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罗康隆 谭卫华]侗族社会的“鱼”及其文化的田野调查

[罗康隆 谭卫华]侗族社会的“鱼”及其文化的田野调查

侗族社会的“鱼”及其文化的田野调查

罗康隆 谭卫华

中国民俗网 2008年11月23日



  侗族的鱼是与稻连在一起的, 稻田里的收入是稻鱼并重。侗族民间流传的谚语: “内喃眉巴, 内那眉考”, 意为“水里有鱼, 田里有稻”, 这种稻田养鱼的方法就是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侗族认为有鱼才有稻, 养不住鱼的地方稻谷长得也不好。侗族还认为鱼是水稻的保护神, 现在侗族仍把鱼当作禾魂来敬。侗族把粮食, 主要是稻谷称为“苟能”(kgoux namx) , 意为“谷水”。稻田里蓄水较深, 而且终年蓄水, 主要目的就是在田中养鱼, 在准备稻田时, 村民要在稻田里做一个“汪”, 汪就是鱼的房屋。在插秧时, 要留下专门的“汪道”。侗族的稻在中耕时, 是不用人力薅秧, 靠的是鱼去吃水草和松动泥土, 使秧苗茁壮成长。因此, 鱼不仅是村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它还成为侗族稻田农作的“工具”。在侗族文化中形成了整套养鱼、捕鱼、保存鱼制品、食鱼的技术体系, 由此展现出了侗族社会一系列特有的文化事实。

  一、侗族的“养鱼”  

  侗族养鱼之俗由来已久, 旧时鱼种均徒步到湖南衡阳去要, 来回需要半个月。刚放进鱼盆时很细很细, 一路来一路喂咸蛋, 一路换水, 换水时要把用棕毛或竹篾作成的滤器,放到盆里漫漫地把水舀出去。喂咸蛋换新水, 都要很细心才行, 到家时, 鱼花已有半寸以上长了。在去买鱼花以前, 养主早已将养鱼塘晒好、清除塘池中的烂草朽木和污泥。鱼花放入塘中十天半月, 便开始用细浮萍喂养。一个塘, 开始喂时, 一担浮萍可供好几天, 因为投入塘中的浮萍自己可以繁殖, 以后每天都要投放两三担, 一个月了, 当鱼花长到两三寸左右, 便开始卖鱼花。

  鲤鱼花是侗族村民进行驯化, 鲤鱼花的孵化是十分讲究的, 鱼塘先要晒好, 保持清洁, 在塘中打上若干木桩, 木桩上各捆上一束细蕨草, 水满塘时, 蕨草叶子大多淹没于水中。鱼种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 雌鱼要挑选腹大的, 并且用手就能挤出籽来的雌鱼为最上等。而雄鱼宜小, 但也要腹大能出蛋的。雄雌鱼种的匹配要求在1∶3的比例。种鱼产卵后不宜长期放在种塘, 有的在产籽后, 即开塘放水把种鱼移到深水或水流畅通的鱼塘里, 以防种鱼死掉。在正常情况下,孵出后的鲤鱼花不需要另作喂养。鱼花视密度而定, 即鱼籽的成活率而定, 密度大的就早出卖鱼苗, 鱼籽密度低则出卖晚些。但是, 若气候反常, 到三月份, 天气较冷, 不宜鱼花成活时, 就要对鱼花进行特殊的照料。

  我的田野调查合作人报告说, 在侗族地区的山高水寒的村寨, 或是气候反常的年景, 侗族有搞“云雾鱼”的习惯。在杜鹃和桐子开花的时节, 也就是在农历3 月, 如果天气还较冷, 让鲤鱼自行繁殖, 千千万万的鱼卵都会被冻死, 为了防止鱼卵被冻死, 侗家人变不得不来操心布置鱼塘里的新“洞房”, 把带绒毛的藤子和竹根作被褥, 这种被褥, 侗语叫“逊”, 是让鱼在上面产卵用的; 等待天气晴朗稍微暖和的“吉日”, 就让“新郎”和“新娘”团聚, 在让“新郎”和“新娘”团圆的日子里, 谁也不准吃鱼, 也不准说要吃鱼,否则的话, 要是让鱼婆听进了的话, 鱼婆就不产卵了。一旦鱼卵沾满了“逊”后, 就把“逊”从鱼的洞房中捞出来小心翼翼地挑回家, 在家里又用青青的枫叶作被褥铺成温床, 再把“逊”安放在温床中, 每隔半天要用嘴喷上一次水, 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喷水时, 必须先漱口或者刷牙, 说是给生灵接生的活命水, 容不得任何气味, 但又必须用嘴含水均匀地轻轻地喷洒, 决不可用手戽, 水滴过大会淋破鱼卵。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孵卵的火候, 火候不到, 放进田里, 出不了鱼籽; 过了火候放晚了, 鱼卵就会生霉。这几天, 深更半夜都要起来照料, 看是否到火候了。把几粒鱼卵放进装有清水的碗里, 一旦发现头发般细的鱼籽马上破壳而出, 在水碗里乱窜了, 便可以把“温床”拆掉, 及时把“逊”送到田里或鱼塘里放养。这些鱼籽要是“落”得好, 一把“逊”就是几千几万条, 到那时, 鱼苗在稻田里或是在鱼塘里游动起来, 就象一团云一团雾, 这就是侗民们所称的“云雾鱼”了。

