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康清浊:龙威凤德---关公形象简析

康清浊:龙威凤德---关公形象简析

龙,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神异动物,很早就出现在了古人的器物中中。龙综合现实动物的特性,成为蛇身、鱼鳞、狮头、狮尾、鹿角、鹰爪、象牙等的复合体神异动物。在中国,龙的形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象征着刚健、雄浑的神秘威力。
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凤的形象为: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腮、龙纹、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具。雄曰凤,雌曰凰,合称凤凰,象征着仁慈、礼仪等道德品格。
在民间的观念中,关公形象实际上就是龙与凤的结合。
明徐道 《历代神仙通鉴》 卷九云:
“(汉)桓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蒲坂居民闻雷首山泽中有一尊龙神, 相传亢旱求之极灵, 集众往跪泣告。老龙悯众心切, 是夜遂兴云雾, 吸黄河水施降。上帝方恶此方尚华靡, 暴殄天物, 当灾旱以彰罪谴。而老龙不秉上命,遽取水救济过民,上帝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以警人民。蒲东解县有僧普静,见性明心,结庐于常平溪侧。闻空中雷电,在白藤床上,晨出视之,溪边有一龙首,即提至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忽闻缸中有声,启视已无一物,而溪东有呱呱声,发自关道远家。...... (延熹三年) 六月十五日,忽快雨如驶, 一黑龙现于村, 绕道远之庭,有顷不见。夫人淹芳方娠, 至二十四日产一子。......后自名羽, 字云长。”
关公本是天龙之说还多见于口头文学中。如《飞来儿》说, 有个姓管的老汉收养了一个弃婴,也即关公。后来有一老翁告诉他:“你原是天上的仙龙。”又有传说称, 关公是玉皇所斩的东海(南海)龙王的血变的, 或是被玉帝所杀的露水龙变成的小孩。此外,还有关公是镇河小龙、襄河老龙、汾河龙王等说法, 兹不赘述。 可见关公为龙神的说法非常普遍。     
其实,关公的祭祀之日也是龙的生日。目前,中国及海外大多在五月十三祭祀关公,元代郝经《重建庙记》中有“夏五月十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则大为祈赛”之句,可知五月十三祭关公的习俗由来已久。清阎若璩 《潜邱札记》卷一说:“世传五月十三日为关公生辰, 明会典亦载之。”而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却记载:“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
岳阳在三国时期也属荆州长沙郡 ,因此,“关公是龙神”的观念应产生甚早,随着这种观念的普及,关羽的装备、坐骑和体貌特征也开始被人们神话为龙。
比如赤兔马。在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吕布刺杀丁建阳》的描写中,这匹马是:
“......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鬃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而《周礼.夏官.廋人》曰:
“马八尺以上为龙。”
此马既“从头至尾长一丈”,自当为龙种。而《演义》中还另赞它为: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这已经写明了它就是一条“火龙”。
“赤兔马”之所以叫“赤兔”,与古人把兔当成速度的象征不无关系。
古人很早就曾记载过名为“飞兔”的宝马,《吕氏春秋.离俗》 曰“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这种马跑起来像兔在飞,所以得名。“古”总不外夏、商、周三代,而根据夏代出土的飞兔纹残陶器推测,飞兔的传说可能早在夏代就已经出现。所谓“赤兔”,也即“红色的飞兔。”
不过在正史中,这匹赤兔马并不是关羽的坐骑,《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曾明确说道:“布有良马名曰赤兔。” 裴注所引《曹瞒传》也称:“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而自从吕布死后,这匹举世无双的宝马就在三国文献中就不知所踪。直到宋元以后,关公文化大盛,可能出于对关羽的爱戴,人们便将赤兔马“赠予”了关羽。在元人鲁贞的《武安王庙记》中已有:“乘赤兔兮从周仓。” 之语,可见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并非作者杜撰,它来源于元代民众的共识。
