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沁阳贾家唢呐的前世今生

沁阳贾家唢呐的前世今生

沁阳贾家唢呐的前世今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沁阳自古有着“唢呐之乡”的美誉,以沁河为界,沁阳唢呐分为两大派系,北派有张家、贺家、马家,南派则以城内贾家为主。两派吹奏风格各不相同。数百年来,南北两派争奇斗艳,让沁阳唢呐盛极一时。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沁阳市联盟街41号,清末至今代有传人的唢呐世家贾家,拜访了贾家唢呐第三代嫡系传人贾步忠及他的儿子贾根来,探秘这一绚丽的民俗文化瑰宝的博大精深以及――

  2月18日9时,当记者赶到沁阳市联盟街时,贾步忠和家人已经在院子里等候了。贾步忠今年68岁,精神矍铄,一条腿由于类风湿病有些弯屈,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说起贾家唢呐,贾步忠竟像小孩儿一样跑到屋里拿出了自己的乐器盒,给记者展示他珍藏的一件件百年“宝贝”。

  “看到没,这个咪儿(喇叭末端的一个组件)比我年龄都大,100多年了。还有这个唢呐,具体有多少年的历史,我算不出来,听我爹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贾步忠从乐器盒中拿出一个已经发黄的咪儿和褐色的唢呐,唢呐的音孔由于频繁被触摸已经出现了一个明显凹坑,贾步忠拿起百年的老唢呐吹了起了来。“嘀嘀哒,哒哒嘀”……

  贾家唢呐的前世

  《纪效新书·武备志》中明确记载:“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可见,当时军队中的唢呐的作用和今天的军号差不多。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不仅军队使用了唢呐,各级官员出行大约也使用了唢呐以壮声威。明代王磐写的一首小令《朝天子·咏唢呐》说:“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与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根据这些点点滴滴史书记载,唢呐的历史应该可以从明代算起。

  “说起唢呐,我们得说说沁阳的历史名人朱载?郑?他不仅是古代唢呐的领班人,而且还对唢呐的发展和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贾步忠说,朱载?植唤龈牧剂诉锬诺姆⒁粑恢茫?而且还在怀庆府创建了“金鼓会”。每年农历九月廿三这一天,各地的唢呐吹打班都要到此聚会比赛。

  “贾家唢呐出现于明末清初。沁阳唢呐逐渐形成了四大家,也就是张家张大发、张改明,贺家贺疙瘩、贺金龙,马家马银河,贾家贾麻炳、贾凤祥等,这些人都很有影响力。”让贾家唢呐声名鹊起的是第二代贾家的四大兄弟。“贾家唢呐有记录的第一代掌门人是我的爷爷贾发先,第二代就是我的父亲贾登魁和我的三位伯父贾登高、贾登明和贾登云,他们几个分别都在原怀庆府乐班里任职。”贾步忠说,小时候听父亲讲,在乐班任职期间,贾家唢呐传承人创作了很多曲目,并根据不同的场所和情况进行演奏,至今流传下来的有焚香曲、胜仗曲、点兵曲、迎接曲等。

  据贾步忠讲,贾家家规有四条:“一不自满,二和为贵,三善为本,四在以致用。”贾步忠说,这四条是贾家成员和学徒都必须熟记于心和遵守的。严明的纪律和对唢呐艺术的完美表现使得贾家唢呐出类拔萃。逢年过节,人们都会看到贾家唢呐的影子。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也都纷纷找到贾家现场吹奏。

  贾家唢呐的今生

  旧时的唢呐艺人,一般都是社会的底层,没有多少文化,多为口口相授。为了学好唢呐,贾步忠小时候下了一番工夫。

  “我小时候,只要放学回家都会拿起唢呐练习。12岁之前,由于底气不足,怎么吹都吹都不出嘹亮的感觉,12岁后,只要父亲口传两遍,我都能准确无误吹奏。”贾步忠说,他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也不识乐谱,自己学的所有曲子和技艺都是父亲口口传授的。

  “唢呐多是领奏、伴奏或与锣鼓合奏,所以在响器班里大家都必须看谱演奏,保持一致。我父亲由于不识谱,每次遇到新的曲子都是先听响器班演奏两遍,然后,就能跟大家一起共同吹奏了,而且保证步调一致不出差子。”说起父亲不识谱但却能吹奏一手好唢呐的本事,贾步忠的儿子贾根来很佩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贾家唢呐演艺生涯的鼎盛阶段,我省著名的唢呐演奏家郝玉岐老师还专程来到沁阳找到贾家,和贾家唢呐的成员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贾根来的弟弟贾秋来一脸自豪地说。

