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李雅欣小组讨论帖

藕夹
上面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民谣中提到的“月湖藕”。从前,汉阳龟山脚下古琴台边的湖区(因湖面呈“月”字形,故名月湖),每当盛夏六月,便有一片片的绿色荷叶在娇姿阿娜地迎风起舞,红白莲相互辉映,秋冬之季便有人从这湖里挖藕上市了,因藕产在月湖,便冠以“月湖藕”之名。月湖藕以煨汤为妙,亦可制成炒藕丁、炒藕丝、炒藕条、炒藕片的时令菜,做成藕夹,则是最受贪杯者的宠爱了。每逢佳节新春,市民们便趁炸肉丸、炸翻馓的热油锅,炸上一大筲箕藕夹待客,无论男女老少客人,藕夹总是极受欢迎的尤物。
远方的朋友听我这么一说,便嚷嚷着要吃炸藕荚。两三个朋友相邀,踱进了汉口游艺路旁的云雾餐馆,点了藕夹。看厨师操作也有兴味,见他洗净藕身,捡肥硕孔大的藕刨去表皮,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在一边,然后将制肉丸用的肉茸拌上胡椒、味精、葱白等佐料,夹在两藕片之间,把夹好的藕片放进调成糊状的面粉里渗匀,待藕夹吃进粉浆,将热油锅置旺火之上,油烧成八成热下藕片入锅,待藕夹炸成金黄色时即起锅凉在一边,待藕夹凉透后再次下进油锅炸成枯黄色捞起装盘,即可上桌供食。看上去炸好的藕夹金黄亮眼,惹人心动,食起来只觉到外酥内软,藕香肉味一骨脑钻入鼻孔,藕有肉味,肉有藕香,一菜多味,爽朗上口,佐酒下饭,再好不过了。
朋友饱吃过藕夹后,说了一句:“难怪武汉人对莲藕情之深,恋之切了,这等尤物,教人不爱倒成了咄咄怪事!”这倒是北方人对藕夹这款菜肴之妙说的一句公道话。

TOP

什锦豆腐脑,武汉市的一种特色小吃,在武汉街头早晚均有供应,因在豆腐脑里加上馓子、糯米、虾米、叉烧肉丁、榨菜丁、酱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葱花等配料、调料,称为什锦豆腐脑。
简介:什锦豆腐脑武汉居民颇受偏爱。豆腐脑又白又嫩,加之撒子、芝麻、糯米、榨菜、虾仁、胡椒、葱花、叉烘肉丁、酱瓜、五香菜、酱油、麻油、味精等调配料,使一株变多味,吃起来脑嫩。米糍、馓酥、菜脆、醇香鲜美,引得游人食欲大增。

TOP

豆腐脑与豆腐是同一家族,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即豆腐是凝固体,豆腐脑是半凝固的流汁。
民间传奇: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女的在家里缝缝补补,男的就以磨豆腐为生,还养个伢。磨豆腐的辛苦啊,每天半夜起来磨豆浆,打豆腐,等到鸡叫再挑出去卖,风里雨里,白天黑夜,一屋里人勤扒苦做,为的是让儿子读好书,好考个状元。这儿子也争气,虽然生长在穷苦人家,但是一刻也没有忘记要读好书,长大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造业的伢就是有出息,豆腐夫妻的儿子高中状元,两夫妻高兴的热泪盈眶;光高兴有么用咧,报喜的皇差还在那里咧,总要招待别个沙。这屋里穷得叮当响,拿么事招待别个咧。
男的想起了早晨的一盆豆浆,卤点薄了,豆腐没有做成,准备自己吃,连忙去煮好;女的在屋里翻了半天,翻出一小把馓子,一点没吃完的糯米饭,几颗芝麻;就这咧,把馓子、糯米饭、芝麻一起放到碗里,没得糖,就把点盐,男的顺手把一点下饭的咸菜也倒进去了。
    那皇差是宫里出来的啊,那吃过这种东西咧,一尝,哎,别有风味嘛,难怪你家公子,啊,天天吃这样的好东西,能不高中状元吗?您家看这马屁拍得几在点。皇差回到宫里一说,有几个当朝的文人笔墨一动,本来是个造孽的吃法,冠上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锦豆腐脑。
一传十,十传百,他们屋里的这中吃法,竟然流传了开来。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豆腐还是那个豆腐,豆腐脑也依旧还是以前的样子,但是什锦豆腐脑的名声,却一直流传到现在。
制作工艺:先将净黄豆磨成豆瓣,去皮后放入清水中浸泡4个小时左右,到豆瓣膨涨成发白时捞出,倒入磨浆机或石磨中磨成细豆浆,用布将细豆浆过滤,将取过豆渣的浆汁倒入铁锅里,用旺火烧开后,倒入专用桶内,再将熟石膏用清水化开,放入瓦缸内,将桶里豆浆趁热倒入,约5分钟,即成豆腐脑。
豆腐脑中加之撒子、芝麻、糯米、榨菜、虾仁、胡椒、葱花、叉烘肉丁、酱瓜、五香菜、酱油麻油、味精等调配料。吃起来脑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备尝,异常鲜美。

