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土家族民间以歌谣谚语传承历法

土家族民间以歌谣谚语传承历法

土家族民间以歌谣谚语传承历法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6月24日 15:42 来源:长江日报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申报光碟。




当地流传的历法书籍《象吉备要通书》的绘图插页。





谭支秀家传的《新增象吉备要通书》。




  土家族民间 以歌谣谚语传承历法

  据省非遗中心专家介绍,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的内容主要特征是以歌谣谚语来传承历法知识,有助于土家族先民传承记忆,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春种秋收,诸事宜忌,无不涉及。

  例如土家族历法谚语对农业气象进行预报:“一黑一亮,大雨三丈。”“久晴必有久雨,久雨必有久晴。”“今年冬天干,明年夏必涝。”“早晨有雾,中午晒布。”这其中既有短期预报,也有中长期预报。

  对异常大灾和地震的来临,土家族先民也有经验:“狗哭鸡不宿,三冬蛇出洞,不是灾祸来,就是天地动。”

  当年农业年景如何,历法谚语也能预报:“头伏漏,干死豆”。“今年好大雪,明年收不彻。”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三伏中的头伏天下雨,就意味着有秋旱,庄稼会减产。如果今年雪多,来年丰收,就会忙不赢。“重阳不打伞,胡豆豌豆光秆秆。”意为重阳这天无雨,当年胡豆豌豆就会歉收。

  在土家族民间历法中,还有称作“农暴日”的,据说用来推断、预报风暴和天地大灾等等。

  (蒋太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风水”成非遗:是迷信糟粕,还是文化遗产?

来源:长江日报 
  专家:“风水”包含诸多科学道理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被正式公布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直被认为具有迷信色彩的“风水学”等也将成为受政府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由此引发了关注。

  省非遗中心副主任朱林飞透露,早在两年前,巴东即向省里申报了此项目,当时因有所“顾虑”,没将其纳入湖北省首批非遗名录。此次,巴东有关部门重新修订申报,省非遗中心组织气象及相关专家,对这一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同意将其列入第二批公布的省级非遗。

  据介绍,作为一种观念文化,该民间历法已深深渗入到了巴东民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物候天象及民间谚语等均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其入选“省级非遗”之所以引起关注和争论,主因是“风水学”等内容也被纳入其中。

  “风水”到底是迷信糟粕,还是文化遗产,人们反应不一。

  有读者认为,这是社会和观念的进步,“风水学”既然存在了千百年,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将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未尝不可;也有读者对此持反对态度,一位叫陈群的女读者认为:凡是有违科学的东西,都应被摒除,岂能作为文化遗产加以珍视和保护。

  对此,该项目评审专家认为:包含风水及五行八卦在内的土家族民间历法是其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创造出的一套择吉宜忌的百科全书,具有科学与迷信交织、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特点,并具诸多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参考价值,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是糟粕、迷信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评委、华中师范大学钱伟钧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风水”并不等同于迷信,它也包含诸多科学道理,可能今天我们还无法探尽其中的一些奥秘,比如被纳入世界遗产的武当山道教建筑,就是依据传统“风水”而建。当然,不排除其中也有一些非科学的成分,但是作为一种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在其濒危失传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将其原汁原味地保护、传承下来,留待后人研究。这也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