  侗家养鱼主要有鱼塘养鱼和稻田养鱼两种。鱼塘养鱼以养草鱼为主, 兼放鲤鱼和鲢鱼, 其他鱼随其自然繁殖。草鱼花喜欢吃细浮萍, 侗族俗称“白萍”。待草鱼花长到二三两时, 对小草鱼进行一一清点, 移入鱼塘进行喂养。小草鱼一旦移入鱼塘进行喂养后, 每天都要去割新鲜细嫩的饲料撒入鱼塘, 在我所调查的侗族村寨中, 能用于喂草鱼的野生草料有几十种, 而已经驯化的作物饲料有苦麻菜叶、玉米叶、红薯叶、白菜叶、青菜叶、莴苣叶等。草鱼一般养三年, 每尾最小的也有三四斤, 大的有有十来斤, 若养上五、七年的可大二十来斤。

  稻田养鱼以养鲤鱼为主, 草鱼为辅, 杂鱼随其自生。养鲤鱼有当年养当年收的, 也有当年养次年收的。稻田养鱼一定要把好稻田的水的深浅和进水及出水, 田坎要夯实夯厚和加高, 以防止盛夏雨季冲垮田坎和秋冬水源不大时田水漏掉。为了防止所养之鱼从进水口和出水口跑掉, 还必须在稻田的进出水口的地方做好排水和拦鱼的设备, 多用细竹编制, 稳置于出水口。除此以外, 还要在稻田的中央围一个小塘, 有的还在小塘上方建一个小棚, 以供鱼儿栖息和避敌。

  二、侗族的“捕鱼”  

  侗族地区的捕鱼分两种情况, 一是在属于私人的鱼塘和稻田里捕捉喂养的草鱼、鲤鱼、鲢鱼等。二是在公共水域里捕捉非人工喂养的鱼类。我在调查中发现, 侗民捕捉自己喂养的鱼多集中在稻谷成熟的秋收季节。他们在开塘捕鱼前,都要到山地里割一些青草, 尤其是要挑选一些让鱼吃后容易泻肚子的青草, 鱼吃后, 大泻肚子, 侗民看到鱼泻肚子后,在便两天内停止喂草, 以清扫鱼肚里的各种废物。到第三天, 他们便开塘取鱼了。

  能够反映侗族人民智慧和乐趣的要算在公共水域里的捕鱼了。侗族在公共水域里捕鱼的方式多种多样, 据我所观察便作有记录的和我的报告人讲述的捕鱼方法有如下数种。一是钓鱼。钓鱼的方法多种多样, 清水有清水的钓法,浑水有浑水的钓法; 枯水期有枯水期的钓法, 洪水期有洪水期的钓法; 白天有白天的钓法, 晚上有晚上的钓法;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钓法, 针对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钓法。在枯水期的清水溪河里, 常有小鱼在浅水滩上或河边浅水处觅食,这时, 侗民常钓竿在浅水滩进行“滩钓”①。

  在春夏雨季, 溪流涨水, 河水变浑时, 侗民便使用“浑钓”法。“浑钓”又叫“潭钓”②。夜晚钓鱼主要是钓鲇鱼等那些有须无鳞之鱼。其方法有“短排钓”和“长排钓”两种③。

  侗族除了有多种多样的钓鱼方法外, 还有较多的网鱼方法。网鱼之法有撒滩、围网、堂网、喂网、产卵网等。侗民的捕鱼之法, 除了钓鱼、网鱼外, 还有装鱼、捞鱼和闹鱼等方法。装鱼之法又可分为装梁、装筛、装筌、装筒等。捞鱼有拉捞、板罾、罩捞、拖捞、叶丛捞虾等几种。捕鱼的方法还有分水捕鱼, 河叉围鱼、以石砸鱼、封洞捕鱼、以箭射鱼等。

