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守望幸福——读林语堂先生《吾国吾民》有感

守望幸福——读林语堂先生《吾国吾民》有感

文汇读书 2012-11-30

    ■李芳 晏贵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
  在追求幸福的历史征程中,今天,我们是在彷徨中走到了幸福的岔道口,往左还是向右?遗憾的是,人类在无半点彷徨和犹豫中,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习惯性地创造着满足物欲的财富。“这个时代,人们遭遇到的最大迷雾,就是混淆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周国平先生如是说。
  近来读林语堂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作 《吾国吾民》,仿佛是在如今物欲的沙漠中感受到绿洲的生机。他在书中阐述的朴素思想,不仅仅是论证了中华民族长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了我们今天人类追求幸福之路。
  在林先生看来,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不仅为中国官吏队伍充实了社会精英,更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精英人士保存了田园生活的梦想。“统治阶级不独来自农村,他们且复归于农村,因为乡村典型的生活,常被视于最理想的优美生活”,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到曾国藩的幸福人生的“内政四要”(即养鱼、养猪、种蔬、种竹),无不折射出一种亲近自然而远离奢华的朴素生活观念。
  林先生对朴素内涵的认知,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是崇尚农耕文明而厌恶机械技巧。“中国生活典型之创始者能于原始的生活习惯和文明二者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导使中国人崇尚农耕文明而厌恶机械技巧。”显然,在林先生看来,无限制的机械技巧,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更重要的是,会在精神上和体格上,导致人类心智的懒惰、生存能力的退化,这就是林先生所说的“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与道德上之健康状态”。第二,追求简朴生活而摒弃奢华享受,注重德行修养。林先生在深喑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官宦变迁的内在精髓基础上,非常赞同曾国藩对理想家族的思想:“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故曾国藩以“养鱼、养猪、种蔬、种竹”为人生“内政四要”。第三,追求返朴归真的人生境界,摒弃过份幸福的生活。林先生在分析了文明所带来的利益和文明所具的危险性、幸福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生活的变幻莫测后指出,人类“危惧于为造物所嫉妒,故宁愿生活较为纯朴而较长久的天年。因为享受了人生过份的幸福,中国人想来,会减损此生之福份”,所以,“人生幸福富有不确定性,而返朴归真为唯一防护之方法”。
  从林先生对朴素观的理解中,我们可以体悟出他对幸福生命本质的认知,应该是朴素的心性和简单的生活这两个方面。朴素的心性,讲的是不以追求外在物欲满足为成功标志,重视内在心性的丰盈充实、自然宁静。它排斥机械的过度工具化,重视人作为个体的身体力行; 排斥社会运作环节的系统化,重视个人自给自足; 排斥远离自然的所谓“文明”生活,追求与自然完全融于一体的生存境界。朴素的心性,就是要求我们在自我认知、自我秉性和价值自觉上面,强化自我内在的单纯、丰富与宁静,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融于一体。而简单的生活,则是居“土卢院子”,赏“烟水平桥”风景,入以孝悌、出以忠信,以“内政四要”为人生首要而基本工作、勤勉淳朴,在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同时,谨记以“感恩”之情待四邻乡亲,以诚恐敬畏之心回馈山河自然,唯其如此返朴归真,方能福泽自然四邻、恩及后代子孙,在内心丰盈充实之中,不为外在物质欲望所拖累。
  英国当代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过这么一句话:“地球进化史持续了50亿年,人类文明从开始到现在顶多20万年,可是我们惊恐地发现,在这20万年,人类已经将地球50亿年内积攒的资源消耗了一半。”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地球资源消耗过快加剧了地球的消亡,用无限物质欲望的满足也填补不了我们内在心灵的空洞,守望幸福,唯一之途,还是应该归结到“返朴归真”的朴素生活上来,追求内在心灵的简单、丰盈与宁静。
  (本文获二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