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孟慧英:遇事不恼 处世勿忧

孟慧英:遇事不恼 处世勿忧

孟慧英:遇事不恼 处世勿忧作者: 王俊宁 | 来源: 和讯-科学时报

  专家简介
  孟慧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研究员。辽宁大学文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满学研究会、中国民族学会等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本报见习记者 王俊宁
  采访孟慧英是个周末,外面还飘着小雪。地铁上记者在脑海中不断勾勒对话场景。
  孟慧英现在是中国社科院宗教文化研究院一名教授,也是我国萨满文化研究中的代表人物,而在接到任务之前,记者甚至不曾听说过“萨满”这个词。担心见到孟老师后会“哑口无言”。
  然而,担忧是多余的。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我这个人其实很懒,没有什么紧急事情我一般都不去应酬。”孟慧英说,如果周末没有安排此次采访的话,她会同往常一样,一坐就是一下午。
  孟慧英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养生之道,随性是对她生活的最好注解。
  “随性说白了,就是懒。懒得去想太多事,懒得去应酬,懒得去生气。”孟慧英觉得,现在的社会很繁忙,变化也很大,“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够掌握的。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今在业界小有名气的孟慧英并没有成为这个领域的“社交名流”。她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研究室和实地考察中度过,偶有的闲暇时间她也只是待在家里,休养生息。“不参加婚礼,不参与大型活动,想要利用每一分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觉得,人要活得坦荡,找准自己的生活目标。”孟慧英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浪费,但是唯一不能浪费的就是时间。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真切切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才能活出自己。”
  谈起从事的职业,孟慧英言语之间不时发出其标志性的笑声,在笑声里你能感受到她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和生活的享受。
  “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每次想到一个新问题或者出去实地考察一种新现象,我都特别满足。”孟慧英笑着说,“做起工作来我不觉得累,因为热爱才会有热情。我现在对我的学生也是这样讲,淡泊名利,把精力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选择了就要明确目的,并且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心之所善 九死未悔
  处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无论是前卫还是传统都在时代中革新。金钱观念、利益观念、权利观念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开始渗透各个角落。以专业和权威著称的科研领域自然也要不能置身事外。
  孟慧英觉得,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东西,伴随着社会进步,一些负面思想也不断蔓延。无论是媒体的报道还是周围人的感觉,中华民族的很多优秀美德都在不断消失。
  针对现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孟慧英觉得,这其实是逃避现实和太过功利的表现。“这只能说明人们凭借自身聪明才智获得成功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社会的有些人利益熏心,可以做出很多违背道德的事情。”孟慧英认为,这是应该摒弃的,“要在变革中树立好的东西,并要在对立的理念中找到适合我们的一条路。”
  孟慧英虽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她相信传统的力量。“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把社会和个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可能是自己工作的原因,孟慧英在自己不断考察的过程中见到过很多古老的民俗和习惯。“所以我相信情感的约束力,也相信精神的力量。”
  “这一点一些欧洲的国家做得比较好。”孟慧英感慨道,“比如瑞典,他们主张人不应该太有钱,人们不应该为了追求利益而活动,更不能利益熏心而丢掉人的特质。我们中国人本性其实很善良,这点我们要继续发扬。”
  桑榆不晚 微霞满天
  与孟慧英谈话期间,她的老伴马纪龙一直安静地坐在一边。因为马老师前些日子扭伤了脚,孟慧英这几天一直在等医院电话陪他去诊治。
  “小瘸子,过来聊聊呗!”孟慧英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跟我老伴年纪相差比较大,这些年来都是他在宠着我,我在家几乎什么都不做。还有在工作上他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有时候很多灵光一闪都是我老伴指点和帮助的。”说起与她携手几十年的老伴,孟慧英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孟慧英说,夫妻两人本来想着是有时间出去到处转转,“但很多旅行社都不接待70岁以上的老人,老伴去不了,所以也只能在家里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每个人的生活观念和身体状况不同,所以对退休之后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孟慧英和老伴都不喜欢那种打牌、养花、喂鸟的生活。 “现在我们的社会都比较浮躁,电视电影里面暴躁和极端的场景也很多,这是不对的。我们要重新重视起传统的文化美德。”
  孟慧英说,老年人虽在精神上和体力上不及年轻人,但在生活阅历和处世经验上要有资格的多。“同一件事情,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理解就不同,两个方面的意见都要重视,集思广益,社会才能进步。”
  如今孟慧英依旧忙碌在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的一线,带学生出去考察、参与新选题、研究新方法一样不少。与之相应的,她已年逾八旬的老伴正在给自己的母亲写一本自传。
  “随着时间增长,体力和精力不断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孟慧英告诉记者,“只要还活着,就要把未尽之时过完,把未尽之事做完。养生的目的不是在养,而是在于生。就是怎么生活的问题,怎么活是方式,活才是目的。只要身体允许,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的东西,通过合适的途径传播出去,希望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点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3-03-01 第18版 健康养生)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俗网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那次见了,孟老师很和蔼可亲!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