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扒一扒”徐州与“马”的缘分

“扒一扒”徐州与“马”的缘分

2014-01-07 来源:彭城晚报

  ■核心提示

  甲午马年马上就到,古彭徐州,遍地有“马”。以马命名的街巷,以马命名的景点,既有家喻户晓的,也有随着年代渐渐消失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回马巷、马市街……据徐州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带马的地名,在老地名中比较多,新地名很少,几乎没有,现如今,随着城市建设,这些“马地名”已所剩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拾起这些记忆,重温这座城市与“马”的缘分。

  “马地名”

  ■现存的

  大马路

  ◎地点:淮海东路与解放路交叉口大上坡上去,路北有一条马路向西北方向延伸,过迎春桥,偏向东北方向至复兴北路

  ◎形成时间:清末民国初期

  据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介绍,“大马路”这个地名约形成于民国初期。在古徐州地名上,地名不带马字,在清末民国初期,开始出现带“马路”的地名,主要有以下几个概念:官员骑马出行走的路;运输的马队和马车经过的路。

  大马路的形成,是在津浦铁路修通后,从车站到东门,要绕经迎春桥,由于人流较旺,形成了“东新集”,后来改称大马路,沿用至今。

  “当时,大马路一带商店、客栈、医院和戏院较为集中,是比较繁华的一条主要马路。”李世明先生说。

  现在的大马路,街头绿地、医院、宾馆、商店、鳞次栉比,还有知名的“大马路小学”,仍然是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马市街

  ◎地点:西头从户部山步行街的北端开始,向东至解放南路

  ◎形成时间:明末至清代中叶

  马市街是徐州仅存的古街之一,明代末期至清代中叶,是骡马交易的市场,陆续演变成集马鞍具、染料坊、杂货铺、小吃铺等商家云集、买卖兴隆的商业街,记载着徐州兴盛的贸易流通史。在马市街55号院里,有个古董马槽,老态垂垂,何时制、何人用,无人知晓。户部山某院有根栓马柱,相传为项羽遗物。这些风物似乎告诉后人:马市街确实存在过马市。

  虽然历经城市建设,但“马市街”的街名依然保留,地址及走向略有改变,马市街的西头从户部山步行街的北端开始,向东至解放南路。作为户部山步行街的一部分,现在的马市街正和户部山步行街一起,成为徐州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

  徐州市民酷爱的“马市街饣它汤”,当年因在马市街而得名,几经沧桑,现在位于解放南路东侧。

  马场湖

  ◎地点:北郊九里山下

  ◎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

  位于北郊九里山下的马场湖,名称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因为当年项羽定都彭城后,在此操练骑兵,囤养战马,形成马场;一是马场这里有一眼泉水,故这一带称为马场湖;还有一说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古战场,这一带没有人烟比较荒凉,是养马必备的草场,故称马场湖。但名称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马场湖近十来年的变化很大,人气渐旺,面貌一新。但长期以来,因为战乱频繁,这里比较荒芜。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个世纪末,这一带在徐州一直比较贫穷落后,近十来年有了较大改观。

  ■消失的

  二马路

  ◎地点:现在的建国东路东段,从天桥往西到原开明市场

  ◎形成时间:比大马路晚

  据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介绍,二马路原处于现在的建国东路东段,从天桥往西到原开明市场,形成时间比大马路晚,至日伪后期并到建国路。当年二马路聚集了众多手工业态,以竹器店、小吃店居多。

  现在的建国东路东段,有大型小商品市场,有各类商店,有宾馆,有,繁华程度已是今非昔比了。

  三马路

  ◎地点:从青年路黄河东岸到津浦西路的一段

  ◎形成时间:日伪后期以前

  从青年路黄河东岸到津浦西路的这一段,在日伪后期以前叫“三马路”,形成时间大致与二马路差不多,因火车站建成后,这里来往人流较多,比较热闹,渐渐形成了娱乐的聚集地,多旅馆妓院,也有众多的赌馆,后来并入青年路。

  回马巷

  ◎地点:彭城壹号西、金地商都一带

  ◎形成时间:清代

  “回马巷是老徐州一条比较著名的巷子,关于这条巷子名称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李世明介绍说,“一说,这条长约百米的巷子弯弯曲曲,且是条死胡同,骑马进去走到头就没路了,只得再回马原路返回;一说,在清代时,这条巷子因附近有一个类似监狱的场所,是禁行的,如果误入,得赶紧撤回来。”

  据李世明介绍,这两种说法都比较靠谱,因是死胡同策马折返的大有人在,因是禁行莫入折回头的也确有其事,回马巷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仍然存在,后因城市改造消失。

  回马巷的原址,现在已经成为商业聚集地,目前彭城壹号西侧、金地商都一带即是原回马巷的所在。

  “马景点”

  ■现存的

  戏马台

  ◎地点:户部山

  ◎形成时间:公元前206年

  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奎书院、耸翠山房、碑亭等。随着岁月的流逝,时移世变,昔日的建筑物已湮没殆尽。

  1986年初,徐州市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推翻秦朝暴政的悲剧英雄人物项羽,按照清代官式建筑式样建造了戏马台。

  关于戏马台及其战略地位,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这样一段宏论:“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檑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可见作为军事家的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有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

  自汉唐至清末,戏马台成为了历朝历代文人骚客歌咏的主题,据粗略统计,约有239位诗人以戏马台为题,共有诗、词、曲约365首作品。

  倒马井

  ◎地点:徐州市一中夹河街校区西侧

  ◎形成时间:明末清初

  倒马井是徐州市区唯一保存比较好的古井。位置在徐州市一中夹河街校区西侧,距离故黄河百余米。倒马井水质好,周围百姓喜爱有加。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倒马井这一带拆迁建楼房,民工把建筑垃圾倾倒在倒马井里,附近居民知道后,齐心反对,你填我掏,终于护井成功。乡亲们的古井情结感人至深,书法家王冰石闻讯,欣然题字立碑。

  现在倒马井依然被保护得很好,四周有铁栅栏保护,井水清凌凌的,捶衣、淘菜、洗瓜果,依然为附近居民服务。昨日中午,在倒马井,依然有人在打井水洗衣。倒马井名称的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骑马路过此地,井边地湿苔滑,马倒人未倒,故名倒马井。比较可靠的解释是,此处距离西门外校场(现在医学院)比较近,校场是兵马操练之处,人马渴了,来此饮水,饮毕即回,日久成习,主人放马独自来此井饮水,老马识途,马饮完水后自己倒转身返回校场,久而久之,便称倒马井。由此推测,倒马井的开凿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古井不枯,得益于距故黄河较近,水源充沛。

  ■消失的

  马神庙

  ◎地点:黄茅岗附近有一座,奎山附近有一座

  ◎形成时间:清朝

  据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回忆,在解放前,徐州市内有不少座马神庙,马神庙的规模通常不大,约有现在的一间教室那么大,但是香火比较旺,表达了当时人们祈求六畜兴旺的朴素愿望。

  当时,市区的马神庙,在云龙山西坡、黄茅岗附近有一座,在奎山附近有一座,马神庙在徐州存在的历史比较悠久,在清朝“马政”的大背景下,当朝鼓励养马,所以马神庙的香火比较旺,且普遍存在于城郭、乡里。

  解放后,马神庙逐渐消失,市民对于马神庙的记忆也日渐淡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没有见过马神庙了。

  感谢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对本次采访提供支持

  文/记者 王漱玉

  图/记者 白雪

  制图/吕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