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辽园读书会 第32期

辽园读书会 第32期

辽园读书会第32期活动

时间:2014.09.07 上午08:30--12:00 (周日)
地点:蕙星楼809
会长及主持人: 卫泽
参与者:胡安亮、仇萌、潘广芝、王明月、靳晓頔、杨欣欣

本周读书形式:新学期书友见面会

内  容:本次读书会分为两个环节。
       一、就各成员参加的暑期高研班与田野调查经历进行了讨论。
       二、新书推介。鲍辛格《日常生活的启蒙者》《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具体情况请发言的同学跟帖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TOP

沙发抢到先

沙发沙发沙发

TOP

坐在板凳上发言\^O^/

这次读书会也是时隔比较长的一次,跨了一个暑期,大家再见还是感觉很亲切呢~
这次暑假brook同学去了华师组织的海上风论坛和之后的中美民俗学对话性质的暑期班。第一次参加这类性质的活动,也看到了很多平时论坛上的斑竹大咖。华师的田兆元老师着重向我们介绍了民俗是生活的华丽乐章的这样一种不同于民俗生活的观点,而且还有经济民俗学的概念。总之开阔了眼界,而且也算是第一次亲密接触高知?的圈子,有点小激动,叹为观止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胡寄奴 宝葫芦 +100 心情无法溢于言表呀 2014-9-17 22:28

TOP

这次才是重点😝

brook同学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彭牧老师讲授的身体民俗学的一些内容,因为个人兴趣始终在心理学或者说是人本身上,所以对于相对新鲜的身体民俗学起了很大的兴趣,有幸课下和彭老师讨教身体民俗学的相关内容,在各类巫术、仪式上其实暗含了许多对于身体的技术,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关于我们身体技术的民俗存在,学术对身体的转向会让我们的视域更加开阔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胡寄奴 宝葫芦 +100 再去北京玩可以去蹭课啊 2014-9-17 22:29
  • 羲水羽衣 宝葫芦 +60 原创内容 2014-9-8 21:53

TOP

颇有收获

竟然心有灵犀滴提前买了读书会上推荐要读的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胡寄奴 宝葫芦 +100 为学术破费啦 2014-9-17 22:30

TOP

人民食物主权网络——2014“认识农耕”暑期调研小结:

