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和推土机赛跑” 对话“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

“和推土机赛跑” 对话“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

“和推土机赛跑” 对话“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
http://cul.jschina.com.cn  2009-2-20 8:51:35  
  “我们向往着住进新房子,却又不能不为有着千年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的渐渐消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新房子拥有了现代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然而,它们却是那样单调,那样雷同而整齐划一……”
  这是南京摄影家李玉祥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一个背包,一架相机——带着这两件行头,他走过了漫漫20年的“文化苦旅”。他的镜头从来没有离开过老房子。皖南民居、开平碉楼、福建土楼……这些原本隐藏在山野之间的古民居,经由他的镜头,成了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李玉祥说。
  没有跋山涉水的辛苦,就拍不到那些最真实、最质朴的画面
  记者:作为《老房子》、《乡土中国》两本书的策划编辑,您曾当选“中国最重要的摄影人物”,也获得过“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您如何界定自己的职业身份?
  李玉祥:准确地说,我是以摄影家的身份从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刚接触摄影时,我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让自己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比如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混个会员什么的(笑)。真正的转变是从做《老房子》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末,我去安徽拍了很多徽派民居的照片,那时候还只是兴趣而已。1991年,江苏美术出版社筹划图书《老房子》,主编朱成梁看了我拍的古民居照片很满意,就把这件事情交给我来做。从那时起,我就和所谓的摄影创作完全决裂了。我觉得摄影创作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我要做的工作更多的关注点是在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摄影仅仅是手段而已。刚开始做《老房子》时,没有现成的资料,我找来一大堆建筑学、民俗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阅读,“充电”之后就背着相机满中国地跑,从《老房子》一直到《乡土中国》,一跑就是十几年。
  记者:十几年的“野外工作”,肯定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李玉祥: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说不苦,那是假话。在外人看来,像《老房子》这么宏大的题材,幕后肯定有一大群人。但其实就是两个人在做,一个是主编朱成梁,另一个就是我,而绝大多数的野外作业都是我在做。拍《老房子》那会,一天差旅补助只有8块钱,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我去的地方很多都是在大山里,火车和汽车都到不了,只能坐马车、拖拉机,实在不行就用双脚。出版社曾经给我配过几个助手,都是没跑几天就不干了,有个小伙子临走时说,这哪是人干的活啊。说到底,如果不是从心底里喜欢做这些事情,我也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这些年跑下来,我心里最清楚,没有跋山涉水的辛苦,就拍不到那些最真实、最质朴的画面。看着那些凝聚着祖先们心血和智慧建起的家园,我觉得不管自己有多辛苦,多困难,都有责任把它们记录下来。即便以后被拆成了一堆废墟,至少“遗像”还在啊。
  老房子就像一个诗意般的梦,那里,就是我寻找的“精神家园”
  记者:对于老房子,您似乎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究竟是什么让您醉心其中,不辞辛劳?
  李玉祥: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在他的诗里写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些美丽的老房子,让我真切感受到祖先们曾经诗意般地生活在那里。有一次去楠溪江岩头镇,我把一件毛衣丢在了当地百姓家里,等我两年后再去那里时,他们还为我保存着那件毛衣。在那些质朴的乡村里,你可以随便走进一户人家,要是赶上吃饭时间,他们总会拉你一起入座,就像自家人一样。老房子就像一个诗意般的梦,置身其中,会有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安宁,那里,就是我寻找的“精神家园”。
  记者:从皖南民居、开平碉楼到福建土楼,很多原本默默无闻的乡土建筑,通过您的镜头成了如今声名远播的世界文化遗产。从这个方面看,您更像是一位“文化拓荒者”。
  李玉祥:其实,我拍老房子,就是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能够把这些祖先留下的遗产保存下来。回过头看,我当年去过的很多地方,如今已经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我很是欣慰。
  比如说开平碉楼,我是最早呼吁重视它的价值的。上世纪90年代末,我去了一次五邑,散落在茂竹蕉林中的碉楼那么美,却很少有人关注。后来,我找到五邑大学的张国雄教授一起立项研究,先后出了《老房子·开平碉楼与民居卷》和《乡土中国·岭南五邑》。两本书出版后,当地政府开始注意到这些老房子的价值,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年龄”不足100岁的民居真的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他们申遗材料中的文字照片,几乎都是那两本书的内容。
  去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我在十几年前就给它们拍了照片。当时,我带着一份福建省地图,在大山里跑了两个月,把福建民居拍了个遍,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土楼建筑。我很早就呼吁福建土楼申报世界遗产,还多次带着外国朋友去那里考察,可因某些原因,福建土楼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推迟了好几年。
  先人把心力性灵都融进了这些山林之中的建筑,而我们却在无情地破坏,这是一种犯罪
  记者:您常常把自己的工作比喻为“和推土机赛跑”,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李玉祥:在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强大攻势面前,农耕文明不堪一击,毫无还手之力。中国有那么多老房子,能像开平碉楼、福建土楼一样列入世界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只是少数,很多优秀的古民居正在被推土机一点点蚕食着。当年做《乡土中国》时,我到了楠溪江中游,那里的古村落堪称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结合最完美的产物。去年故地重游,很多古宅已经被推倒建起了西式小洋楼,按“七星八斗”格局建造的芙蓉村,里面的芙蓉书院已经成了旱冰场。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这就是悲剧。看到那么多老房子被现代瓷砖打扮的新房子取代,我真的很心痛。所以,我总希望能在开发商和接踵而至的旅游者之前到达,给那些老房子留下一份“历史标本”。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老房子往往代表着一种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在您看来,如何解决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呢?
  李玉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不一定矛盾,文化遗产也可以为现代生活服务。像浙江乌镇在古镇保护上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修缮老房子用的都是仿古材料,电缆全部走地下,这样既保证了现代生活的便利,也不破坏古镇的风貌。而很多古村落成了旅游景点后,当地政府修建了大量娱乐设施,他们想的不是保护文化遗产,而是老房子的经济价值。古代先人们把心力性灵都融进了这些山林之中的建筑,而我们却在无情地破坏,这是一种犯罪。
  记者:多久回南京一次?
  李玉祥:一年也就两三次吧,都是路过,回来看看父母,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外面跑。
  记者:有过退休的计划吗?50岁或者是60岁?
  李玉祥:暂时还没想过。对我来说,年龄不是问题,只要腿脚灵便,还能扛得动相机,我就会一直拍下去。
  记者:祝您好运。
  李玉祥:祝中国的老房子好运。
  人物资料
  李玉祥,1962年生于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三联书店特约编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1992年承担国家新闻出版署八五重点图书《老房子》画册拍摄编辑工作,此书在1995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江苏图书精品奖。1999年为三联书店策划编辑《乡土中国》系列图文书。2001年4月,为凤凰卫视策划大型电视专题片《寻找远去的家园》,出版《故园》一书。2006年,在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人物评选中获“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朱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