TOP

洪山菜薹
关于洪山菜薹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相传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力,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勇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勇将两人乱箭射死。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薹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越来越多,渡过了荒年。秋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空时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TOP

回复 184# 的帖子

2
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对满桌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他边吃边赞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尉迟敬德从未见过次佳肴,不知其名。郢州刺史告诉他,“这是楚天名菜‘菜薹’,与武昌鱼齐名;若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尉迟敬德闻之,甚为欢喜,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的精光。临行前,郢州刺史令人给尉迟敬德备了一份厚礼。尉迟敬德一件未收,唯独要了一框菜薹去,准备在路上享用。同时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心情十分急躁。心想,这郢州刺史为何如此不守信用?于是,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敬德不信,便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江夏,一则看个究竟,二则当面责问郢州刺史。尉迟敬德来到东山,果然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这时,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敬德的到来,忙率全寺僧众出门迎接,并对尉迟敬德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架,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而尉迟敬德因积劳成疾,还没有来得及吃上新长出来的芸薹就不幸谢世了。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勤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的“学恭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薹菜了,这“芸薹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薹。

TOP

回复 183# 的帖子

豆腐脑的故事好像在其他地方也有,比如江浙一带,那么武汉的豆腐脑与其他的有什么区别呢?或者说这是江浙一带发展过来的?

TOP

回复 180# 的帖子

外国人对于武汉小吃的映象也可以是一个新的研究点,研究外国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差距

TOP

关于武汉小吃故事的调查报告

关于武汉小吃故事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1、调查背景:
武汉小吃故事历史悠久,意蕴丰富,但缺乏科学性的整理,没有系统性的阐述,在如今的快餐文化下,小吃背后的故事渐渐被人们遗忘;西安羊肉泡馍和浙江嘉兴五芳斋粽子等美食的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因其独特的地理与经济位置,所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味小吃。汉味小吃品种多样、风味独特,即使在全国来说也是叫得响的。但是目前汉味小吃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兴小吃冲击了传统小吃的地位,同时对于传统小吃的研究不足,传统小说的文化底蕴没能被深刻挖掘和流传。武汉市国家级非遗中有关美食制作的民间技艺较少,热干面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也没能成功。本组试图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找寻原因,希望可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调查目的意义:
希望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武汉小吃故事在今天的流传情况,观察人们对于小吃背后的故事的关注度,同时,希望在实地考察中,搜集尚未纳入书籍资料的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关于武汉小吃的故事,希望找寻武汉小吃故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契合点,以及小吃故事隐含的民间文化。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重寻汉味小吃文化传统,对前人研究不足的部分进一步进行拓展,希望能够引起各界对乡土小吃文化的重视,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周边的饮食习俗。
在搜集整理武汉传统小吃和新兴小吃背后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有利于对这些故事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全面和深入地展开研究,有利于发现其传承演变过程,发掘武汉小吃背后的民间文化,挖掘小吃蕴含的文化意蕴,达到更好的解释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会使得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在田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为自己积累宝贵的田野调查经验。
3、调查的时间地点
2014年11月7日、2014年11月15日,地点为户部巷
4、调查的对象
户部巷小吃店店主、户部巷游客、户部巷周边居民;小吃有糊汤粉、豆皮、热干面、面窝、汤包、烧麦、酱香饼(小吃故事见研究综述)
5、调查的方法
资料收集与网络调研、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
1、利用现场谈话、访谈的形式,先和小吃店主进行交流,然后询问户部巷小吃店店主对武汉小吃故事的了解情况,探寻存留于记忆中的故事。
2、采用发问卷的形式,对户部巷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武汉小吃故事的熟悉程度,观察武汉小吃故事流传状况。
3、查阅资料,采用比较法和分析综合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尽可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武汉小吃背后的故事、传说和文化传统。
二、调查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其初步统计:
1、您是武汉人吗?
A是    B不是
选项        A        B
比例        34.43%        65.57%