  行走在乡间的山道上



       七月十一日,大家如约陆续来到了顺德杏坛镇。初聚南方小镇,我们的上课地点选在了逢简村的一家祠堂,古旧但宽敞舒适。这次参加“认识农耕”暑期研讨班的,除了来自两岸三地各个高校的老师同学,还有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老师Ann Anagnost。大家白天在村里上课、讨论交流,晚上则赶回镇上看相关的影片,时间过得紧凑而充实。相聚总是短暂的,在杏坛镇逢简村三天紧锣密鼓地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奔赴了全国各地,开始了真正地社会实地调研。
        我被分在了甘肃组,组里的成员是:A、B、C和我,A博士是我们组的组长兼协调员。我们组的成员是最少的,但距离是最远的,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甘肃省榆中县龙泉乡的三个村子。15号下午,四人从广州站出发,因之前没买到卧铺,只能一路硬座坐过去。想到乘车的劳顿,本来心情是有些低落的,但当17号早上我们睁开疲惫的双眼的一瞬,精神却突然为之一振:火车慢悠悠地驶在山道上,此时已入甘肃地界,满眼望去都是巍峨葱茏的大山,连着碧蓝的天空和白白的云,山坡上有可爱的绵羊儿,此刻告别了南方的盛夏酷暑,告别了喧嚣嘈杂的人海,只有凉凉的山风,耳边想起的是火车上播放的当地民歌,此景此情让人陶醉,不由遐想翩翩:这里是人间四月天,这里有真正的田园牧歌生活!
       去到后,我们先在榆中县城休息了一晚。18号一大早,我们在宾馆就开始准备起来,因为要真正进村入户了,大家都有些小激动,在行动前我们组先开了个小会,商议工作展开的一些具体细节及注意事项。之后在县里和乡里干部的协调和帮助下,我们这次调研地定在了龙泉乡的张家窑、李家岔和骡子滩三个村,主要去了解当地玉米种植及农户生计的情况,叔叔们考虑到我们往返交通的不便,所以把我们调研期间的食宿都安排在了当地村民家里。当天下午,我们就背着厚厚的问卷,离开城镇去了村里,在路上我们心里还充满了愿景,根本不会想到,在随后的一个星期中,我们是带着怎样沉重的心情完成工作的,之前所有美好的诗意想象也都将被打破。         
        我们的工作首先从张家窑村开始。在张家窑我们吃在村主任家,虽是简单的农家饭,但味道很可口;住得是村里专门为我们腾出来的一家民居,想到能睡在宽敞的炕上大家都很兴奋。当晚在向主任了解了村庄的概况之后,我们就分成两组就近入户做起了问卷。因为村民白天要劳动,晚上我们不敢多打扰,我们原计划一个小时就结束,但第一份问卷往往是最难做的,刚去方言上的障碍再加上我们对问卷本身的不太熟悉,我们足足做了两个小时,才一脸歉意地离开。回去后,我们当即做出了反思,对问卷一些问题的选项及顺序作了轻微调整,并且结合具体的问卷经验又更深入地熟悉了一遍问卷,争取让之后的调研能尽可能少地占用村民宝贵的农作时间。第二天,我们商定分成三组走访,中午不回来,走到哪家就在那家临时吃饭,村干部们先带我们每组去一家,之后我们再由被采访人引领去另外一家,这样快捷了很多,但实际上还是遇到很多麻烦,这边村子里的住户都是在各个山坳和塬面上建房,不像平原地区村落那样集中分布,两户之间虽然看着很近,到达却要绕过一道山梁或走上一道峁,况且现在是夏锄季节,总是会碰到村民劳作未归屋门上锁的情况,所以我们时间差不多有一半是花在了路上。即便如此,到了下午我们自己约定的时间,每组还是都带回了三四份的问卷。晚上聚在主任家,大家在一起谈起了自己一天的见闻感受,当地民风很淳朴,他们都会很热情地配合我们去访问,有时遇上我们听不懂的地方,也总是会很耐心地去重复。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还会端出馍馍给我们吃,那是用自家地里收获的麦子很精心地做成的,味道很好,有时盛情难却,我们还装袋带走几个 ……,初来乍到,徒步行走在崎岖的黄土小道上,心里装的却是满满的感动。
        接下来我们回到住处开始整理当天的问卷,我们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从白天的访谈及问卷的数据里,我们看到的是该地区整个的农村生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成了这里生活的真实写照。缺水是这里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种子播下之后,不用灌溉,农民常年在田里辛勤劳作,但收成全靠老天,雨水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收成的好坏,但有的年份雨水虽多,又没下到时间点上,一样收成不好;山区这边的多风多雹子天气也会造成灾害,而往往农民在这些灾难面前是束手无策的。这地方洋芋、玉米种子都不能自留(欣慰的是当地玉米种子品牌都是国产的,也没有涉及到转基因种子),再加上化肥、地膜、除草剂、机械等各种费用,种植成本很高,所以每家的耕地虽然挺多,但几乎都是很低的产出,一年的收成也就够一年的花销、甚至支不敷出,种地不如打工,这是实情。可有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抽不出劳力外出务工,外出的大多也没有好的门路,多数是去干建筑工。这里生活艰苦,我们多么想找到一个颠覆此种情况的村子!历经三天,在张家窑村做完调研后,我们接着去李家岔、骡子滩村,但情况基本上还是一样。骡子滩村虽说是省级帮扶示范性基地,有扶贫项目,村上也有农村地区罕见的小超市,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因受地势、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家的扶贫对当地的发展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当地的大多数农民生计并没有很大改观,反而是因该地区地势比前两个村高一些,粮食收成更不好。
        不管怎样痛心,调研任务完成后,我们还是要离开这里了。这次活动是很有意义的,让我们能走出书斋深入到农村去了解一些真实的现状。在这一周多的时间里,他们所经受的的苦难与坚韧,我们虽在感同身受,但我们无可奈何,我们什么也帮不了。可能这样想,已经不是一名合格的调研者应有的状态了,因为有足够多的说辞去让我们从此地的忧郁氛围中全身而退,“没办法!你什么也改变不了!按时按量完成你的任务就行!”,而勿需在这里矫情。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教会我们如何以一个旁观者或局外人的身份进入调研地,然后熟练地获取田野资料为科研所用。然而,我们都是要食人间烟火的,根本不可能完全屏蔽掉自己的主观感受,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当我们带着问卷离开后,他们的苦难还总是会留在脑海心田,这可能也是学术调研者的尴尬所在,你去当地搞研究却并不能直接给他们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帮助,面对着他们他们期盼的双眼,却无言以对。我们寄希望于这些调研结果能发挥价值,但它们究竟能为政策制定、经济发展贡献多少力量呢,实在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件事情!但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谁也答不上来,可能需要我们去做更多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

                                                                                                                                                                                       (2014年8月14日,写于湖州)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这个活动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是属于应用社会学的,虽和咱们民俗学一样,都是在去做田野,但能明显感觉到二者田野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虽然有人会批评说社会学下乡入户得到的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但我亲身感受过,不得不说社会学学科有一整套很系统地调查统计方法,得到的东西很高效也很实用。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希望我们大家永远都有轻松而负责的心态聊学术啦啦啦聊到一百岁

没有去成食物主权的暑期实践真的蛮遗憾,一直很想体验贴近最朴实的中国大地的那种生活,看人们到底是以如何力透纸背的态度对待生死,无论是民俗学社会学还是人类学,研究的根本还在于人,没有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然不会有文化生成的土壤。所以,听brook同学介绍田兆元老师“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的观点觉得还是眼前一亮,民俗既然是生活的华彩乐章,那就必然以日常生活为根基而不能脱离。此外,民俗也不能算作精英的文化,如果硬性区分精英和普通人,一则区分的标准如何界定,二则这天然的就带有了给人分类贴标签的色彩,在民众的广大洪流中何必一定要凸显自己的所谓”精英“身份呢,如果一定要标明不同,那我更愿意称其为多看过一些风景的人。                 另#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呀#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胡寄奴 宝葫芦 +100 一岁奖励一个宝葫芦,多聊会儿可以多得! 2014-9-17 22:32
  • 羲水羽衣 宝葫芦 +60 原创内容 2014-9-8 21:53

TOP

哈哈,不必遗憾,希望你能有幸去昆明年会上找feel;还有不愧是老周的弟子呀,才思奕奕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读书会搞得越来越好,希望继续好好搞下去!!!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胡寄奴 宝葫芦 +100 我的宝葫芦可是来之不易啊 2014-9-17 22:33

TOP

回复 5# 的帖子

这学科嗅觉和敏感度见长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下次欢迎大boss去赐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读书会办得有声有色,可喜可贺!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胡寄奴 宝葫芦 +100 宝贝见人就给,老哥也不能落! 2014-9-17 22:36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回复 9# 的帖子

哈哈哈我是老周的弟子!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可惜有“之一” 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