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网络语新宠:囧、槑、燚

网络语新宠:囧、槑、燚

网络语新宠:囧、槑、燚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6月15日 16:38 来源:湖南在线-文萃

 


  网络,已成了语言的兴奋区。正是应了一句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网上语言常常灵光闪烁生气淋漓不时有惊人之笔——

  囧(jiǒng)——最牛汉字

  比如“囧”字早在两年以前有几人能识得这个汉字?殊不知它倒是古已有之属汉字中的元老辈。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外面是窗框里面是窗棂。它的本义是窗户透明后来引申指明亮读音为jiǒng。也许因为显得比较另类的缘故这个字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最终成了一个死字。在现代汉语作品中几乎没有留下“囧”字的任何踪迹。

  令人惊讶的是网民们就像考古工作者一样从茫茫字海中,挖掘出了“囧”字。他们左看右看发觉“囧”字颇似人的头像:四方脸大嘴巴中间一对眉毛由上往下耷拉着一副苦恼相。经过这样一番“看图识字”“囧”字的新义油然而生:尴尬、郁闷、苦恼、伤心……一言以蔽之囧者窘也。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一路领先最后一枪竟打出个不可思议的4.4环到手的金牌不翼而飞记者称他为“最囧的人”。如今,这个“囧”字从网络走向平面媒体据说已成了汉字中最“牛”的字正风光着哩。


  槑(mēi)——梅的异体字大放光彩

  如果说“囧”字是起死回生的话,那么“槑”字则是变废为宝。一般人见到“呆呆”字难免会愣一愣,其实它就是“梅花”的“梅”,是一个异体字,读音、意义和“梅”完全一样。清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另一种写法就是《病槑馆记》。孔乙己懂得“回”字有四种写法可是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徒增学习的负担和阅读的障碍而已。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部门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就包括“梅”字的两个异体字——“木某”和“槑”。可见,“槑”是文件明确规定的“停止使用”的废字。

  可网民们并没有对废字不屑一顾。他们寻寻觅觅,终于邂逅这个“呆呆”字并且发现了它的妙处:由两个“呆”字组成。“呆”就是傻呀一个“呆”字已经够受“呆呆”竟有两个“呆”字呆上加呆,呆的平方这不是傻到家了吗?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槑”字顿时身价百倍东山再起。朋友打趣可以用“槑”“你别犯呆呆了”成了一句口头语;评价事物可以用“槑”“最呆呆的提问”“最呆呆的方案”之类随处可见。“槑”和“囧”一样交了好运“一跤跌到青云里”。

  燚(yì)——势头正旺的汉字

  最近又有一个“燚”字在网民中开始流传大有风行之势。这显然又是一个冷字但网民们自有办法化冷为热。在汉字中一个“火”字指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焰;两个火字的“炎”指天气酷热,三个火字的“焱”读音为yàn指炫目的火光常用于人名;四个火字的“燚”读音为yì指热焰升腾的样子。火势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从中又引申人气高涨事业兴隆的意思。从“火”到“炎”从“炎”到“焱”从“焱”到“燚”火头越来越高火势越来越旺于是网民便用“燚”来形容繁荣兴盛的景象。

  网民们勤于捕捉善于联想敢于出新在主观上也许是玩文字游戏客观上却激活了汉字的潜能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了时尚色彩。关注汉语发展的人理应关注网络语文生活。

  (据《知识窗》晋由/文)

TOP

张大春:遗忘繁体字很可惜 “囧”本意是光明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0日 20:35 来源:深圳商报


  张大春:遗忘繁体字是非常可惜的

  17日下午,作为上海书展的一项活动,台湾作家张大春携新作《认得几个字》来到位于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以“字字从古典走来”为题与读者分享中国文字之美和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含义。喜爱书法的张大春也是古文字专家,但他对汉字持开放态度,在他看来:“字的生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古人怎么把他们的东西传给我们,我们就原封不动地保存下去。可能因为种种环境和条件变迁,我们随时都在改变、糟蹋、扭曲、误解我们赖以传播文化的这些文字,但即使这样,文字还会继续流传,甚至以错误的意义流传。”