  由于侗族的稻田常年蓄水, 实行稻田养鱼, 田里除了有喂养的鱼类外, 还有一些自生自长的鱼, 如鳅鱼、黄鳝等,这些鱼是不属于哪家所有, 村民可以随意去抓取的。村民们获取这类鱼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我的观察记录侗族村民捉鳅鱼的方法有十种: 有“去时一路通, 回来路不通, 搭帮水姐姐, 关在竹篓冲”用篆关泥鳅和照泥鳅、撮泥鳅、闹泥鳅、赶泥鳅、捧泥鳅、抓泥鳅、摸泥鳅、翻泥鳅、踩泥鳅,在侗族所有捕鱼的方法中, 最为有趣也最能反映侗族捕鱼文化的要算村民们的“闹鱼”了。“闹鱼”, 即毒鱼。毒鱼的方法有三种, 铜钱草闹鱼, 默药草闹鱼和茶麸闹鱼。在小溪小沟水量小处, 村民常用铜钱草闹鱼, 要把铜钱草捶烂混入黄泥, 在入水口出放入溪沟里, 一个人放药, 其余的人脚或用筲箕在药水下方把溪水搅浑, 数分钟或十来分钟后, 溪里的鱼饮药水后中毒, 纷纷浮于水面, 一个个要死不活, 这时村民便可用手或用罩捞捉鱼了。有的还把药塞进岩洞里,把栖息在深洞里的鱼也憋出来, 这类鱼往往较大, 村民们是不会放过的。用铜钱草闹鱼, 其药水容易过淌, 必须在药水效用其抓紧时间捕捞, 否则药水过淌, 被毒得晕头转向的鱼又象活神仙一样, 那就难以捕捞了。

  村民还认识一种长在深山的树, 其树叶也可以用来闹鱼, 这种树叶他们叫“默药”, 这种树叶是村民上山劳动时看到后采回家, 陈放在家中, 要去闹鱼时取来捣烂。有的村民在山上看到“默药”也不立即采取, 而是到要去闹鱼时再临时到山上去采, 才来后也要捣烂。把捣烂的“默药”放进溪河里, 大约不到一个小时, 溪河的大鱼小鱼便被闹得晕头转向, 只要一见鱼头露出水面, 村民就用手或各种渔具捕捞。捕捞“默药”闹的鱼, 动作更要快, 因为“默药”的有效期比铜钱草还要短, 有的还来不及完全捕捞, 药效就过淌了。

  茶麸闹鱼, 是村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规模最大, 其场景也最热闹。使用茶麸的多少, 是由河段的长短, 水流的大小而定。若水大, 河段又长, 则要用的茶麸就多, 有的多达几百饼, 若是水流小, 河段又短, 只需几饼茶麸也就够了。在田野调查中我目睹的村民的用茶麸“闹鱼”, 算是规模大的了, 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村民包括男女老少都参加了。这次茶麸“闹鱼”的时间是在1998年的年历7 月初5日。在“闹鱼”的前三天, 即7月初2日, 村里的寨老在鼓楼里开了一次会, 在会上决定的。寨老作出“闹鱼”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理由是本村所属的河段已有五年没有大规模地闹鱼了, 河里的鱼繁殖较多, 加之前几年连年涨水, 稻田里的鲤鱼和鱼塘里的草鱼也多有跑到河里, 这样河里的鱼已是较多了。如果不闹的话, 在河里的鱼也难以再长大了, 还有就是这些鱼过多以后, 它们自然会游到别的村寨所属的河段, 这对本村来说也是一个无形的损失。第二个理由是, 当地从6月初下过几场雨后, 到7月初一直没有下雨, 山里的庄稼被晒枯了, 包谷叶豆角叶都被晒得卷起来了, 大部分田都被晒开了跺子辙, 即人的脚都可以踩进所开的裂缝里, 田里的禾苗多奄奄一息。他们按照传统或旧例, 在这种天旱之期要进行闹鱼, 把河里的鱼毒死后, 老龙王为挽救被毒害的鱼虾, 而会立马跑到老天爷那里去禀告“毒鱼”之事, 老天爷得知情况后, 即降倾盆大雨来解救中毒的鱼虾, 于是村民地里的庄稼和田里的禾苗也就得救了。

  有了这两个理由, 村民同意寨老的决定。村里决定闹河后, 村里的寨老到本村所属的河段进行了勘察, 了解了那些地方有水流入和流出, 那些河潭的鱼较多等情况。在侗族社区里, 其河段是分段管理的, 各村所辖的范围是很清楚的,也是约定俗成的。其范围是由上寨寨脚到本寨寨脚, 阳烂寨有两条小河, 一条是从高团寨流下来的, 属阳烂村的河段大约有四华里; 另一条是从紫檀寨方向流来经过本村的一个自然寨, 于本寨寨脚与前一条河流交汇, 这条小河长约六华里。

