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北民族研究院)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北民族研究院)简介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北民族研究院)在西北民族大学的诞生与建设,是西北民族大学的一项带有教育改革和探索性的创举。是将我国学科分类中法学大类内一级学科的社会学及其二级学科的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一级学科民族学组合为一体,集中学科交叉的优势,既进行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又开创曾在我国历经挫折的这几个学科的重建、整合和完善。它集中体现了我校发展中在新形势下敢于迎接挑战,培育自己适应新时代综合竞争势力和创设新型学科办学能力的标志。1998年10月,从1984年成立的西北民族研究所中分化出来,由原西北民族研究所所长、著名民俗学家、人类学家郝苏民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成立了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2001年5月,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增挂系牌子,成为系所合一建制。2001年7月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中国第六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之际,费孝通教授亲临研讨班,参加了社会人类·民俗学系挂牌仪式,并亲自揭牌。2004年随着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将所系建制改为学院。2008年7月,社会人类·民俗学学院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更名为西北民族研究院并挂靠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有社会学、社会工作、民族学三个本科专业。2008年,社会学本科专业获准为教育部国家级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本科教学研究室有社会学理论教研室、社会学方法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并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招生方向及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四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民俗学学科在1999—2001、2002—2005两年度被评为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经过两个年度的建设,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通过了完全达标评估,在此基础上再度被评为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民族学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为了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配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培训以及开展“遗产学”方面的科研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于2005年7月举办“实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成立了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建立了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教学研究基地、甘肃省和政县“松鸣岩花儿”教学研究基地,为民间文化以及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实地研究的平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同时,甘肃省民俗学会秘书处挂靠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立足“西北地区”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着眼于急遽发展中的中国西北地区社会实际,注重田野调查和社区研究;强调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相结合;强调历史文献和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主张民族史、民族语言、民间文化与田野资料的交叉运用;主张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科群的发展,促进了跨学科门类间的交叉和结合,从中培育了新的学科增长点。通过面向全国、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凝练学科方向,以研究项目带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形成了职称、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合理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研究梯队。在民族民俗文化、民间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甘宁青人口较少民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撒拉族)社会文化变迁、民族宗教研究、民族关系、人口迁移及居住割据与城镇化、社会性别与西北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

TOP

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概况

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设立的语文系蒙文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特色专业之一。1979年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成立了蒙古语言文学系。2004年6月更名为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是西北民族大学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学院面向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等省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500多人,其中本科生338人,硕士生25人,博士生6人。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以成人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成为西北蒙古族地区培养蒙汉兼通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摇篮。

  学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1个,拥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由玛·乌尼乌兰教授主讲的 《蒙古族古代文学》、乔旦德尔教授主讲的《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巴图格日勒教授主讲的《现代蒙古语》3门课程被授予“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由额尔登别力格教授主讲的《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论》、格日勒副教授主讲的《蒙古文写作学》等4门课程被授予校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招收蒙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代蒙古语、蒙古族作家文学、蒙古族民间文学和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等5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蒙古语族西部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1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含语言文学、翻译、文秘、蒙汉双语4个专业方向)1个普通本科专业以及1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型蒙古语言文学本科等专业。目前设有西蒙古文化研究所、蒙古文学教研室、语言翻译教研室、卫拉特文化研究室以及多媒体工作室、教学科研成果陈列室。

  学院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博士9人,硕士10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人。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76%,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知识等结构较为合理、精良而敬业的师资队伍。硕士研究生领衔导师杨才铭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硕士研究生导师乔旦德尔教授担任国家民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编辑翻译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委;硕士研究生导师玛·乌尼乌兰教授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第三届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斯琴孟和教授为甘肃省政协委员;副院长巴图教授为城关区人大代表。近年来,先后聘请了国务院学位委员、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巴·格日勒图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贾拉森教授;原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局长、译审哈图卓日格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朝戈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满都呼教授、王满特嘎教授、乌力吉巴依尔教授;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额尔登白音教授、博士生导师布仁巴图教授、博士生导师呼日勒沙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扎格尔教授、敖其教授、嘎尔迪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为我院兼职教授。此外还从蒙古、日本等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了一批学术上有影响的专家担任名誉教授。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注重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目前承担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中、蒙、俄三国合作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民委外专局项目3项、国家民委项目2项、校级项目8项。我院教师编著的专著和高校统编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5部获省、自治区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5部获甘肃省社科二、三等奖,5部获学校一、二等奖。自1993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600 余篇,编辑出版各类专著、教材、译著60余部,其中一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专业先进水平。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2004年学院被评为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学院本科学生60人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项、18人参与研究生科研项目6项。

  学院积极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与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国立大学、人文大学、乌兰巴托大学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分院蒙藏佛教研究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游牧文化国际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进行科研合作等。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20多人次参加了国际性学术会议,30多人次参加了全国性学术会议。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的有10多人。先后有著名蒙古学专家、蒙古国科学院功勋院士策仁苏德那木教授、蒙古国国立大学院士、博士生导师铁木尔陶高教授、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二木博史教授、俄罗斯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国立大学巴迪曼·安德烈教授以及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布仁巴图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满特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仁钦道尔吉教授等3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来我院考察、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结合专业特点,举办“雪莲杯”诗歌朗诵、征文比赛、“烛光杯”蒙古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呼龙吉绕杯”双语辩论比赛、“神山杯”摄影、书法比赛,主办《银蹬》学生刊物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创办了校级卫拉特民俗协会等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八省区“八骏杯”蒙古文文学作品大赛、“元上都”播音员、主持人广播电视大赛、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学校学术科技节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1996年以来我院团总支被评为甘肃省“第四次全省各民族青年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两次被评为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两次被评为甘肃省“社会实践优秀小分队”,获得全国八省区“八骏杯”蒙古文文学作品大赛“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学校第一届学术科技节暨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近年来连续四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团总支”,三次被评为校级“社会实践优秀小分队”等,获荣各类奖励35项。值得一提的是,我院本科学生人数虽少,但参赛运动员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使我院在近三年的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上连续保持团体总分前二名的优异成绩,并且在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首届新生运动会上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为蒙古语言文化学院争得了荣誉。

  56年来, 学院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2600余名, 其中硕士研究生60余名。毕业生中20多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70多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他们遍及中国西北大地和内蒙古、东北三省、北京、上海、深圳以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他们中的大多数扎根民族地区,脚踏实地、默默无闻、辛勤工作,为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当中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成为政绩卓著的党政工作者、部分人成为著名作家、学者和教授,如郝苏民教授、杨才铭教授、贾晞儒教授、乔旦德尔教授、胡尔查毕力格编审、斯琴孟和教授、萨仁格日勒教授等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近年来,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统领各项工作,全院上下团结创新、锐意进取,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院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项、校级奖励7项;教职工中10余人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分别是“第三届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甘肃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先进个人”、“ 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20余人先后荣获全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党员”、“ 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近三年,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学生个人获奖情况为-:1.专业学习奖:①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有12人,占全院学生的5.40%;②获得学校“三好学生”、二、三等奖学金的学生有148人,占全院学生的66.67%;③获得“学习进步奖”的学生有8人,占全院学生的3.90%;2.各类表现优秀奖: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奖12人、优秀毕业生15人、文体活动优胜奖27人、精神文明新风奖12人、优秀共青团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的学生有12人,占全院学生的35.14%。3.获得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队员”与各类竞赛奖的学生有204人次,占全院学生的68.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