  《认得几个字》的简体字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上海书展前夕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大陆读者的欢迎。这本书由89篇独立的小品式散文构成,张大春以父亲的视角,用浅近和活泼的语言面对一双儿女,从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中选取了89个汉字,由浅入深、追根溯源,在说文解字之间更融入了浓浓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不过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演讲中,张大春并没有把书中那些关于“字”的故事拿出来重新解读一下,而是以几个常用字和词,来说明中国汉字本身在不停地生老病死甚至重生复活。在他看来,我们可以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汉字在这个网络时代所经历的种种曲解、糟蹋,因为这种事情古人也在干。“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其实是非常现代的。”张大春说。

  张大春首先用“钥匙”、“抬举”、“调戏”等词举例说明,我们的古汉语一直是开放的,在它的千百年历史中不断地吸收外来语,“因为这些词都不是汉语最初所有的,它们都是通过佛经翻译进入中国的。”而今,很少有人会把这些日常词汇与外来佛经联系在一起。


  “而当汉字从古典中一步一步走入我们日常生活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出现的新词也赋予了汉语新的因子。张大春说,在过去几年里常常有媒体针对网络语言问题采访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表达了一种焦虑,那就是网民们用这种不合格的文字或者故意错解的文字对不对?比如说‘囧’字。‘囧’作为网络上使用极其频繁的汉字,原本是表达光明的意思,但这个汉字极少被使用,而现在的用法是表达一种情绪。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能让这个字‘借尸还魂’?我觉得,坚持这个字只有古典意义的话,那么我们今天使用的很多汉字都在错误地流通,比如‘雷’、‘牛’。这两个汉字除了字面意思之外,我们现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上还赋予它们其他含义。”张大春举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到底是“每况愈下”还是“每下愈况”?张大春说,最早出现的是“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秋水》,意思为“你越想了解一件事物真实的情形,就越要接近它的底下‘。几百年后,才由古人把这个词改造成“每况愈下”,但含义是“越比喻越糟糕”,再之后,才出现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含义“越来越糟”。“用错字是人类在使用文字的历程当中非常美好的一种经验。”张大春说,“如果我们强调那个字只能够在古典作品里面使用的话,是不是我们应该禁止使用这个字,因为它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能随便偷窃古人的东西。有时候,我们需要遵守古典,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突破文字法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意。”张大春开玩笑地说,如果不小心读到一百年后编的《汉语大词典》,说不定会读到“囧”字更多的注释。

  《认得几个字》里,有关于古汉字的流传故事,也有张大春和子女一起认字的生活情趣点滴,“从四年前开始,我几乎用坑蒙拐骗的方式,想办法让我孩子和我学汉字。可是,我的孩子常常凭借他们最直觉、最简陋,甚至没有方法和逻辑的方式打破我对于这些字、词或者意义解释的惯性思维。我用这种方式保留我和孩子们在认字过程中的记忆。”张大春说。

  所以,在张大春看来,读者把《认得几个字》当做亲子书、教育参考书都可以,但“我更愿意这样说,这本书反映了一个时刻怀疑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能不能继续传递的问题。越怀疑,对某些事情我就越坚定;越怀疑,我们就会走向更多开放的答案。字是从古典当中一字一字走来的,走向了新方向,绝对不会是古典的,它走向了我们的生活,走向了我们的网络,走向了我们自己开发的创意。”

  不过,张大春表示,更希望大陆读者通过这本书能看到,“繁体字被遗忘或泯灭,是非常可惜的,就好像股市三秒钟压垮一群人,这群人的生命没有了。在大陆使用繁体字的人少,但是繁体字内部蕴含的能量非常丰富。”他同时表示,他并不是说要让繁体字“复辟”,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我非常渴望内地读者能够借由这本书,认识繁体字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经过的人为操纵和演绎以及人的刀斧交加的创造。文字学史就是字被人类侵害的历史,因为人要求方便,要求沟通的愉快。这是繁体字带给我们的丰富信息。”