  村民吃过早饭, 已是十点过了, 各家都在准备“茶麸”。先要把茶麸进行烤焦, 使之发热, 以捶击烂, 盛入水桶或脚盆里, 然后倒入适量热水, 有的还加进了一种“辣辣草”,使茶麸的药力更大。这次使用的茶麸在一百饼左右。村民准备好了茶麸和渔具后, 中午时分, 在一寨老也叫“引头人”的带领下, 来到闹鱼的地点, 设祭坛烧香化纸祭祀水神、溪神、河神。祭词的含义是: 鱼在诸神上上下下为害, 使得诸神不安, 今天众人特意来为诸神除害, 难免惊动诸位神灵,乞请恕罪, 赐富平安, 切莫作怪。祭毕, 村民便把茶麸投入水中,“闹鱼”便开始了。

  一寨闹河, 上下左右四邻的村民都可以来捕鱼, 但里面的规矩是清楚的, 比如外寨人该什么时候去, 拿什么样的渔具, 在什么样的河滩和河塘捕鱼等大家心里都明白。因此,一般在本村的男女老少都到河边号定位子以后, 他寨村民再进入闹河地段。因为在闹河的河段里, 有些河潭的鱼较多,村民都争先恐后地去那些地方好位子。有的在那里放下渔具, 或者在那里打一个草标, 后来者就只能在其上下或左右, 或到其他地方捕鱼了。这种号地的方法称为“定罾基”,定罾基一定要定得恰当, 即上下左右都互不影响板起和放下, 太挤了会影响操作, 相互产生怨气, 距离远了, 中间宽阔地带又恐怕外寨村民插进来。在深潭处, 两岸板罾的一个紧挨一个, 时而同时起板, 时而你起我落, 还有在小船或在小木排上的人用网捕鱼, 有的在两岸, 趁人家在起板取鱼之机撒下一网, 人人的动作都很麻利, 个个都眼明手快。如哪里捉得一条大鱼, 就高兴得叫起“前——啦——哎呼!”的欢呼声, 而哪里的板罾或网上挂起杂树枝等也会引起大伙的一阵阵“前——啦——哎呼!”的嘲笑声, 要是有人的板罾和网里有一条蛇的话, 那这种嘲笑声更是叫得厉害。这时长达四华里的河段人山人海, 喊声此起彼伏, 热闹非凡。

  闹鱼这天, 村里的少妇们都要穿上较新的衣服, 就是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也要尽量穿上干净漂亮的服装, 姑娘们不仅要穿上崭新漂亮的衣服, 还要佩带各种银制饰品, 有的还要头包侗帕。她们不同于妇女, 一般不在深水处捞鱼, 而多在浅水滩上装捞, 如是得了大鱼, 他们会不好意思, 因为她们一旦捞到大鱼都会引起男人们的阵阵大笑。还有就是在闹鱼这天, 往往有很多临村男青年来看热闹。他们也是经过一番打扮的, 专门来看姑娘们捕鱼的, 有的站在河岸高处, 有的则来到姑娘们的身边, 甚至帮姑娘们背竹篓, 提鱼篮, 跟在姑娘们的后面, 有说有笑, 谈笑风生, 随着姑娘们从这一滩走的下一滩, 他们与其说是来捞鱼, 倒不如说是来谈情说爱看热闹的。

  夜幕降临时, 村民们收起自己的渔具, 不论得大鱼的得小鱼的, 得多鱼的还是得少鱼的, 都高高兴兴的回家。而只有“引头人”在最后还要向水神溪神和河神进行祷告: 打搅了诸神, 但帮诸神除了害, 就象帮人捏去了虱子跳蚤, 从此诸神得到安逸, 睡得好, 吃得香。

  三、侗族的“储鱼”

  村民保存鱼方法甚多, 侗家有很多的保存鱼制品方法,最独特要数侗家制腌鱼。腌鱼有腌草鱼、腌鲤鱼、腌小鱼和腌鱼蛋等。腌鱼的方法在不同的村寨中其办法大同小异, 有的放有大量的佐料, 有的放得少, 但都要以盐和拌。腌草鱼的方法是先将草鱼洗净, 用菜刀在离鱼尾两寸处开一个口子, 依着草鱼的背脊开刀直到把鱼脑壳破开, 使其肚边相连, 出其内脏, 还要用筷子在鱼壳的内侧均匀地戳上几个洞, 便在每个洞里放入一些盐, 此外还要将盐均匀地搓在草鱼上。搓盐不仅要及时, 而且里里外外都要搓到, 把搓好盐的草鱼一一地放在小缸内或较大的盆子里, 使盐份浸入鱼体中。若是草鱼较大, 在十来斤以上的话, 这种浸泡的时间就要长一些, 有的要浸泡五六天; 若是鱼不大, 在三四斤上下的话, 浸泡两三天也就够了。待盐溶化后, 再以蒸熟的糯米饭待温度减低后把糯米饭捏散, 加以干辣面和适当的盐粉与极少量的火硝拌匀, 制成腌鱼糟。村民说放少量的火硝是为了保持鱼色的鲜红。把制成的腌鱼糟与已浸好盐的鱼一同拌匀, 置于特制的木质的“腌鱼桶”内。“腌鱼桶”在发入腌鱼之前, 在桶底要先垫放一层腌鱼糟, 糟上放一层鱼, 鱼上又放一层糟。如是层层叠加, 直到快张满腌鱼桶。最上面一层是腌鱼糟, 接着加盖毛桐阔叶, 叶上加禾草卷成的圈, 有的还要加内盖, 在内盖上压大而圆的鹅卵石或大石块, 要把桶里的鱼和糟压得紧紧的。要使桶里的盐水漫在内盖上, 以隔绝空气。其后, 还要以外盖密封。这样, 只要木桶不漏水, 可腌上二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到时取出食用, 仍然能够保持草鱼肉色红润, 醇香扑鼻, 是侗家珍品。

