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

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

注:本材料来源:秦楚网-十堰日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尹吉甫传说
1.尹吉甫传说
    尹吉甫,房陵(今房县)青峰人,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和代表性作者。
    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靖即位,选贤用能,国家兴旺,周室中兴。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为大臣。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被封为太师。周宣王还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
    古房陵有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中,有尹吉甫的大量文化遗存。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成为后世王宫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特别是房陵历朝历代官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尹吉甫建墓、修祠、造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诗房陵、葬于青峰的历史事实,更是为了启迪后人做“忠孝”的榜样。
2.牌子锣(黄州点子)
    “黄州点子”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它融宫廷音乐的典雅大气、道教音乐的悠然超凡于一体,演奏完整首乐曲需20分钟。因为乐曲是在行进中演奏,民间又称“晃走点子”。
    据专家介绍,“黄州点子”起源于黄州,但在黄州本地已经失传。经考证,现在流传于竹山的“黄州点子”是明末清初黄州商人查德福(第一代)迁入竹山定居随其落户竹山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目前,“黄州点子”仅有1名传人(第四代)查先明先生。
3.郧阳凤凰灯
    “郧阳凤凰灯”是鄂西北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民族民间花灯(舞蹈)。其音乐地道、淳朴,富有浓厚的民间传统风味。“凤凰灯”的音乐统称“凤凰点子”。传统的习惯是用民间大鼓、板鼓、大锣、大钹,马锣、勾锣等击乐和一对唢呐伴奏。曲调旋律粗犷豪放,幽默柔和,欢快热烈,富有浓厚的戏曲色彩和山 2.牌子锣(黄州点子)
    “黄州点子”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它融宫廷音乐的典雅大气、道教音乐的悠然超凡于一体,演奏完整首乐曲需20分钟。因为乐曲是在行进中演奏,民间又称“晃走点子”。
    据专家介绍,“黄州点子”起源于黄州,但在黄州本地已经失传。经考证,现在流传于竹山的“黄州点子”是明末清初黄州商人查德福(第一代)迁入竹山定居随其落户竹山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目前,“黄州点子”仅有1名传人(第四代)查先明先生。
4.武当山道教医药
    武当山是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和道家修身养性的地方,它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武当山道教形成后,历代道士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八宝紫金锭”、“万银锭”、“黄龙洞眼药”等武当道士研制的药品,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武当道教思想不仅影响了葛洪、孙思邈等著名古代医学家的养生观和疾病防治学的形成,也成就了很多道教医药家,他们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创造了理论完整、临床疗效神奇的道教医药,而且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均州吹打乐
    均州吹打乐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均州吹打乐包括三大类别、七大品种。
    均州城位于武当山下。自战国迄汉朝,武当山已是中国宗教活动场所,自那时起,武当山就有了吹打乐。到了唐朝,道教的法事、道场、打醮等活动吹打形式很多,均州吹打乐多为道教法事所用。明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后,武当山道教达到鼎盛时期,并逐步形成了道教圣地,均州吹打乐便有了较完整的体系。后来,随着南阳、襄阳、郧阳土生土长的“三阳民乐”的逐渐成熟,均州吹打乐从体系上也更加规范。《均县志》记载,均州曲艺起源于清同治年间,它发展成为一种较完整、独立的曲艺形式,约在清朝末年。
6.房陵锣鼓歌
    房陵锣鼓歌遍布在千里房县的2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尤其是在门古寺镇、桥上乡、上龛乡、九道乡等高山地区,流传的房陵锣鼓歌最为历史悠久。
    房陵锣鼓歌的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房陵锣鼓歌包括阳锣鼓、阴锣鼓、喜庆锣鼓和庙会锣鼓四大类。锣鼓歌是房陵民歌的主题歌。由于大部分民歌是以锣鼓为伴奏乐器,所以唱起来声震山野,给人一种粗犷豪迈、气壮山河的感觉!房陵锣鼓歌堪称鄂西北生活的百科全书,基本涵盖了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民间传说、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忠孝节义、工匠技艺、占卜禁忌等各个方面。  7.向坝民歌
    向坝民歌(竹溪民歌)涉及竹溪县15个乡镇,有山歌、田歌、情歌、薅草锣鼓、船工号子、竹溪花鼓、竹溪丧鼓等表现形式。2003年,竹溪县有关部门出版了《向坝民歌集》;2005年,竹溪县向坝乡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省级民歌之乡”。
8.郧阳花鼓戏(郧阳二棚子戏)
    根据艺人追溯和郧县《地方志》佐证,“郧阳二棚子戏”其源流与移民有关,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是流行最兴盛时期。先后流行于鄂西北的郧西县、上津县(现并入郧西县)、均县(现丹江口市)、竹山县、竹溪县和房县等地,郧均一带尤为盛行。光绪初年因遭受水灾,大批移民入陕,随着移民变迁流传于陕西商南、 雒南一带。1919年前后,郧阳(今郧县)就有9个“二棚子戏班”在鄂、豫、陕、川一带巡回演出,农村小镇的“家园班”亦盛极一时。
