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昭君人物形象的比较

王昭君人物形象的比较

从我们比较的八部戏剧作品中可以看出,关于王昭君戏剧中的昭君形象与当时中国文学的人性觉醒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马致远的《汉宫秋》是我们研究最早关注的对象。 金、元乱世,中原文人在异族的统治下受到压迫,个人对群体的强烈疏离感被激发。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受到的关注也大异于前。因而元代出现了马致远《汉宫秋》这样一部对爱情遭到摧残表示极大的无奈与同情的杂剧。《汉宫秋》的主角不是王昭君而是汉元帝,他作为一个君主,却完全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人。即使处于社会的最高层也无法自由,即使身为皇帝也要受到迫害,马致远揭示了人生的普遍悲哀。但遗憾的是,这个剧本中王昭君一作为配角的形象并不鲜明,就这个人物本身来说,与前代那些忠贞的形象没有本质区别。因而我们不得不偏离主题来分析汉元帝这一形象。
到了明代,朱元璋的严酷统治之下,昭君怨怒的声音基本上就听不见了。作家吟咏昭君,普遍着眼于她肯牺牲个人,或者说她本来命不佳云云。戏剧中的王昭君是灰暗的。陈与郊的剧本《昭君出塞》亦毫无新意,可以说昭君的形象悲得很苍白忠得很奇怪。而《和戎记》中的王昭君则完全符合封建礼教道德的,元代时期的人性光辉荡然无存。
而清代的王昭君的形象表现了人性的复归。尤侗《吊琵琶》中的王昭君可谓泼辣,她敢于责骂皇帝、大臣,无所畏惧。
而到了当代,郭沫若笔下的昭君,有着倔强和叛逆的性格,以及反封建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形象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闪耀着新时代女性的光芒。而曹禺,则让昭君成为在现实中找到价值和意义的奇女子。曹禺笔下,她美丽、自信、刚毅、聪慧,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汉匈真正做到了“长相知,不相疑”,在这里,她是一个民族友好的使者形象,但却成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工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