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梅联华做客江西卫视《社会传真》:仲夏时节话端午

梅联华做客江西卫视《社会传真》:仲夏时节话端午

仲夏时节话端午(一)
(提要)端午节从何而来?



端午节为什么要“躲午”?

(口播)今天是端午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家里的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清香,又有漂亮的荷包可以玩,如果条件许可的话,甚至还可以到河边去看龙舟比赛。作为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端午节,它既不同与清明扫墓的哀戚,也没有中秋节对月相思的忧伤,端午节是热闹而快乐。那么,端午节是从何而来,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呢?请和我们一起仲夏时节话端午。 
(配音)时间开始进入农历五月,这个时候,白天开始逐渐变长,爱美的女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换上艳丽凉爽的裙子,而人们也迎来了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但是,最开始,端午节在人们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喜庆的节日,在民间甚至还有“躲午”的习俗,这是为什么呢?。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端午节最开始是个恶日,是需要躲避的。(参考资料: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专家黄: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配音) “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
——陆游《丰岁》

“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滦州志》

(配音)这是我国古代一些关于端午节“躲午“习俗的描写,意思就是在这一天要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据说,这种习俗在宋代就已形成。时至今日,“躲午”的说法已经不被提起,却已经形成了出嫁的女儿和丈夫儿女一起回家探亲的习俗。

(口播)“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可以算是最多了,有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比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配音)“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宋代张耒

(配音)这是宋代诗人张耒写的一首名为<和端午>的诗.其中提到的一个人与端午节的由来有关,他就是曾经在<离骚>中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配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也就是 “词赋”这一文体)。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口播)其实,屈原一生的经历是非常曲折的。他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姓芈(mǐ),传说,这个姓是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怀王三十年,屈原重新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而传说,端午节则是跟屈原的死有关,事情发生在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之后。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配音)其实,在我国的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传说,都不尽相同。比如说在我国的江浙一带就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端午节是与纪念伍子胥有关。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专家2: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口播)其实在诸多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中,纪念屈原是流传最广,也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而古往今来的千百年间,也不断有文人墨客在端午节写诗纪念屈原。在唐代,诗人文秀所写名为《端阳》的诗中就这样写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朝的梅尧臣也在名为《五月五日》诗中有过这样的感叹“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大家都在为这位因爱国而捐躯的诗人惋惜,鸣不平。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且谕令各地官府组织各种纪念活动。这么重视端午节是为什么。其实不论是屈原,伍子胥还是孝女曹娥,都体现了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忠孝”思想,而这种思想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对于他们维护统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是有益。

(配音)“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明朝边贡《午日观竞渡》

(口播)这是明朝边贡的《午日观竞渡》,描写端午节时人们观看龙舟竞赛的场景。其实要说起这划龙舟,也与屈原有关。在汨罗江畔至今还流传着“龙头祭”的习俗。在龙舟比赛之前将 “龙头”抬入屈子祠内,先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专家2:“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口播)后来,各地人们还赋予了龙舟比赛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在苏州的龙舟船头上,要选择面貌端正,擅长游泳的小孩表演“童子拜观音”、“独占熬头”等节目,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而在我们江西南昌,每年端午节期间也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

(现场)龙舟比赛热闹的现场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目前,龙舟运动作为一种独立的运动项目,正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其实现在划龙舟已经成为一种健身运动。
(口播)端午节是中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时间过去了2000多年,但是直至今天,一些节日习俗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下来,那么除了龙舟竞赛,端午节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传统习俗,请您明天接着和我们一起《仲夏时节话端午》,好……


仲夏时节话端午(二)





(提要)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有有着什么样的讲究呢?

(口播)在今天节目的开始,先请大家看一个小玩意。它可是我的宝贝,每年只有在端午节吃了中饭后才可以拿出来,为我创造了许多不败的记录,赢得了无数羡慕的眼光,就是它——一个红蛋!每年的端午节,小伙伴们都会玩一种“撞蛋”的游戏,把各家里带出来茶叶蛋或者红蛋互相撞击,谁家的蛋到最后都没破,谁的运气也就最好。不过我这个红蛋有个秘密,它是木头的。那么端午节还有哪些特色食品、传统习俗,请和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节目。

(童声念)“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现场:农家包粽子的场景 洗棕叶 准备料 包粽子 上锅蒸 出锅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粽子的由来与屈原的关系,是为了河里鱼虾的嘴,让它们不要去吃屈原的身体。

(口播)其实端午节的主要食品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在那时,粽子称为“角黍”,主要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熟了以后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的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浙江嘉兴“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采访专家:介绍江西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的特点。比如说在棕叶和馅料上、形状上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

(口播)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一种特色食品,或者说是饮品。别看它就这么小小的一瓶,几百年前,因为它差点毁了一段大好姻缘,同时也铸就了勇闯天庭地府救夫的贤惠妻子白娘子。没错,这就是曾经让千年蛇妖白素贞显出原形的雄黄酒。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为什么要喝雄黄酒。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在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古代,可以用雄黄酒来祛毒解痒。根据《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

专家2: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童声念)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口播)这是南宋陆游所写的一种关于端午节的诗,其中提到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悬挂艾草菖蒲。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民间早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通常的做法是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为什么要挂艾草、菖蒲。(参考资料: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配音)"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荆楚岁时记》梁朝人宗懔

(口播)这是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关于斗草的描写,其实端午节“斗草”由来已久,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这多是妇女儿童的游戏,其玩法大概是这样的: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就有一段关于在宝玉生日那天,大观圆中各屋的丫头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的描写。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而香菱就说,我有夫妻穗。


采访民俗专家梅联华:

    关于斗草的由来。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这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口播)其实除了在今天的节目中提到的一些端午节的习俗,各地还有沐兰汤、戴香包、缠五色丝线、采药、制凉茶、挂钟馗画像等习俗。而在我们的领国日本,也有在端午节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的习俗。可见,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端午节的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说明它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希望我们的节目能够帮助大家通过了解这些传统习俗来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历史,更好过好今天的生活。好……

TOP

梅老师:有视频链接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