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明与寒食

清明与寒食


清明节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乡冀西南一带的农村里,人们大多称之为寒食节,并把它同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共同作为民间祭祖、扫墓的三大节日。

听老人们讲,清明节和寒食节原来是两个不同的的节日。


寒食节又被称作冷节,它的起源一种比较书面和流行的说法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此外很多老人讲寒食节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的制度。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在古时是一件大事。古书中对这些是有相关记载的,《周礼· 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加上春季乍暖还寒的气候特征,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源于农业生产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拜先人、祭扫墓地。这一天出家的女子也回到娘家来,家家户户都要扫墓。人们修整先人的坟墓,为之除草添土,拎着各式酒食,在墓前摆放整齐,上香鞠躬或叩拜。清明节扫墓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搭建着和谐的代际关系,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的感恩节,传承着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清明节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衍生了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户外活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这是宋代文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对清明节另一习俗的生动描绘,说的就是踏青。因此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的感恩节,传承着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意义,希望这些相关的习俗礼仪都能好好的传承下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