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传统手艺面临“失传”“变味”双重难题

中国传统手艺面临“失传”“变味”双重难题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左元峰 傅双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如今只有邰立平一家在苦心经营。面对传承之难,邰立平坦言自己已经“竭尽全力”。

    凤翔年画起源于1507年。在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当地几百户人家都以制售木版年画为生,一直到90年代后批量生产的胶印年画逐渐将传统的手工年画挤出了市场。

    “胶印年画成本低、效率高,我们根本不可能与之竞争,”邰立平无奈地说:“大多数年轻人对传统年画没有兴趣。现在我收了10个徒弟,可他们各有各的工作或学业,只是业余时间来学习。凭借他们现在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成为凤翔年画的继承人。”

    邰立平一直在努力进行年画的商业发展。“我不断尝试提高年画的质量和档次,主要做旅游纪念品来销售,但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 ... ontent_10843239.htm

    凤翔年画只是很多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包括维吾尔乐器制作、安徽寿州锣鼓等在内的传统技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没有市场、传承困难的双重难题。

    从2月9日开始,为期两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正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进行。在凤翔年画的展区,邰立平每天都要为数百位参观者进行讲解和现场演示。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举办这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宣传、展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发源于青海热贡的藏族唐卡绘画艺术被专家誉为在发扬和保持非物质遗产原汁原味的典范。唐卡大师娘本在青海当地开的画室每年都能为他赚到超过20万元的收入。去年,他建立了自己的画苑培训唐卡艺人。“现在有8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画苑里学习画唐卡。每年,我自己都花12万元左右来负担这些学生的生活费用。”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王华平透露,当地政府通过民间培训机构,预计在2010年前能够培养大约1000人的唐卡艺人,使唐卡艺人的总数达到3000人以上。

    王华平说:“经过政府各部门及广大艺人的共同努力,用生产的方式、发展的方式使唐卡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发扬光大之路,既达到了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又使艺人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热贡唐卡的生产性保护之路,对一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借鉴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