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9-13 16:09 发表
先回答小人家MM和西瓶JJ的第一点感想:
首先谢谢小人家妹妹。
你提了一个非常实质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小,其实非常大。
分类学是科学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曾经想就民间文学的分类问题写篇 ...
这个回答虽然很长很长,但是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那就是说:你首先重视便利性而不是学理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诚如你所说,有时候为了叙述简便确实需要妥协,但是你是不是同意应该在展开讨论和叙述之前交代一下这个分类标准呢?你大概又会说,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到这个具体的问题来看,似乎并不见得就是。如果说王京和我长年在外不了解中国民俗学的现状(包括你所说的经验、共识等等)的话,那么其他提出疑问的同仁呢?
话题又回到前天吃饭的时候周老师提出的问题,叙述的时候随意性太强,太依赖同好间的默契,这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你说论文就是写给看的人看的,那就和你所期待的“普通的学问”相悖了。如果一篇论文只有在你所承认的共同体(如果要你给你的共同体划个圈子,肯定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里,依靠彼此的默契,甚至以心传心才能看懂的话,你拿什么去和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对话?一旦走出了这个小圈子,你的论文还有什么价值?当然了,不可能在每次写作或者发言时都照顾到所有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被提出来了,我觉得你是不是考虑一下,以后在叙述时多做点功夫,给自己使用的术语或者其他表述一个限定呢?
至于什么科学哲学、常规科学、研究范式等等,我还是持保留态度,在经过学理性的验证认为可以使用在民俗学问题的讨论之前,我个人是不打算使用的,从这个角度进行的解释、反驳、说服,我恐怕也很难接受。你也许会批评我太理想化,但是对有疑问或是暂时还没有消化的术语和它们背后的理论,我还是会保持警惕,不会让自己轻易接受,更不会轻易使用。因为一旦使用了,你就要对自己用过的术语负责,在被质疑的时候去论证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个责任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