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悔其少作”与“恐其老朽”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楼主有何恐惧?说来我们大家帮你解解吧。

TOP

楼主一番感慨,把我的胃口都给吊起来了。
快把你的那两篇得意之作登到网上,让俺们大家也学习学习呀。

TOP

关键在于外界压力

其实我的体会也和楼主有相同之处,并不是说那本《玛雅文字之谜》写得有多好,而是当时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还有自己的那份耐心和细心,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但是究其原因,却都是客观的因素在起作用。只因我学文学出身,半路出家涉猎文字学,指导老师们都对我心存疑虑,送我去上海的顾彬教授更是对我督促甚紧,一副“如果完不成任务就不要再回来见我”的样子。被逼上了“绝”路的我不得不下苦功。不过事后想想,这样的经验也很难得。它至少让我明白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天无绝人之路”这几句话的道理。
所以我想,能不能下苦功,除了和一个人的身体、精力、时间有关之外,可能也和他/她所承受的外部压力有关吧。“老作”之士之所以写作从容、但有时会缺乏翔实的考证,可能也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关。因为不论他们怎么写,别人都不好意思去批评他们。不像研究生们写东西,层层受批,前后要被剥掉好几层皮。
比如我现在写东西,就常常放不开,一个小脚注有时也要犹豫再三。为何?一想到同事、同行们的挑剔眼光,我就不敢松懈了。可是像我丈夫,因为已经走到了学术的晚年,他写起东西来就有点无所顾忌,该加脚注的时候也不加,更少去引述他人的观点。好在基本的功底还是有的,知识面比较广,所以写出来的书和文章一般也还都有些价值。至少我目前写东西,还做不到像他那样成熟稳定、高屋建瓴。
要说苦活细活,如果压力来了,其实不论年龄多大,也还是能做的。
去年我为编辑英文版的《中国古代的时间和仪式》一书,虽然没有制图,但也还是付出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中的酸苦咸辣,一时半会也说不完。还是留待下回分解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9-26 20:57 发表

第一,我不是什么高手”。
第二,我从不谦虚。
我的狂妄,在圈内也是有名的。我敢于承认自己有两篇,就已经非常自负了。其实平常我说得比这还过份,我一般是说自己有“两篇半”的,那半篇就是《顾颉故事学范式回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