  楼乘震/文

TOP

网络语入《新英汉词典》"囧"时代新词生命力多长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12日 09:05 来源:新华网

  “ZZZ”“2D4”“BFF”……打开最新版的《新英汉词典》,可以看到有297个网络与短信常用缩略语被收录在了词典附录中。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和网络相关的词语以“新词”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第四版《新英汉词典》修订主编高永伟表示,该词典收录如此大量的新词,在国内英语综合性词典中尚属首次。

  英文字母、数字、符号全都有

  记者翻至第四版《新英汉词典》“网络与短信常用缩略语”附录,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 “@”,这个电子邮件中的标志性符号,在这里的解释为“在……地方”,等同于英文单词“at”;在漫画中常见的“ZZZ”符号,此处的解释为“睡着了” “厌倦了”“累死了”等3项;字母数字合璧的“2D4”指的是“to die for”,意为“好得要死”;“BFF”指“best

  friends forever”,意为“永远是好朋友”等。

  此外,一些传统的英文单词缩写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SOS”,原为国际通行的求救信号,指“save

  our souls”,意为“救救我们”,如今有了“someone special”,意为“某个特别人物”,以及“same old shit”,意为“老一套破玩意儿”等不同的意义。

  《新英汉词典》是一部主体内容编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汉语词性工具书,出版30余年来,先后推出过增补本、世纪版,累计印数超过1200万册。2008年10月,《中国图书商报》公布由专家评选出的“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种书”书目,工具书中只有3本入列,分别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新英汉词典》。

  高永伟介绍说,由于国外网络技术起步较早,英语的网络用语体系十分庞大,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使用者所使用的词汇都不尽相同,这297个网络与短信用语是从国外相关电子汇集手册、学术研究中认真遴选,并比对国外的网络词典后最终确定的。

  对于为什么会以缩略语为主,高永伟表示,同中文网络用语中的“表”表示“不要”一样,缩略词语之所以能兴起,其方便快捷是重要的一点。

  首次大量收入只为减少交流障碍

  在2007年出版的第二版《英汉大词典》中,曾收录了20多条新词的缩略语,并出现在附录和正文中。据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林坤介绍,在国外的词典里,2004年出版的《牛津简明词典》(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十版也增添了“网络用语”这一附录,但相比“新英汉”收录词汇多达7页纸而言,其一页纸的词汇量显然不多。

  此外,国外的网络词典如“NETLINGO”等也收录了大量网络用语,但由于这种类型的词典没有纸质印刷,因此,无论是编纂经验还是词典影响力都不如传统词典。

  据介绍,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的英语词典陆续收集和网络技术有关的专有词汇,如blog(博客)、brower(浏览器)等,高永伟认为,在这方面国内外词典的差距本身不大,如今在网络用语方面,我们和国外的纸质词典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记者调查发现,包括英语专业在内的许多经常上网的大学生也并非完全了解和掌握这297个网络用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姜扬在看完这些词语后表示,自己认识的大概只占20%。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修辞学教授胡署中表示,目前互联网和手机短信间的国际交流如此频繁,缩略词逐渐增多肯定是英语发展的一个趋势,但这体现在潜移默化中,而非系统教授。

  “我们做过不少调研,发现有部分词在国内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被问及网络用语附录的作用时,高永伟也表示,这个附录绝对不是为了让大家来学习并且倡导使用网络用语,而是在网络交流中一旦出现这样的表达,可以有工具查阅,帮助交流。

  中文词典可否“依样画葫芦”

  史林坤介绍说,收词在10万个以上的大型词典按照惯例一般每10年更新一次,收词在五六万个的中型词典的更新一般每五六年一次。相比外文类工具书,权威汉语工具书更新则相对会慢些,但如今也有变快趋势。

  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例,1978年至1996年的18年间只有2版修订版,但从1996年至2005年的9年间也有2版修订版。

  相比外语类词典对网络用语的收录,一些惯用网络中文词汇,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等在目前的中文词典中尚未涉猎。

