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冯骥才:一匹老马与他的四驾马车发布时间

冯骥才:一匹老马与他的四驾马车发布时间

冯骥才:一匹老马与他的四驾马车发布时间: 2014-01-10 06:2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楚天金报讯 □文图/特派记者杨扬发自北京

  当冯骥才走入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时,记者才知道“仰视”他的含义:首先,他1.9米高的个子,让人不得不仰望;再次,他一口气带来七本新书、一本再版书,高产的背后显露的才华、精力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冯骥才有太多的头衔,每天要处理繁杂的事务,他自称是一匹老马(冯骥才属马),要同时拉着“四驾马车”奔跑,它们分别是文学、绘画、民间文化保护和教学,却能安排得井井有条。把一天当成两天用,全部出自他对事业的热爱。

  记住的乡愁 须以文化遗产为载体

  什么是乡愁的载体?一定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无论是媒体还是读者,对冯骥才的认知已不仅局限于其文艺作品,更多的是他为抢救文化遗产所做出的贡献。

  1994年,天津要拆近六百年的老城,冯骥才舍我其谁地踏上守卫文化之旅。在本该引退的年纪,他却越来越忙,要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民间文化进行彻底地普查。“这是一定要做的,知识分子要到田野里去。”

  2002年后,冯骥才陆续开始负责与此相关的两项大的工作,一是帮文化部整理国家非遗名录;二是帮助住建部做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他的脚印上至人民大会堂,下至村头破草房。

  这次,他带来《中国木版年画代表作》一书,从7000种民间年画作品中收录600余种,他仍觉得“有些悲哀”。他尖锐地说:“许多非遗项目已经不在土地和家园里,非遗的手艺人在城市里打工,这样的非遗是卖艺!”

  冯骥才表示:“自己想整理中国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俗语等一共有8亿多则,出版量可达3000册,是《四库全书》的300倍。但这个工作应该做,只用出版200套,让世界各大国家图书馆都收藏,这比几个明星出国表演更能代表中国形象。”

  谈及对古村落的保护,冯骥才说起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的一句话“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说:“很多人觉得惊喜,因为头一次看到中央文件有了诗意的东西。但我却关注到,我们提倡的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物质,开始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什么是乡愁的载体,一定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村庄要保留特有的个性气质。”

  文学创作的书房 一直藏在心里

  我想过小说瘾,就在去考察路上的长途车上给别人讲一个新的故事。

  我们知道了“文化抢救者”冯骥才,可许多人仍念念不忘那个“作家”冯骥才,“画家”冯骥才。的确,他出版过五册画集,举办过16次个人画展。“文革”期间冯骥才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其作品影响深远。现在他仍还有写作长篇小说的计划吗?

  冯骥才笑笑说:“我当然知道小说家是很幸福的。我曾告诉演员李雪健,你每演一个角色,世界上就多了一个人。创作人物也是如此,这样的过程是很奇妙的。但我很苦恼,我做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是随时待命的状态,时间就这样被瓜分掉了。”

  思维如天马行空的冯骥才想出一个办法:“我想过小说瘾,就在去考察路上的长途车上给别人讲一个新的故事,但往往这个故事还没讲完,就被打断了。”原来,写作的书房一直都藏在冯骥才的心里。

  他表示被打断后自己会有失落感,但这并不可怕,因为他选择了一件比他自己创作更重要的事情——文化遗产保护,因为他热爱艺术事业超过了热爱艺术本身。

  转向之后 文化关怀一如既往

  文化部门就不应该做文化产业,这应该交给企业。

  活动现场,冯骥才特别提及自己的《凌汛》一书,称该书是他“最有激情的一次写作”,他甚至表示2014年可能会推出该书续篇,这足以反映他对这本书所代表精神内核的推崇。

  该书记录了冯骥才1977年-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是那个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冯骥才表示:“王蒙与我这批人都老了,我想记录下我与这批作家接触的细节,重温那个时代,见证我们这代人的经历,给当代文学史、思想史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一些资料。”

  在他心中,他们这代人身上具备知识分子的特性,他们忧国忧民、心系家国。这部分思考导致冯骥才的写作由私人转向公众,由小说向文化批评“转向”,也由此延伸出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品门类,即文化随笔、杂文。如这次推出的《文化诘问》、《文化先觉》等。

  站在时代前沿,勇于批评,唤醒上层以及大众对文化的重视和思索。这便是真实的冯骥才,时而平和,时而尖锐。他永远用三种东西写作:身体、生命以及心灵。

  当记者问他对文化产业化的看法,他又一次锋芒毕露:“文化产业化是将文化送命的东西,是对文化造成了很大伤害的做法。”

  他缓了缓,回复一贯的平和:“原本文化产业化概念是可以成立的,20世纪开始从美国大规模生产、复制和传播文化。但我坦率地讲,它不应是文化界做的事。比如迪士尼并不是艺术家做的事,而是企业做的事,文化部门就不应该做文化产业,这应该交给企业。”在冯骥才看来,文化是名词,“化”是动词,有一部分文化可以生利,但要所有的文化都生利,非常荒唐。

  ■ 人物名片

  冯骥才,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画家、民间文艺家。曾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及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联合国科教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等职。

  冯骥才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屡获国内外大奖。2004年冯骥才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旨在通过“民间自救”的方式,抢救和保护岌岌可危的民间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

  ■ 对话

  楚天金报:您还会有写作长篇小说的计划吗?

  冯骥才:我很理解贾平凹一写长篇就跑农村去了。短篇小说对于我来说需三天到一周,中篇需要20天到一个月,长篇需要三个月甚至半年,这对我现在来说有难度。

  我不会勉强自己草率写作,因为艺术家用自己的全生命去写,而不用自己时间的下脚料去写。

  楚天金报:明年你个人有什么计划?

  冯骥才:如果讲纯粹私人的打算,我特别想开一个画展,我一直追求有人文气质的绘画,但现在方法论完全不一样了,会有一些突破。但要暂时卖个关子。

  今年我担任春晚策划,冯小刚、刘恒、张国立也都和我一样属马,我这匹马会马不停蹄,但过了72岁会更加一步一个脚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