  腌鲤鱼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类似与腌草鱼的方法, 即盐水泡腌法, 另一种方法就是干腌法。干腌法只是“鱼糟”不同, 不是用糯饭, 而是将包谷或糯米炒干, 磨成粉, 用干粉来拌。拌前先要将鲤鱼搓盐便要把盐水晒干, 在张入木桶或土坛前, 须在桶底或坛底放一个支架。鱼放在支架上, 也是一层层压紧, 若是用木桶腌鱼也要在桶盖上以大石压实,不让外面的空气进入。若是用土坛腌鱼, 则要坛沿里的水常年不干, 避免空气进入, 否则腌鱼就要变质。

  村民对我说, 草鱼和鲤鱼分开腌有两个道理: 一个是草鱼和鲤鱼的用途不同, 价值不同。腌鲤鱼是用来招待平常的来客和家庭日常的菜肴; 腌草鱼则是专备红、白喜事之用或招待贵宾的。他们说, 有时上级干部来基层检查工作, 乡里食堂想到村民家里买一二条酸草鱼来招待领导, 哪怕他们出二十元一斤, 村民也舍不得卖。酸草鱼平时决不轻易动用。二是为了保证酸草鱼的质量。因为腌鱼桶不宜多次翻动, 若翻动多了腌鱼就容易变质。所以除非是贵宾来到, 非要动用腌鱼不可, 这时村民才去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腌鱼桶, 取出一两条腌鱼来招待客人。

  四、侗族的“食鱼”

  由于侗族地处亚热带潮湿地区, 为了应对高温潮湿气候, 村民在保存食物方面除了腌制酸鱼外, 对其他食物的储存也采用了以制酸的方法。不论是猪、鸭、鱼, 还是白菜、萝卜、芋头、生姜、辣椒, 统统都可以制成酸菜, 因此也就有了“侗不离酸”的说法。

  侗族村民食鱼的方法多种多样。在阳烂村, 村民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叫“鱼节”。节前, 村民到鱼塘、稻田或溪河里捕捞鲜鱼, 剖腹洗净, 放在火上烤干, 再用糯饭填塞鱼腹, 用禾杆草把鱼颈扎紧, 蒸熟后祭祀祖先神灵, 然后才用来佐餐。以饭粒充满鱼腹, 表示冬季鱼腹多蛋, 意味着明年鱼儿会丰收。

  “烧鱼”是侗家人喜食的一种菜肴。“烧鱼”多在山上田间地角所制的即取即食的食品, 尤其在秋季收禾的时节最盛行吃烧鱼。其制法有两种: 一种是以竹签穿活鱼在暗火上慢慢地烘烤, 以内脏熟透外鳞深黄为佳; 一种是将鱼儿置于茅草中, 以火烧到一定程度取出, 有股茅草香味。烤鱼烧烤后有三种吃法: 一是辣蘸吃法, 即以烤辣椒和盐捣溶, 加葱蒜、芫须以及山中一些可食用的山野菜, 参水拌成辣酱, 然后以鱼蘸辣酱食之。二是拌食方法, 拌食法又分辣拌食和酸拌食两种。辣拌食是将烧鱼捣碎拌入“辣蘸吃法”中的辣酱即成。酸拌食是用酸广菜(一种芋头杆) 汤加上各种佐料制成酸酱, 然后把鱼捣碎, 置于酸酱拌和而成。

