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说春”:礼县民族民间文化浅谈

“说春”:礼县民族民间文化浅谈

礼县民族民间文化浅谈   

每日甘肃 2007-12-20  
--------------------------------------------------------------------------------

   
  专家们认为,乞巧文化渊源于古老的秦文化,是周秦文化的结晶。牛郎织女传说是西礼浓厚文化内涵的体现。乞巧的流传在盐官、永兴、祁山、永坪、罗堡川区历史悠久。乞巧文化渊源于古老的秦文化,而礼县是先秦西垂文化的发源地,这对礼县来说真是绮丽瑰宝。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先秦服饰文化入手,把它的款式、色彩、官服、民俗有机地显现在现代人的面前,把它和大堡子山出土的文物以图片的形式先后有序地展示给人们和外来参观者及游客。真正展示先秦文化的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礼县龙林一带还流传着原始的说唱艺术春官歌。虽然民间传播农村节气的春官与《周礼》、《左传》等史料记载的朝庭的春官有本质的区别但其确是从古代王朝官方而来,以后流传到民间。

  据说春的艺人回忆说,过去春官在社会上是受人们尊敬的。当地统治者对春官也是看得起的。春官外出说春,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说春得到的收入要纳税。春官的来源,当地有这样一种传说,过去每年“立冬”后,皇上将新一年的“节气表”通过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后,传给州、府、县,县上再到当地的神庙举行“拜春”仪式,然后把《节气表》分发给各路春官,让春官通过“说春”的形式分给各家各户。这种说法在春官歌《二十四节气春》里有唱词:“腊月大寒与小寒,去年今年又来年。谁人知道来年闰,月大月小早分明。造下皇历十三本,传与天下十三省。州传府,府传县,县里再传春官们。春官进城领执照,领上执照往前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就礼县而言,除先秦文化以外,渊源于先秦文化的不少乡土文化更是民族民间文化生长的根脉,智力支持及精神动力和发展的源泉。如红河乡的“皮影”“泥塑”“农民画”“点高山”;盐官镇的“高台”“根书”“盐井”。诗圣杜甫著有“卤中草木白,青者盐官盐”的盐诗。城关镇的“刺绣”“年画”“秧歌舞”“剪纸”,贾胡窑、花儿沟的“陶瓷”;石桥多谢河村、大山沟村的石器加工:石磨、石磙、石条、石础、石像、石碑、柱底石等;洮坪、上坪、固城等乡的柳编:筐箩、簸箕;中坝乡的竹编:竹席、笼子、背兜;雷王乡的土大布、麻布等民俗文化及手工艺绝活等,这些东西,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演唱艺术(春官歌,乞巧歌等)及传统手工艺技能都是祖先传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丰富新农村文化内涵是承载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和力量源泉。

稿源: 陇南报 > 四版 正文  编辑: 杨晨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