。应该有几个人知道,我研究生毕业后曾在某镇、某市连续做了几个月的秘书;我确实写过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黄河诗报》上还有诗歌发表,在高校论坛上,我还专设了一个“天天打油”栏目;至于喜欢文学理论,可以说明的是,我在文学理论教研室呆了10年。
  在辩论的时候,我喜欢呈口舌之快,但绝对不会像鲁迅那样(当然,整体上讲,我不及其万分之一),与顾颉刚吵架,殃及顾某的鼻子,如果无意间伤害了哪位仁兄,金文在这里有礼了!
  至于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广西民族大学宣传周”当中学生对我的美誉,本人概不接受,不让他们灌水也不行,就热闹不起来。对于论坛来讲,是一种策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老陈还真把自己当成什么人物了,如果那样,我就羞于见人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7 22:31 发表

施兄,不要发什么牢骚,咱们不是老“战友”了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7 23:42 发表
我应该把“肇事者”田老师请过来的,他的一席话引起了陈老师的感叹,随后引起了与马老师的争鸣……
真想听听田师的意见如何?
田老师说,几个家伙吵起来了?吵得好啊,论坛火了。再吵一会,看哪个傻家伙参战!很好,ok!

TOP

回复 32# 的帖子

打架有理,灌水有功,劝架有德,观战有趣。
--一旦就学术问题展开思辨,实际上就进入了哲学的层次。愚以为辩论的结果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辨的过程。譬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怎么看都像人民公社,甚至更糟糕,但老柏还是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也正好通过辩论磨砺我们思想的武器。
  大家都远隔千里,甚至未曾谋过面,决不是利害相关者,如果说谁非要谁的好看,无疑于是说关羽非要废了秦琼不可。我想大概没谁作此想。

[ 本帖最后由 陈金文 于 2010-1-8 09:2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8 14:34 发表
田老师的“分别对待”醍醐灌顶,若果要批评热爱说或者批评非热爱说,应该都是有语境的,针对特别的理性的同学就让他充满热情,针对盲目热情的童鞋就让他多点理性。

因材施教,孔孟之道,陈马同是齐鲁名士,乃孔丘 ...
  恩施土家兄弟,如果把田兄这个贴子看作是对问题做结论,田兄就成了貌似公允的“第三种人”。我觉得,应该说你没有真正领会田兄的意思。他的这个,包括我最后发的两个贴子,更多的是体现我们做人的原则。
  观点谁对谁错并不重要,这好像不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至少不是一个专业性多么强的问题,无论哪个专业都可以讨论这个话题。意义在于过程,在辩论的过程中,至少2个论坛都热闹一时。无论辩论中谁的嘴巴沾便宜还是吃亏,都算是给咱们学界的论坛出了一份力。
  能参与辩论不容易,既要有批评别人的勇气,也要有承受批评的勇气。学术批评有助于学术进步,希望在我们民俗学界形成一种批评的风气。

[ 本帖最后由 陈金文 于 2010-1-8 16:0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8 13:31 发表
马老师的弟子呢?让他们也来论坛吧,人多势众啊。您道一声:童鞋们,给我上!
那阵势,不得了啊
呵呵,恩思土家兄弟也不光是搬运工吆!

TOP

引用:
原帖由 deva 于 2010-1-9 17:06 发表
每当我寂寞孤独无聊空虚的时候,我就来到论坛,看看帖子,总会发现一些让我摆脱上述负面情绪的东西,那就是很奇怪的“笑点”,难道我的笑点太低了
仙啊!好久不见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