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经验】民俗学的日本实践—来自中国视角的考察

好久不上网,今天才发现这边好热闹!
而且一不小心还被丙中兄点了名....
我对德国民俗学的学科发展了解不像晓葵兄对日本民俗学那么系统,如果要全面介绍德国民俗学,可能还要请简涛兄或秀杰出马。
不过我从去年写了那篇《浪漫主义传统与中国民俗学者的责任》之后,常常被问或者自问,民俗学的浪漫主义传统到底是指哪些理念和实践呢?它对于我们今天保护非遗、重建民俗生活秩序又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德国是文化浪漫主义的发祥地之一,冷静、理性的德意志民族发明了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浪漫主义都要彻底和纯粹。我读博士时导师顾彬常对我们说,你们中国人所谓的浪漫主义(主要指文学方面的),比如像张承志的文学,在我们看来都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所以他特别反对我们用德语的”浪漫主义“ der Romantizismus 或浪漫派 die Romantik 来描述这些作者,因为他认为这些词语在德语中是非常特殊的概念,只适用于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当然,浪漫主义也导致了德国民俗学在20世纪上半期的坎坷命运,以至于在战后成为历史留给这门学科的一个沉重负担。60年代后通过对民俗主义相关批评的反思,德国民俗学才摆脱了浪漫主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学术轨道。然而,作为一种精神与文化积淀,浪漫主义无论在民俗学学术还是在德国人的民俗生活中都发挥着一种潜在的作用。
如果各位学长觉得仍有意义,也许我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在德国找些资料,写一篇论文,题目暂且叫做《以民俗主义为终结——德国民俗学的浪漫主义传统及其当代式微》,可否?
还请学长们惠赐宝贵建议!

TOP

感谢各位学长的鼓励和建议!看来今年暑假又不得空了。不过我现在还只有一个想法,要"正式报出自己的论题,单独开题",还要请各位师友同道再耐心等等,呵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