2、武汉特色小吃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A历史悠久 B文化内涵丰富 C味道好 D名气大
选项        A        B        C        D
比例        8.42%        10.69%        62.72%        18.17%

3、您了解有关于武汉小吃的故事吗?
A非常了解
B一般了解
C不很了解
D完全不了解
选项        A        B        C        D
比例        5.72%        33.08%        40.71%        20.42%

4、您会主动去了解您喜欢的饮食背后的文化和传说么?
A、会     B、不会
选项        A        B
比例        45.72%        54.28%

5、小吃背后的丰富传说故事会吸引您的购买吗?
A、十分吸引   B、有一定的吸引  C、看情况  D、完全没影响
选项        A        B        C        D
比例        10.95%        20.02%        52.17%        16.46%

6、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关于武汉小吃的故事?
A家里长辈讲述
B电视节目、广播播放
C报纸杂志
D在购买的过程中经人介绍得知
E其他(请注明)
选项        A        B        C        D        E
比例        9.84%        14.05%        35.71%        19.63%        1.87%

7、您认为热干面的故事来源于以下哪一个?
A商贩李包由于制面过程中的失误做成了第一碗热干面
B蔡林记最先制作出热干面并广受欢迎,流传至今
C户部巷的一个买面的婆婆买的面
D不知道
选项        A        B        C        D       
比例        28.61%        38.05%        23.71%        9.63%       


8、您认为热干面代表的武汉城市文化有哪些?
A兼容并蓄的文化和细腻而粗犷的性格
B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C方便快捷的快餐文化
D不知道
选项        A        B        C        D
比例        39.61%        34.05%        21.71%        4.63%



9、您认为武汉小吃故事对武汉小吃的商业价值提高有没有帮助?
A 非常有帮助
B 有一定帮助
C 基本没帮助
D 看情况
选项        A        B        C        D
比例        10.34%        44.66%        38.19%        6.81%





10、您对武汉小吃故事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建议?(请填写)
建议:                                                