还有青龙偃月刀。这种兵器未见于正史,从《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的“刺”字来看,关羽也许用的是矛、槊、戟之类的武器,也有可能是剑。郎士元的《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中有“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之句,张商英在《咏辞曹事》中也有:“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铓。月缺白易满,剑折尚带霜。”之辞。但是,南北朝时期的道士陶宏景在《古今刀剑录》中却说:
“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敌。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如此说为实,关羽就的确用刀。只是“都山”不知所指何地,很有可能就是现在湖南省益阳县南洲镇的“九都山”。此山在宋代曾名为宋田山,宋以前的名称已无考,因属华容县永乐南乡第九都,故明代成化年间改称为九都山。此地广泛流传着陆法和大破任约的传说,附近的赤沙湖岸畔还建有纪念此事的赤沙亭,可见“九都山”应与关公文化不无关系。
荆楚之地本是冶铁技术的发达区域。汉武帝时期,朝廷实行盐铁官营政策,荆州的南阳曾是朝廷在全国设立四十九处“铁官”之一,几百年之间,这种技术自然也会在荆州的其他地区普及。况且,楚国原本就曾是战国时代“铸剑”工艺最为发达的国家,所以三国时期在此地铸造两把宝刀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中国自汉代开始,军队配置中就已开始有了刀。初为环首刀,本用来取代传统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易折断而不利于马上作战,这在对匈奴骑兵的作战中非常不利。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强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匈奴人不会冶铁,而当时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不懂得渗碳技术、热处理技术等这些复杂的钢铁加工工艺,这就使得环首刀和强弩一样,成为了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
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了一把东汉时期的环首刀,刀身上刻有隶书铭文:“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说这把刀曾经用“百炼钢”的技术锻打达了三十次之多,甚至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它经历过“淬火” 。可见当时的工艺之精良。
至隋唐时期,刀的形制也逐渐丰富,《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但这四种刀的刀柄都不能算长,长柄大刀直到宋代才开始见于史料。宋绍定四年(1231年)版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中记有“掩月刀”,其形制已与“青龙偃月刀”相似。同书图十七释文也说:
“右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棹刀,刃首上阔,长柄施鐏。屈刀,刃前锐,后斜阔,长柄施鐏。其小有别笔刀,此皆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竟为异制以自表。”
可知此时长柄大刀已和短柄刀一起成为了军中常用之利器,而“青龙偃月刀”就类似于“掩月刀”或“屈刀”。
到了明清时期,“关王偃月刀”已成为刀中的至尊,万历年间出版的《三才图会.器用》中言道:
“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着。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此后,与此刀相关的杂谈小品也逐渐增多,清罗天尺就曾在《五山林志》中谈到:
“邑无西门,筑城之初拟开西门,跨山而下抵金榜,将凿山为道,得一大刀,有青龙偃月字,异之。......创关公庙......奉刀庙中,神甚灵赫......”
而在大多民间传说中,这把刀已经就是青龙所化:
“炼到最后一火时,已是午夜时分。忽然炉中射出一道雪亮的光,似一把利剑刺入苍穹,照得天空如同白昼一般。众工匠急忙躲开,不知是何缘故。正在惊愕之际,忽听空中‘咔嚓’一声巨响,一条青龙落入炉中,白光也没有了。当工匠们跑到炉前看时,大刀没有炸,抽出一看,殷红的血沾满了刀刃,恰如淬火一般。一把宝刀打成了。因有青龙入炉,大刀形如仰面躺着的月亮,故将这把宝刀叫做‘青龙偃月刀。’”  
另外,关羽的体貌特征也在传说中被演化为龙,比如他最明显的特征“美髯”。明人薛朝选就曾在《异识资谐》中说:
“关云长美髭髯,内有一须尤长,二尺余。色如漆,索而□。常自震动,必有大征战。公在襄阳时,夜梦一青衣神,辞曰:‘我乌龙也。久附君身,以壮威武。今君事去矣,我将先往。’语毕,化为乌龙,驾云而去。公寤而怪之。至夜,公走麦城,与吴兵对。天曙,将须,失其长者。公始悟前梦辞去者是须也。”
民间的这类传说也为数不少,其实都是在强调关公与龙之间的关系。龙是威猛、神秘的象征,通过这些文字或口头文学的渲染,关公信仰的影响力也就愈加彰显。