  参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大辞海》编纂的复旦大学语言学教授申小龙表示,字典并非网站,在强调新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稳定性,尤其是权威字典,必须要符合编纂的系统机制,新词在进入字典前需要有几年的考验,而网络用语的生命力在目前的考量体系中还难以得到验证。

  和网络技术相关的用语,以及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用语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应用载体,前者会大量出现在书面语等正式场合下,而后者则是口语化的非正规表达。

  申小龙还表示,如果这些中文的网络用语,如“囧”的使用者的确很多,当然要尊重,但问题是目前的工具书编纂体系对新词的考量方法还很传统,比如从报刊中考量新词词频,往往需要几年时间,不适合网络用语。

  网络用语不仅处于字典编纂的考量体系外,也是学术研究的一大难题,胡署中表示,网络用语研究的人很多,但目前国内真正出成果的很少,最大原因就是“口语化”。

  史林坤表示,虽然英语的网络用语发展有较长时间,但仍然属于不稳定、不规范的语言,此次《新英汉词典》的突破属“稳中求变”,一方面将其放在附录而非正文,另一方面希望吸引更多年轻读者。

  申小龙、史林坤和复旦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龚群虎均表示,与其考虑突破中文工具书的编纂考量体系,不如“两手抓”,即权威的大型字典仍然以稳定性为主,不承担收录网络口语化表达的任务,但同时可以出版一些小型工具书,对其专门收录,并保持较快更新频率,因为相比英文来说,中文的网络用语还很年轻。 新华社记者潘旭

TOP

尘封多年的古字重现 兲、氼、嘦、嫑等网上复活?

2009年09月02日 1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日电先前的古字流行、近日的汉字整形,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发“林方伟”的文章称:路是人走出来的,汉字是老祖先造出来的,网络新词是网民从古字废场捡破烂掏出来的。在囧、槑之后,“兲”、“氼”、“嘦”、“嫑”、“嘂”等古字会不会走红?


  文章称,“囧”(jiǒng)、“槑”(méi——双倍的呆,呆到极点!)这两个尘封N年的古字,靠网友们发扬光大而爆红。

  在新词达人有份参与的讲华语运动里,“囧”怎能不跃上游戏“华文?谁怕谁!”的海报,请公众来猜一猜呢?当然经过擅长爱“世说新语”的网友的“看图作文”,这些字跟当初的意思已差了十万八千里。

  网上又有人呼吁网民再接再厉,循环古字。网友是批难以捉摸的族群,谁知道这些人一盆火的热情,到底能不能烧出另一波熊熊“囧”现象。不过有些字还蛮有趣,不得不佩服古人符合新e代思考方式的逻辑。让新词达人帮他们宣传宣传一些。

  ⒈“兲”(读tiān),原是“天”字的古体,或许可在网络上“问候”你讨厌的人。把它拆开来——我的兲啊!不是骂人的话吗?

  ⒉“氼”(读nì)。古人的智慧:人掉进水里,水淹到头顶,就是溺水了。是的,这就是古人版的“溺”。现代“溺”:沉在水中,越变越弱,最后无力挣扎,结局当然是做水鬼了。网上有人爱煽风点火,有人爱漫天开骂。新词达人建议:专门“救火”的和事佬,可以领这个“氼”封号。

  ⒊“嘦”(读jiào)和“嫑”(读biáo),不就是“只要”和“不要”的快速连读吗?

  台湾和大陆一些地区其实现在还很兴用“孬”(naō)。爱看台湾节目的朋友整天用“孬种”来骂人。拆开来看,就知道在说不好的下等人。“这样子”的速读也常被写成“酱紫”。现在老祖宗已经帮我们准备好了,不用白不用嘛。

  ⒋“嘂”(读jiào),四张嘴同时叫,吵死了。这样的叠字解义跟“槑”异曲同工。

  不过不假思索地“看图作文”有时还会让人糗大。广东话里“嬲”(niao)指的是“生气、不高兴”。不过倾向看图作字的网友,搞不好还想入非非。乱用一通,有时还真是“鸡”同“鸭”讲。

  大家还是先学好华文才来玩这些文字游戏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