    针对小吃店主我们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采访,但是大多都表明他们只是打工者并不是很了解自己卖的东西,更不要说知道什么关于武汉小吃故事了,我们找到老板进行交谈,大多数人表示不熟悉或是不愿意接受采访,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愿意与我们交流的店主,我们询问他是否知道关于热干面的故事,他说道:“听说是这样的,在汉口有一个姓李的搞早点的,他是什么呢,以前是卖凉粉的或是汤面的,然后听说有一天天气蛮热,他的面没有卖完,但是又不想丢它,又怕它变坏,后来好像就是把它放在板子上晒干了,晒干了以后又不小心把麻油泼到了面上面,看到泼上面了又没有办法,他就重新把油晾了一遍,然后第二天又把那个面条拿出来放到水里面滚,拎干后又自己搞的调料拌,然后拿出去卖,结果很香,别人闻到了之后就都过来吃,一吃觉得还可以,后来就慢慢传开了,也就慢慢地叫热干面了。”老板讲述的与资料上的没什么差异,关于热干面故事版本也较为单一。随后我们又采访一位手工作坊的老板,她对于故事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记得小时候吃小吃的习俗和传统。                                  
2、调查结果分析:
1、从故事的本源来看  
人们对故事本源的关心度不高,同时对于小吃传说来源的说法有很多不同的误读。以热干面为例,对于热干面的来源的三个选项:“A、商贩李包由于制面过程中的失误做成了第一碗热干面”,“B、蔡林记最先制作出热干面并广受欢迎,流传至今”,“C、户部巷的一个买面的婆婆买的面”,三个选项的人数分布比例比较平均。其中,选项A是本题的正确选项,但是选择正确的人数比例只有28.61%,这表明人们对于小吃故事的本源关注度不够。同时,B、C两个干扰选项的选择比例高达61.76%,说明人们对于小吃背后的传说故事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读,需要加大对于小吃故事的宣传。
2、从故事的发展与演变来看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对于小吃背后的故事多数处于一般了解甚至不了解状态的人数比例有61.13%,并且有54.28%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去主动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和传说,表明小吃的传说故事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不强,人们对故事的关注度不高。同时,故事传播的方式影响了故事传播的效果。29.47%的人是通过口口相传的途径了解到小吃故事,表明小吃故事符合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基本特征,在小吃故事的发展流传过程中能够通过口口相传将故事的基本风貌保留下来。但另外有70.53%的人是通过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渠道了解到小吃故事的。由于许多商家出于宣传的需要而不得不编造故事,最终导致对故事真实性的破坏,使故事在流传中受到比较大的阻碍甚至出现中断现象。
如今现存的关于小吃故事的历史资料较少。一般能得到的一些资料诸如牌匾、招牌、题字等由于年代较近,并且用于商业宣传的较多,所以研究价值都相对较低。
3、从故事背后的文化与现实意义来看
小吃独特的味道及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使传说得以流传。从调查结果来看,分别有39.61%和34.05%的人认为热干面能够有效体现武汉人兼容并蓄的文化和细腻而粗犷的性格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和勇于创新的品质,这表明小吃故事能够体现了武汉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方式,使传说故事的存在以及发展有了丰沃的现实土壤。虽然商家对于故事的商业化改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商家的商业宣传在客观上确实提高了小吃的知名度,使武汉小说故事走出武汉,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层面上得以流传。而小吃故事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电视报纸、互联网媒体等大量的宣传与记录也扩大了流传的广度。
从小吃故事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角度来说,30.97%的受访者认为丰富的小吃故事能够吸引自己购买小吃,65%的受访者认为武汉小吃故事对武汉小吃的商业价值提升是有帮助作用的,这说明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武汉小吃故事能够给武汉小吃带来一定的商业价值提升。并且已有62.72%的受访者认为武汉小吃是因为味道好才最吸引人,在味道好的基础上再丰富小吃的文化内涵,必将有利于促进武汉小吃的蓬勃发展。并且,有39.61%和34.05%的人认为热干面能够有效体现武汉人兼容并蓄的文化和细腻而粗犷的性格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和勇于创新的品质,这说明小吃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武汉城市文化,政府可以通过对小吃故事的充分挖掘带动武汉城市文化的建设。
三、调查总结与反思
1、调查总结:
在本次的调查走访中,我们首先对户部巷周边的饮食摊点及其经营状况做了统计与观察,对其最主要的经营群体和消费群体做了调查和访谈。针对调查和访谈得出了以下结论:
1.经营者为了推广小吃,会以牌匾、广告语、宣传册的形式宣传其产品;
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汉味小吃种类丰富,小吃故事繁多,但是与我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一种小吃故事版本已经较为单一,多样化的故事已经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被人们所遗忘,而趋于一个较为固定的故事,十分不利于民间故事的发展;
3.从深度上看,小吃故事的深刻意蕴有待被挖掘,小说故事的传承甚至出现了令人堪忧的停滞、中断的现象。比如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通过对消费者的调研,发现武汉本地人对小吃故事也并不熟悉,多数人不知道或很少知道汉味小吃丰富的历史内涵;
4.从广度上看,百姓很少将目光置于武汉小吃故事的流传状况,对于传播现状的关注还不够。
2、问题与建议
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小吃故事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普遍不高。经营者对小吃故事的认识和宣传大多流于表面,虽然他们用小吃故事对小吃进行文化包装,但并没有把它们视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精神产品,而是沦为了金钱的附属品;而对消费者们来说,对小吃文化至多只有一些粗略模糊的大致印象。其背后所彰显的武汉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知识和教育意义等,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小吃故事逐渐成为了外地游客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本地消费者大多抱有一种无所谓的、熟视无睹的心态,几乎不会去探究小吃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武汉小吃故事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多将它置于一种物质层面的认识,并不愿意过多的探寻其中的深层文化蕴涵。
建议:
1.消费者自觉肩担这类民间故事传播的任务,通过口头交流、书面阅读、公益宣传等方式对其化进行了解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扩大小吃故事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度,让民间小吃故事回归民间、回归大众。
2.经营者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小吃文化的关注和宣传力度,虽然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品,但是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让民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消逝,而是应当采取适当的手段来加大开发力度,挖掘、发展、推广民俗文化,让民俗历久弥新,永葆生机与活力。
3.大学生作为文化学习和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应增强自身文化传播的意识。同时,学校应在大学阶段多多开设相关民俗文化课程,如公共选修课等,提高当今大学生对民俗的关注度。
四、尾声
总结此次调查实践,小组了解了当前武汉小吃故事的流传发展现状,看到其发展遇到的瓶颈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见论文),同时小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武汉小吃故事异文虽然较少,但是就如同武汉小吃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一样,每一个故事都十分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着城市文化和市井文化,小组内部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以武汉小吃故事与市井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展开思考,开始论文写作。
附录:
      
