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东方山脚下的锣声——王寿牌子锣

东方山脚下的锣声——王寿牌子锣

东方山脚下的锣声——王寿牌子锣


      我家住在黄石市新下陆区,东方山是我们常去的旅游区。小时候,我几乎天天在山上玩。没想到,在那不起眼的小山下蕴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东方山脚下,有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山村,每到闲暇时,小山村一派锣鼓喧天、唢呐齐鸣景象,原来这是小山村的村民们在排练民间传统的牌子锣。
    小山村因他们的祖人王寿而得名,位于下陆区东北角东方山脚下,全村140余户共600多人口。通向小山村的竟然还是一条机耕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一般人想进入王寿自然村还真的有点困难,因为那里没有班车。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封闭的小山村,牌子锣却远近闻名,方圆几十里,谁家有个喜丧事,或哪家单位有个什么开业庆典,都会想到王寿村的牌子锣。于是,王寿的牌子锣就从东方山脚下一路敲来,把喜庆、快乐和热闹带进了千家万户,王寿牌子锣的锣声也因而声震四方。
    牌子锣对于许多上了年纪或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黄石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西洋乐器还未在国内流行的时候,牌子锣几乎成为民间一切活动中的主角,敲敲打打十分热闹,是地道的民间乐器。
    据史料记载,鼓乐起源于尧舜,兴于隋唐。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社火、迎神祛邪等场合。管乐在这里主要以唢呐为主,曲调高雅,婉转动听,多与鼓乐交响,也可以独奏小乐。据专家考证,唢呐是元代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我国的,明代已经普遍盛行。明代《三才图会》一文中说:“唢呐其制如喇叭……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到清末民初,鄂东一带开始盛行。
  牌子锣的演奏方式主要有三种:打牌子、川打、奏小乐。打牌子是指用唢呐演奏曲牌,配上锣鼓,演奏时鼓手居中,京锣、小锣在右,钹在左,马锣在中于鼓后,唢呐在后排。川打有专用的曲牌和锣鼓,唢呐曲牌只有“大开门”、“中开门”、“小开门”三种,而锣鼓经则有“黄板头”、“七除头”、“斗笠筋”等十三种之多,演奏时唢呐不能停,锣鼓按板眼不断更换锣鼓经,满吹满打,特别热闹。奏小乐一般适用于上香、祭礼、拜寿、拜堂等场合,主要乐器为笙和笛子,配以响铃、锣鼓,曲调十分优雅动听。
  王寿牌子锣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9年),由王全耀传入王寿湾的,至今已经流传了百年,传人六代。
    2007年6月9日,王寿牌子锣正式录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