不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威猛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就像同为蜀汉政权的张飞、马超等人也非常威猛,却并没有得到关羽这样的社会影响力,原因是中国人更崇拜道德高尚之人,正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说:
“关公在生之时,敬重士大夫,抚恤下人,有互相殴骂者,告于公前,公以酒和之。后人争闹,不忍告理,常曰:‘恐犯爷爷也!’时人为此,不忍繁渎焉。故自古迄今,皆称曰‘关爷爷’也。张益德平素性躁,虽敬上士,而不恤下人。凡有士卒争斗者,告于益德前,不问屈直,并皆杀之。后人因此不敢告理,但恐斩之。所以关公为人,民不忍犯;益德为人,民不敢犯:其贵重如此也。”
所以,关公的形象特征中就必不可少要有道德元素,这就是“凤目”。
《全相三国志平话》中说关公是“生得神眉凤目”。“神眉”是何眉形,目前无考,而凤目,即是眼睛细长、眼尾上翘的一种眼型,又称为“凤眼”、“丹凤眼”。据中国古代民间相术看来,凤眼是具有非凡智慧的标志,也是大贵之相。光绪年间的《麻衣相法》中说:
“眼为监察官:黑白分明,或凤眼、象眼、牛眼、龙虎眼、鹤眼、猴眼、孔雀眼、鸳鸯眼、狮眼、喜鹊眼,神藏不露,黑如漆,白如玉,波长射耳,自然清秀有威,此监察官成也;若蛇、蜂、羊、鼠、鸡、猪、鱼、马、火轮四白等眼,赤白纱侵,睛圆黑白混杂,兼神光太露,昏昧不清,此监察官不成也,又且愚顽凶败。”
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本来也是“生得龙准凤目”,但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凤目已成了关公的“专利”,而此时关公的“神眉“也已演化成了“卧蚕眉”。
综合清代相书的说法,卧蚕眉是眉毛长度超过眼睛,眉色乌亮富光泽,眉身呈现两端微弯,眉尾向上高扬,形状似青蚕卧桑叶中,有豪爽之风韵,主长寿、显贵。
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面世以来,丹凤眼、卧蚕眉,便成为关公独有的最传神的形貌特征,其实《平话》中所说的“神眉凤目”才是关羽最初的文学形象,而当时的“凤目”应该还没有后世所说的长寿、显贵的内涵,它更应该是一种道德品格的象征。
《说文》:“凤,神鸟也。”《山海经》云:“丹穴山,鸟状如鹤,五采而文,名曰凤。”《尚书•益稷》中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是目前最早有关“凤”的文学记录。师旷《禽经》云:“凤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金文《中鼎》也有“归生凤王” 之铭辞。
《史记•五帝本记》云:
“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韶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可见,在古人思维中,“凤皇来翔”与“天下明德”有着直接的关系。
《韩诗外传》 也说: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纡,宇内和平,未见凤皇。唯思其象,夙昧晨兴,乃招天老而问之曰:‘凤象如何?’天老对曰:‘夫凤,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颌而鸡喙。戴德、负仁、抱忠、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举,鸣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唯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黄帝曰:‘于戏,允哉!朕何敢与焉?’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
东晋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也说凤的形象有五种像字纹:
“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这些文献资料都在强调“凤”就是“德”的代表,所以关公的“凤目”实际上也是其品德的外在表现。
另外,《鹖冠子.度万第八》云:“凤凰者,鹑火之禽,阳之精也。”,《初学记》 卷三十引《纬书.孔演图》云:“凤为火精,生丹穴,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羣鸟从之。”可见,凤又是“火精”“阳精”,也就是“火德”的象征。
而明代瞿九思 《关将军幽赞录》云:
“关将军非汉忠臣, 盖火帝也......如云何以名某, 南方属火, 火为朱雀, 朱雀有羽,征其为火帝, 一也。天南门之星, 正在南方。门阀在南, 门扃亦在南, 自宜姓关。南方为夏, 夏云属火, 故字云长.”
可见,火帝、凤凰、朱雀等文化符号与关公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影响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的英雄主义文化,关公信仰被赋予了众多的思想内涵,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勇敢(威猛)、善良(仁德)等伦理观念的理解。
简而言之,关公形象其实就是“龙威凤德”的组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