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襄樊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古城,同时也是一座年轻有活力的都市。历史的积淀使她在现代化的今天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孟浩然,米芾,也流传下许多文化遗产。去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襄樊申报的传统音乐老河口丝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沮水呜音、呜音喇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老河口丝弦由河南传入,属汴梁小曲的分支。流传于老河口市,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演奏形式分为合奏、独奏、丝弦弹唱三类,音乐的标题性强,乐曲讲究对称性和规则性 。老河口市在历史上是一个水旱码头,既是商贾云集之地,又是各方艺术荟萃的场所,人称“小汉口”。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丝弦乐就在原光化县(今老河口市)流传。由丝弦说唱“大调曲子”的前奏曲(又称板头曲)分离出来并历经演变而形成的老河口丝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优美动听。由于长期的演变,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民间音乐地方特色,区域性很强。
    老河口丝弦与其他的民间文艺形式不同的是,它是民间艺人行艺和文人学士自娱相结合的音乐。当年,老河口的商行以及大户人家经常举办类似于今天沙龙般的聚会。在聚会上,演奏老河口丝弦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宾主分别坐好后,每人都要表演一段。轮到谁,谁便起立,拿起牙板,恭敬地向大家作揖,说完献丑后,丝弦响起,那人便唱上一段。  
  在老河口现在除保留有著名的丝弦乐曲“三思”,即《思乡》《思春》《思情》外,还有《高山流水》《打雁》《赏秋》《小乔哭周》《闺中怨》《陈杏之落院》《陈杏之和番》等20余首曲目。以上曲目均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收录。
    其余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沮水呜音、呜音喇叭流传于保康县、南漳县,属于吹打之类,乐器多样、旋律诡谲、结构古朴,具有跳动、徐缓、繁复、艳丽的风格特色。保康县的民间文学《黑暗传》

  另外,襄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世人肯定。湖北省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一批9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襄樊市有9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列,它们分别是保康、南漳县的民间音乐《沮水巫音》,南漳县的民间音乐《薅草锣鼓》,老河口市的民间音乐《老河口丝弦》,宜城市的民间舞蹈《赶象》,南漳县的民间舞蹈《端公舞》,宜城市的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宜城市的曲艺《宜城兰花筒》,老河口市的民间美术《老河口木版年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