  煮酸鱼, 侗语称为“霸抗”。煮酸鱼用的是侗家特制的一种酸水, 即是酸青菜水, 再加进一些西红柿、辣酱等。用这种酸水煮的酸鱼特别可口。如果把用这种酸汤煮过的鱼,再拿来烤干制成干鱼, 到吃的时候再放到锅里加佐料暴炒,其味道更佳。吃这种煮酸鱼, 可增加食欲, 促进消化, 尤其是胃口不好的病人, 最喜欢吃这种酸鱼。我的报告人的母亲年逾八十, 在一年的病重期, 就是用糯米饭沾着酸鱼汤和着酸鱼度过的。因此, 在村民里流传有“家有万担, 莫拿酸鱼来下饭”的谚语。说是煮酸鱼送饭, 口味特别好, 饭量大增, 即使有很多田地人家, 这样吃下去, 也会把粮食吃光的。

  由于酸鱼成为侗族村民的上等菜肴, 每每都以家里自酿的糯米酒相伴。饮到酣时, 人们不禁要唱赞美“酸鱼”的酒歌。

  “怎样砌得好鱼塘? 那里卖来好鱼秧? 怎样养得肥又大?怎样腌得醇又香?”

  答唱: “两手勤好鱼塘两肩勤挑走衡阳嫩草勤割鱼肥大糯米腌来醇又香。”

  吃“生鱼”, 侗语叫“霸兔”, 通常也叫“打生鱼”。打生鱼一般是用草鱼或两斤以上的鲤鱼。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阳烂侗寨家家户户开塘收草鱼时, 要选最大的一至二尾, 每尾六七斤或十来斤的草鱼来做“生鱼”。先将活草鱼洗净,刮去鱼鳞, 破腹取出内脏, 用钳子夹去鱼刺, 便去除鱼头和鱼尾, 将鱼身之肉切成簿片, 然后一片一片地放在簸箕或筛子里。食用时, 先用细盐把鱼片拌匀, 再加上香草、生姜、辣蓼粉等, 然后放入酸青菜泡制的酸水或家酿的米醋拌匀,再放入炒熟了的玉米粉、黄豆粉、芝麻粉等拌和而成。“生鱼”的味道微酸、清香, 多吃不腻, 是宴请宾客的上等菜肴。

  “煎鱼汤”, 侗语叫“占更霸”。这是处理鱼肠和鱼蛋的办法。因为在侗寨每年秋收季节, 都要开塘取草鱼和放田捉鲤鱼。每户要收上百斤的鱼, 除用一两条草鱼打生鱼外, 其余的都要一次性制成酸草鱼和酸鲤鱼。由于一次性处理这么多的鱼, 自然就有大量的鱼肠和鱼蛋要处理。为了处理好鱼肠, 村民在开塘前一两天, 割一些使鱼拉肚子的青草去喂鱼, 以使鱼把沉积在鱼肠里的废物排除, 以清鱼肠。在清理鱼肠时, 在鱼肠的上端插上一根小竹管, 从管内灌水, 用口吹气, 就可以把鱼肠里的废物吹洗干净。处理鱼肠有两种办法, 其一是把吹洗干净的鱼肠放到油锅里炸, 这样鱼肠里的鱼油也被炸出来了, 把锅里的油舀出, 放入鱼香、生姜等佐料干炒, 香味四溢, 使人嘴馋。其二是将鱼肠和鱼蛋切碎,放入大锅里闷炒, 待鱼油炸出后, 加入大量的水进行闷煮,边闷边放入糯米粉, 同时还要不断地搅拌, 以防沾底烧糊,这就制成了“鱼肠蛋稀饭”。在食用时再放上一些香草等佐料, 喝起来味道极佳, 难于留嘴。

  河水煮活鱼, 一般是排工的食鱼方法。先将活鲜鲜的鱼如青鱼崖鱼、箭鱼、贵鱼等洗净切块, 倒进三脚架上的铁锅里, 然后舀进几瓢河水和一些盐巴, 烧上一把火, 滚上几滚, 不需什么佐料, 味道也是很鲜美的。因为这些鱼质上乘, 鱼肉鲜嫩, 加上河水没有污染, 水甜水清。坐在长长的木排上任其河水漂流, 边吃边饮, 其味无穷, 其乐无穷。

  五、侗族的“鱼文化”

  鱼在侗族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至于在侗族社会中有“无鱼不成礼”、“无鱼不成祭”、“识鱼来认族”的说法。