  较以往的岁月辉煌,今日的贾家唢呐显得有些落寞。“我这一代弟兄三个,下面共有7个孩子。孩子们小时候都会吹唢呐,但目前真正从事唢呐表演的只有贾根来一个人。”贾步忠老人感慨地说,“以前,从事唢呐表演的人地位都非常低下,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结婚都很困难,一些人面对这些无形的社会压力就自动放弃了唢呐艺术。还有一方面就是收入太低,很多人干一个月还不够全家吃饭。很多人为了生活只能另谋出路,寻找固定职业,导致现在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贾步忠分析说,贾家唢呐继承属于口头传承制,所以留下的文字资料原本就极少,再经过特殊历史时期的冲击,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很多优美的韵律都成了美好的记忆。

  面对贾家唢呐越走越窄的发展局面,古稀之年的贾步忠把满腔的希望寄托在了贾根来的身上。

  贾家唢呐的未来

  贾根来,今年45岁,贾步忠二子,16岁时就组建了联盟演唱队。在贾根来的房间里,柜子上和墙角边堆满了萨克斯、架子鼓等西洋乐器。“我除了喜欢民族乐器之外,还非常喜欢西洋乐器。”贾根来说,“在我的演唱队里,我把唢呐跟西洋乐融在了一起,那样听起来会有时代感,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和接受。”

  对于贾家唢呐目前的尴尬处境,贾根来谈起来也毫不避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贾根来说,虽然目前国务院已经将唢呐艺术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现实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我们来算一笔账,沁阳周边县市一个唢呐演员的出场费每次是80元到100元。春节期间是旺季,我总共演出了20场,也就是说我在最旺的月份里,收入不足2000元。”贾根来说,这样的经济收入,让很多唢呐艺术爱好者敢爱不敢干。“我的弟弟就是一个例子,他最后舍弃唢呐从商了。我的儿子虽然现在上艺校,但情愿学钢琴也不愿学祖传的唢呐艺术。”贾根来说。现在唯一让他感觉欣慰的是,他的一个侄子对唢呐非常有兴趣。“我会多花些心思教我的这个侄子,我不能让贾家唢呐的技艺从此失传。”贾根来说,无论如何,他都准备将贾家唢呐扛下去。

  (来源:大河网)

  (编辑:江晓雯)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09-4-15 10:13 编辑 ]

TOP

话说沁阳唢呐

焦作日报  
朱载堉
  唢呐艺术在沁阳历史悠久,早在1606年,明代科学巨星、“乐圣”朱载堉就是古代唢呐的领班人。他不但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即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改造出“三眼管子”,而且在沁阳的“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

  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这一天,各地的唢呐吹打班都要到此聚会比赛。由于他的巨大影响,古怀庆府(今沁阳)一带便自发兴起了许多“吹打班”,有明末清初的“同乐会”、“贾家班”,清末的“张家班”(张大发)、“贺家宝”(贺疙瘩)、“马家班”(马银河)、“麻金班”(贺金龙)等,都很有影响力,非常受群众的欢迎。在民间办红白事、寺院开光、商家庆典等,都要请有名气的好吹手前去助兴。在豫西北地区,沁阳早有“唢呐之乡”的美誉。

  在历史上,沁阳的唢呐分为四大家,即张家张大发、张改明,贺家贺疙瘩、贺金龙,马家马银河,贾家贾麻炳、贾凤祥。唢呐又分为两大派,沁阳境内以沁河为界,沁北派有张家、贺家、马家派,沁南主要以城内贾家派为主,两派吹奏风格各不相同,北派以唢呐为主,音色质朴雄健,不求花哨,颇见功力。南派第二代传人四大兄弟各怀绝技,手搦、卡腔、鼻空吹、龇牙吹等,使人目不暇接。在四大家的带动影响下,沁阳的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演奏艺术有了明显提高。

  如今,沁阳已自发组建起了6个演奏唢呐班,演奏乐手400余人,基本上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第一代传人张大发、贺疙瘩。第二代传人贺金龙(麻金)。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吹奏的《抬花轿》、《百鸟朝凤》等,就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第四代传人李国营于1991年在全国唢呐大赛中荣获“唢呐状元”。1992年,在“首届朱载堉杯”全国唢呐大赛中,他们三人又获得一、二等奖。

  2006年6月,沁阳市的唢呐艺术由国务院首批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2月20日贺家第四代传人贺德义、贾家第四代传人李金海成为国家级唢呐代表性传承人。   

  □郭全仁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09-4-15 20:2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