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井峪村入选传统村落 冯骥才:保护迫在眉睫

西井峪村入选传统村落 冯骥才:保护迫在眉睫

西井峪村入选传统村落 冯骥才:保护迫在眉睫

内容提要: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农耕文化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可是,随着大规模的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我国自然村落数量锐减。  天津北方网讯: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农耕文化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可是,随着大规模的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我国自然村落数量锐减。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起者冯骥才,昨天在接受新报专访时表示,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如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

  为此,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热线电话:27402057,征集本市的村落文化遗存。今起,凡是发现、知道村落中有值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百姓,都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向中心反映。

  首批传统村落名单蓟县西井峪村入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2年4月,在冯骥才先生倡议下,国家决定由住房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四部局,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颁布了第一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这意味着传统村落保护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其中,天津蓟县渔阳镇的古石头村——西井峪村,是本市唯一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庄。

  昨天,冯先生向本报介绍说:“2012年,我国正式启动传统村落全面调查的同年,进行了专家审定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这应是文化上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件;我深信它必将用黑体字记载于中国文化史上。在这空前的传统村落调查启动之前,大量出现在媒体上的信息与文章,表达着学界与公众对这一关乎国人本源性家园命运的关切;在传统村落调查启动后,人们关注的焦点则转向这些处于濒危境地的千姿百态的古老村落,将何去何从。”

  今年,我国将开展第二批1000多个传统村落的评选工作。正是在此背景下,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批准,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旨在从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上,进一步推动与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这个中心是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机构。

  本市自然村骤减 7年间减少上百个

  冯骥才告诉记者,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也就是说,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意味着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泯灭,同时,还意味着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一些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濒临瓦解。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个,而在2005年还有约5000个,村落的消亡速度令人咋舌。 “传统村落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真的迫在眉睫!”冯先生表示。目前,本市有自然村3727个,2006年的《天津市行政区划简册》统计显示,本市自然村不少于3829个。

  “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那么,中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正在给我们‘打120’。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载体,不能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中华文化传承中紧迫而重大的时代性的任务。”

  谈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工作,冯先生表示:“目前,传统村落保护的经验在联合国也寥寥无几,因为没有一个国家专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做过具体工作。所以,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属于一个另类项目,没有任何理论的支撑。我们要把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机构,要积极与各方专家、有识之士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多学科的解惑,来完成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同时,要做数据库,留下影像、文字记录。此外,还要在各地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一个传统村落保护的范例来。中心还要对传统村落保护制定出科学的标准。”

  传统村落应属另一类文化遗产

  冯先生告诉记者,当今,国际上对历史文化遗产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最先关注的是有形的物质性的历史遗存:从小型的地下文物到大型的地上的古建遗址,后来才渐渐认识到城镇和乡村蕴含的人文价值。然而,在联合国各类相关文化遗产的文件中,我们只能见到一些零散的关于传统村镇保护的原则与理念,没有整体的保护法则,更没有另列一类。

  可是,传统村落却是与现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首先,它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必须是整体保护。

  第二,传统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的,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乃至更新与新建。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对于这一遗产的确认和保护的标准,应该专门制定和自成体系。

  第三,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农村社区。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

  第四,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等,它们作为一种独自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还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

  所以,从遗产学角度看,传统村落是另一类遗产。对它的保护一直是个巨大的难题。难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它规模大,内含丰富,又是活态,现状复杂,对它的保护往往与村落的发展构成矛盾;另一方面是它属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若要保护,必然牵涉政府各分管部门的配合,以及管理者的文化觉悟。再一方面是无论中外可资借鉴的村落保护的经验都极其有限,而现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理念与方法又无法适用。

  保护传统村落应兼顾发展需要

  冯先生指出,保护传统村落绝不是原封不动。村落进入当代,生产和生活都要现代化;村落的人们有享受现代文明和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恩惠的权利。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完全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在这方面,希腊、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在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能给我们积极的启示。比如他们在不改变街区历史格局、尺度和建筑外墙的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改造内部的使用功能,甚至重新调整内部结构,使历史街区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民居不是文物性古建,保护方式应该不同,需要研究与尝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和谐统一,互为动力。其原则是,尊重历史和创造性地发展,缺一不可。只有传统村落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宜于人居,人们感到舒适方便,其保护才会更加牢靠。

  提高村民文化自觉利于村落保护

  冯先生特别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政府与专家的层面上,更应该是村民自觉的行动。

  如果人们不知自己拥有的文化的价值,不认同,不热爱,我们为谁保护呢?而且这种保护也没有保证,损坏会随时发生。所以接下来一项根本的工作,是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就像在阿尔卑斯山地区那几个国家的山民家里,他们人人都会对来访的客人自豪地大谈家乡的山水花鸟和祖辈留下来的一砖一瓦,还穿上民族服装唱支山歌欢迎你。

  文化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提高村民文化自觉是长期和深入的事,但如果只让人们拿着自己的“特色文化”去赚钱,是不会产生文化自觉的。在这方面,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和社会各界投入、参与和帮助传统村落保护,也是推动全民文化自觉的好办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