  每逢过年过节, 或是操办红白喜事, 侗家招待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酸鱼或炖鱼。进餐后, 主人敬客人的第一轮菜也是鱼制品, 让客人慢慢地品尝, 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人情往来, 互赠礼品, 鱼品视为最体面了。如给小孩办满月酒,外婆家送来的诸多礼品中, 鲜鱼和酸鱼是必备的; 男女青年订婚, 男方要托一位中年妇女带上腌酸鱼以及鸡鸭到女方家去下聘礼; 办结婚喜酒, 除了宴席上有鱼制品外, 在新娘回门那天, 新郎要给新娘家以及其家族各户送大片腌酸鱼、大团糯米饭; 办老人寿酒, 女婿要给岳父或岳母送几条腌酸鱼和若干糯米酒; 造房进新屋吃酒, 亲戚朋友都要带腌鱼、禾把前来祝贺; 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开宴也要有酸鱼, 侗族大型的约会土王节坡会, 四月八坡会; 小型的约会有正、二月上山砍绞纱细竹, 三月摘茶泡, 五月摘杨梅, 六月吃李子,七月吃梨子, 十月吃板栗, 还有挖“众地”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青年男女上山谈情说爱的大好时光。一般是男的邀约, 女的备足晌午饭。在这种场合, 饭包里有龙肝凤肉也比不上腌味得体, 而腌味中又是酸草鱼最为体面。这是勤劳、富有、手巧的标志。

  侗家人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古稀过逝的老人都以鱼作为头等祭品。婴儿满六个月那天, 婴儿的母亲要在炉火正望的火塘边, 摆上盛有几条活鱼仔的一盆清水、一团糯米饭祭拜保佑幼儿的“奶奶” (侗族女神) , 然后要给婴儿灌一匙鱼汤来开荤, 以祝愿小宝宝日后象小鱼儿那样活泼可爱。

  若是小孩夭折, 家人也要给死者手里捏着或口里含着一块包有酸鱼的糯米饭, 以示不做饿鬼, 不来捉弄家人。给老人办丧事, 要求更为严格, 更为讲究。丧葬期间,死者亲属可以吃鱼, 但是禁食其他肉类; 儿孙守孝, 一定要在死者灵牌前供上酸草鱼或新鲜鱼、猪肉、糯米饭团, 以慰王灵; 送殡出葬, 儿子儿孙女婿要在棺木前摆上酸鱼、酸肉、糯米饭, 以作为告别亡灵的供品。祭祖活动如祭萨、祭神、还愿等祭祀活动都少不了鱼。

  大年初一必吃鱼。大年初一早餐, 户户都要吃鱼, 预兆新的一年里喜庆有余、五谷丰登、鱼类肥大。大年初一吃鱼要先由家里的长辈先尝, 然后依辈分年龄大小逐一而食, 年纪小的最后吃, 必须人人都能吃到。倘若哪个顽皮的小孩不吃鱼, 全家人都会为此感到不高兴。

  识鱼来认族。侗族认亲或认族, 先要问对方知不知“一脚踩三鱼”。如果答得对便认你为同族亲人, 如果答不出来,便被认为其中有诈。那何谓“一鱼踩三鲤”呢? 这还得从唐末宋初侗族的祖先“飞山蛮”的三鲤鱼共头的图腾说起, 这是侗族祖先为不忘鱼的养育之恩和对鱼神的尊敬以及象征民族团结的图腾。侗家村民把这个图腾画或刻在鼓楼、风雨桥、门楼、住房等建筑物上, 还有绣在枕头被单或背带上,特别是刻在每座桥头铺路的青石板上, 行人踏石过桥进村,谁个不“一脚踩三鲤”呢, 若不知道其中的奥诀, 就不会认你为亲人。[1] (P60)

  可见, “鱼”与侗族祖先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 在侗家人的眼中, “鱼”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鱼。它总是在侗族社会中获得并具有了更加神秘的意义。

  更令人吃惊的是, 在作为侗族民间“自治条例”的“侗款”中, 对偷鱼者的处罚常常比其他罪行者更重。凡偷鱼者, 轻的被九钟捉罩, 重的处以极刑。

  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和风雨桥中央的掾木上, 多绘有一个“太极图”。不过这里的太极图不是道家所理解的黑白更替、阴阳对转, 而是两鱼相交、生命繁衍, 象征万物萌生, 所以, 侗家人把它绘在神圣的鼓楼、风雨桥的掾木上, 是让后人时时赡望和供奉。

  在语言上, 侗族村民把“始祖母”与“鱼”的称为“萨”, 为同一称呼。“萨”在侗语里, 除了有“鱼”和“始祖母”的含义外, 还用来指称已婚的妇女, 诸如“老奶奶”、“婆婆”、“妻子”之类。[2] (P247-248) 在侗族社会中是把“鱼”与已婚的妇女联系起来, 这便使鱼在侗族社会中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意义。

  首先,“鱼”即“萨”, 即妇女, 即生殖的象征。闻一多在《说鱼》对以鱼喻性、喻偶、喻婚、喻生殖等有过精辟的论述, “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 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 大家都知道, 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 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 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 表现得非常清楚, 不必赘述。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 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 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 在某一意义上, 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3] (P134-135)

