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襄樊非遗之民间舞蹈端公舞

襄樊非遗之民间舞蹈端公舞


   端公舞是从楚国流传下来的祭祀舞蹈,是灿烂楚文化精髓篇章之一,有楚文化“活化石”之称,流传在襄樊南漳县西南山区。
    襄樊南漳县是楚国早期文化发祥地,楚国有崇巫尚神的风俗,端公舞源于楚国的宫廷舞,有人称之为巫舞。在山里人眼中,端公(即巫师)既能把神的意志下达给人,又能把人的愿望申诉于神,所以常常请端公做法事,祈福还愿。端公舞所用的道具中包括“钺斧刀”、师刀子(导旗)等。“钺斧刀”原是夏商两朝最高权力的象征。在湖北省南漳县薛坪镇一带,就可以看到端公舞。过去每年秋收后,当地村民都要请端公来举行庆典。形式有简有繁,简的3到5场,每场6到7人,繁的16场,每场8到10人。这是楚人崇巫习俗的重要鉴证。端公舞的道具叫法器,通常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原物,比如扇鼓,师子刀,八卦旗等,据说有降妖驱邪之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坪镇端公舞《苞茅缩酒》 。“苞茅缩酒”是古楚人的一种祭祀仪式,被湖北省南漳县薛坪镇《端公舞》巫舞专班作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一个独立的歌舞场面保存下来。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神灵,祈求它保佑人间或后生太平,为之驱灾消祸、祈盼五谷丰登 。在湖北省南漳县剧场舞台上,最近一段时间,常有一群老人手执瓜锤、月斧和八卦旗,在神秘、庄重的气氛中排练从古代楚国流传下来的、闻名中外的端公舞。这是该县为了保护文化瑰宝,对濒临绝迹的端公舞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