9.郧西三弦
    郧西三弦又称“郧阳曲子”,是流行于原郧阳地区(现十堰市)的一种弹唱艺术,因其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又以郧西县最为流行,故而得名。
    郧西三弦唱腔曲牌十分丰富,有 “越调头”、“越调尾”、“慢诉”、“紧诉”、“背宫”等40余种。这些唱腔曲牌,根据其使用情况又可分为核心唱腔、变体唱腔和辅助曲牌三大类。其表现力各有特点,有的长于叙事,有的长于抒情,有的幽默风趣,有的豪壮悲怨,各不相同。
10.郧阳四六句
    郧阳四六句源于郧县,流传在郧县及周边几个县市,在与鄂西北接壤的豫、陕两省边界地区也较为流行,郧县、十堰一带的男女老少,不少人会演唱。四六句是以四句、六句一段为主,故称“四六句”。后来在演唱实践中,也常有人打破这种传统格式,使之适应于内容需要,可长可短,运用自如。“四六句”与一般民歌、灯歌风格有别,与一般花鼓曲调也有不同。在“四六句”的发展过程中,它保留了锣鼓曲中的欢乐部分,在说唱中发展了它具有曲艺特色的抒情部分,使之能够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
11.房县黄酒制作技艺
    房陵(今房县)黄酒历史悠久,制作别具特色。相传唐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时,将宫廷中的酿酒秘方带到了房陵。宫廷酿制秘方与本地的矿泉水、糯米和小曲完美结合,先进的酿酒技术,结合房县独特的自然气候、水土资源及大气微生物菌群,造就了房陵黄酒的独特品质。房陵黄酒是惟有用房县的水才能酿造出的醇香美味,在其它地方,以同样的工艺酿造的黄酒,都不具备房县本地黄酒甘洌、绵厚、醇香的特色风味。
12.武当山民间医药文化
    武当山地区是华中地区的“中草药宝库”。武当山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中草药资源的生产和民间用药习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偏(单)方治大病”的说法在民间有极大的市场,家家种药识药,户户懂药用药,每户都知道或收藏有几个能治病的单方。民间的草医和游医更是将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医药知识视若至宝,由此,形成了武当山地区丰富多彩的偏方文化和医药文化。
13.武当山民间医药歌谣
    武当山道人和鄂西北民间医生在收集整理、推广实践武当山民间验方的过程中,将每味中草药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道教验方、真伪品鉴别知识、防止毒副作用的经验等医药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成歌谣这种文本形式。
    为发掘整理道教医药文化,传承民间医药习俗,我市专家编纂的《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等系列专著,汇集了武当民间医药歌谣。医药歌谣通俗易懂,记忆、传诵方便,颇受群众欢迎。武当民间医药歌谣包括三部分内容:民间保健习俗、民间偏方、民间医药歌谣。
14.武当武术之武当纯阳秘功
    武当纯阳秘功在武当武术中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流派体系。它由功拳精要(功理)、内功(养生与功力)、拳械套路、技法应用等方面构成。
    道家内修秘功。武当纯阳拳法根本宗旨是为了“修心养性,修性养命”,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通过功拳系统练习,内炼纯阳正气,外修纯阳童体,二者互为表里。所谓纯阳正气,就是道家所讲的“人先天之真元”。习练并得到它,人就精足、气充、神溢,能够度过百岁之年,达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境地,表现出神形相依的美好景象;体表效应呈现“纯阳童体”。纯阳之躯,静则毛孔开闭,内气运转,兼及祛病之神效;动则圆活一气,节节贯穿,各节相应;行则百骸顺畅,身轻步灵;变则随心所欲,难测端倪,并济刚柔之奥妙。
15.武当武术之武当丹道
    “丹道”即自陈抟、张三丰祖师及徐本善道长一脉相承的武当全真龙门派丹法。武当山有《心性图》、《修真图》、《内景图》“修真三图”,提供认识、区别道家普遍的、不同门派的内丹修炼方法。
    武当丹道修炼法,简称武当丹道,是指武当山道士们为了健康益寿、长生久视、修仙成真,千百年来坚持采取一定的动功、静功及其它功课修炼的行为。它通过自身的体悟、体证,求得“金丹”,进而通往“大罗仙境”的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修行方法。这里所说的“金丹”,是指丹道修炼家修炼到一定程度,身体内出现的一种可以自我控制和操持的体征。这里所说的“大罗仙境”,除去宗教外衣,应该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剑英
    赵剑英,女,生于1926年,丹江口市人。为武当武术内家拳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弟子、武当山嫡传武当太乙五行拳正宗传人,现任武当山剑英国术馆馆长、武当山道教武术总教练、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体育武术科学研究会委员、十堰市武术协会顾问,原十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1932年随名师习武,代表湖北省赴山西太原,出席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运动会,被武当太乙五行拳正宗传人金子弢收为武当山嫡传弟子;1982年,代表武当武术界赴中南海参加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985年5月,赴武汉参加 “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荣获银奖;1987年,应邀参与组织策划中国武当武术擂台赛,并出任武当山道教协会领队和武术总教练;1991年,接受邀请出席第一届中国武当文化武术节,正式担任武当山道教武术总教练;1992年起,出任十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第三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据不完全统计,赵剑英在历次大赛和交流演出中,共获得金牌166枚、银牌211枚、铜牌78枚,并多次获得优秀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