关于“武汉小吃故事内容与传播状况”的调查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课题调查小组,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关于武汉小吃故事内容与传播状况的调查研究,为了全面深入的开展研究,我们以户部巷的游客和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不用填写姓名,我们将对所有填写资料保密,只以统计分析的方式出现,这里只需花费您两分钟时间,您的答案对我们的调查意义重大,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或选择合适的答案。
很荣幸你能参与本课题的调查,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您是武汉人吗?
A是    B不是
2、武汉特色小吃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A历史悠久 B文化内涵丰富 C味道好 D名气大
3、您了解有关于武汉小吃的故事吗?
A非常了解
B一般了解
C不很了解
D完全不了解
4、您会主动去了解您喜欢的饮食背后的文化和传说么?
A、会     B、不会
5、小吃背后的丰富传说故事会吸引您的购买吗?
A、十分吸引   B、有一定的吸引  C、看情况  D、完全没影响
6、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关于小吃的故事?
A家里长辈讲述
B电视节目、广播播放
C报纸杂志
D在购买的过程中经人介绍得知
E其他(请注明)
7、您认为热干面的故事来源于以下哪一个?
A商贩李包由于制面过程中的失误做成了第一碗热干面
B蔡林记最先制作出热干面并广受欢迎,流传至今
C户部巷的一个买面的婆婆买的面
D不知道
8、您认为热干面代表的武汉城市文化有哪些?
A兼容并蓄的文化和细腻而粗犷的性格
B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C方便快捷的快餐文化
D不知道
9、您认为武汉小吃故事对武汉小吃的商业价值提高有没有帮助?
A 非常有帮助
B 有一定帮助
C 基本没帮助
D 看情况
10、您对武汉小吃故事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建议?(请填写)
建议:                                                  

谢谢您的合作~^_^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