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潘启雯]以摄影的眼光解读世界

[潘启雯]以摄影的眼光解读世界

以摄影的眼光解读世界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潘启雯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8-03-20 16:28:15 光明网-光明观察




  假如说在古典世界里,人们借以认识世界的手段还少之又少,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绘画更是为特别专业的人士所垄断,人们对柏拉图“洞穴喻”的谕旨还缺少直观的意识,那么在今天,一个轻便、廉价的叫做“相机”的小玩意儿,正在制造出世界的无数影像。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她并不是什么专业的摄影理论家,不过她对摄影的论述却是与现代性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成为20世纪下半叶对摄影作出最精彩论述的理论家之一。她的《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以摄影的眼光解读世界,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但书中却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在广泛意义上,它只是一部经典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著作,它主要深入探讨了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等等。



《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定价:22.00元




  作为“一种表现权利的工具”,摄影的这一功能是和它“抵抗焦虑”的功能相穿插的。桑塔格从人们日常的照相活动和众多摄影家的摄影实践中发现,躲在相机后面,摄影者会有一种驾驭被摄对象、进而占有世界的权力冲动。用照片代替“掠夺品”,说明照片也变成了权力的象征。而如今,几乎人人都可以躲在小巧的相机背后,把整个世界都摄入“尺寸之间”。不过,摄影的性质也决定了摄影者与被摄者之间永远保留着一定间距。于是,仿佛如今的足球大战代替了昔日的世界大战,用于满足人们好胜的热情那样,摄影也开始替代枪支满足人们的进攻和射杀欲望,相机转换为武器,子弹转换成胶卷,只不过换了另一个形式的“玩法”。

  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更是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当然,桑塔格也并不企图构建什么摄影理论体系,正像她不企图构建任何一种艺术或传播理论体系一样,她关于摄影的论述是以她一贯的随笔风格表现出来的。比如,她谈到照片带有纸制品的缺陷时说,“时间长了,就会发黄。照片会遗失,会产生价值,会被买卖,被复制。照片包装了世界,它们自己似乎也需要包装。它们被塞进影集、贴在墙上、印在报纸上、收集在书中,警察们按字母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博物馆将它们展出。”这种不断转义的行文风格,决定了桑塔格不可能成为某种理论体系的构建者,但她对当代摄影理论的贡献,却为许多构建体系的理论家望尘莫及,也许正是在这种不断转义的随笔文体中,桑塔格在论述摄影时才从行而上到行而下,从哲学到社会学,从对摄影技术的赞美到对照片所构成的世界的批判,使自己不断移动的立场得以自如地展开。

        此外,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还涉及到人们在拍摄和观看照片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问题,照片在唤起人的欲望和道德情感的不同方式问题,以及时间在摄影作品中之于道德内容和审美意味的关系问题,等等。对桑塔格而言,将“照片世界”与现代性的困惑相关联,是其论述摄影的一个核心。她认为正是照片所构成的世界影像,加剧了离开世界真实情况的步骤,使人们远离有机的生活,脱离历史,放弃行动。然而,在这一切之外,在“一同表现出来的,还有一些别的、令人生疑的欲望”之外,人们在观看照片时,依然没有停止对美好事物的热切追求、对深入事物表象以下进行探索的不倦兴趣、对世界进行挽救与颂扬的强烈渴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