  其次, 鱼, 象征着侗族的“团聚”。侗家人好养鱼, 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鱼塘, 在鱼塘中多要建一个鱼窝, 供鱼类生殖、聚合、防范天敌。这种鱼窝使鱼得以生息繁衍,侗家人要得以生息繁衍, 也要建造自己的“窝”, 以致在侗族社会中有建寨要先建鼓楼的习俗。鼓楼的造型颇有点象鱼塘里的“鱼窝”, 鼓楼从某一意义上来说, 它就是侗家人集体的一个“窝”, 是侗家人的一个聚合的场所。这在侗族《古歌》里有很明确的说明:

  “鲤鱼要找塘中间做窝, 人们要找好地方落脚; 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 建起鼓楼就象大鱼窝。”[4](P169) 鼓楼用于人们节日聚会, 平时小憩和娱乐, 老人们在此闲坐摆古, 年轻人在此聚会学歌唱歌, 听老年人传播各种知识等。鼓楼就象鱼窝把鱼聚合起来一样把侗家人聚合起来, 也正如侗歌里所唱的那样: “鱼儿团聚在鱼窝里, 我们侗家团聚在鼓楼里。”“我们侗家人要象鱼儿团聚在鱼窝里一样, 团聚在鼓楼里”。这种“鱼”与“侗家人”, “鱼窝”与“鼓楼”的象征不仅反映出了侗族社会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同时也更进一步地获得了侗族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表达。

  再次, 侗家的“鱼”还反映出侗族社会的历史进程。鱼是最先养活侗族先民的食物之一。在水稻还没有得到发展之前, 侗族先民以食鱼为主, 从侗族的诸多传说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说明。最初, 鱼仅仅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备受侗族先民厚爱并加以崇拜,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鱼的特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便渐渐地输入了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观念和文化内涵。以致今日,人们对“鱼”所赋予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观念和文化象征在侗族社会中还有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反映。由于历史的变迁, 有的村落保存得比较多, 有的村落保存得比较少, 有的保存在生活方式中, 有的保存在文学艺术中, 有的保存在宗教活动中, 有的保存在服饰图案中, 有的保存在各类建筑中。总之, 我们可以通过对保存在不同村落不同载体的现象的研究, 透过“鱼”在侗族社会中的意义, 可以反映侗族历史进程中的史影。

  我们通过对侗族村落“鱼”及其文化的田野调查, 我们认为文化不只是一种传承, 它还是一种方案, 是一套生存机制。亦如陶尔所言: “作为(精英的) 少数领袖自愿忘记了文化就是一种生活哲学, 文化就是一种对世界的挑战作出反应的无穷无尽的宝藏。而且, 正是因为他们漠视了这个意义上的文化, 他们才不能够既依照发展的目标来具有洞见地运思, 又深藏一种价值尺度、为人标准或者能从一个社会传播到另一个社会中去的行为模式!”[5](P118) “文化是人们用来包装其政治—经济利益和动机以便表达它们, 掩饰它们, 在时空中扩大它们并牢记它们的领域。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生命, 我们最主要的内涵, 而且也是我们最多的外在表现, 我们个体和群体的特性。”[6](P68)

  作为人类发展的统一性的本质要求在整体性的进步过程, 迄今已展示创造日益扩大和丰富的经济统一及其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的基本方向, 在经济一体化的支配下, 尽管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在经济发展中, 无疑存在着种种重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仍然不同否定人们在最终的经济基础方面, 形成一种“共同语”的趋势。今天, 这种“共同语言”已经凭借货币、世界市场等交换体系的普通工具, 导致了人类统一的实践。它在国家一体化的形式上创造出社会统一体, 并展现出这种现实一体化超越国家限制的前景。然而费尔南、布罗代尔首先明智地警告说: “对当代世界感兴趣的人来说, 尤其对那些不仅对当代世界感兴趣, 而且还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 值得了解怎样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发现今天存在着? 文明, 了解怎样能界定它们的边界, 它们的中心和它们的外围, 它们的范围和人们在那儿呼吸的空气, 它们内部一般的和特殊的存在形式和结构形式。否则, 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灾难性的观点错误啊!”[7](P210-211)

  参考文献:

  [1]肖尊田.侗乡鱼俗趣闻[J].南风,1987,(1).

  [2]潘年英.民间民俗民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

  [3]闻一多.说鱼.闻一多全集[M].三联书店.

  [4]侗族祖先哪里来(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5]马戎,周星.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吕丹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2 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Fermand Brandel.On Histor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基金项目: 湖南省2006年社科规划项目,“湖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等级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罗康隆(1965-),男,湖南会同人,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怀化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从事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方面的研究。谭卫华(1983-),女, 湖南城步人,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硕士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TOP

鱼稻的文化内涵非常深远。此文眼观较为独特,如果有壮族、傣族和侗族的比较就更好了。

TOP

认知语言学视角可达深描之效。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