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写作缘起索隐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写作缘起索隐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写作缘起索隐 
  《人民日报》1978年9月9日和《红旗》杂志1978年第9期最早发表了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一词: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英雄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是毛泽东从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上着笔,借以阐发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臧克家指出:“《贺新郎·读史》,是毛主席借读史给我们上阶级斗争的课。”臧克家:《毛主席的诗教——捧读毛主席诗词三首》,文载《诗刊》1978年第10期。发表之时,由于当时的形势,出现了大量学习、讨论的文章,其中关于该词的写作缘起也有所阐述。该词最初发表时未署写作时间,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曾经为毛泽东保管抄写诗词手稿,据她回忆,这首词写于1964年春。“在那一段时间里,毛主席办公之余,全是看《史记》和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旭君:《毛泽东两首诗词的写作时间及其他》,文载《光明日报》1986年9月28日第2版。言下之意,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的写作灵感,来自《史记》和《中国通史简编》。
  以读史为题进行创作,翻阅一下《史记》和《中国通史简编》这样的著作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这样的写作毕竟不是写作历史研究论文;并且,以毛泽东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把握和了解,在写作这样一首词时要对一些历史细节重新温习似乎并无特别的需要,换言之,如果不是对中国历史早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即便是需要重新温习一些历史细节,又是哪些“历史叙述”触发了毛泽东的创作灵感呢?
就用语造句来看,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的写作缘起,应是基于《庄子·盗跖》篇的叙述文字。
  “盗跖”是春秋时期战斗在泰山一带的奴隶起义领袖。所谓“跖”,就是赤脚的奴隶。对于这样一位反抗奴隶暴政的英雄,后世剥削阶级将之贬骂为“盗跖”。之所以被贬称为“盗跖”,是因为这位“跖”是一位造反的人物。据研究者统计,仅先秦两汉的今传本典籍就有十七部四十五篇提到他。其中如《庄子·盗跖》、《荀子·不苟》、《吕氏春秋·忠廉》、《淮南子·道应训》、《说林训》等记述较多。《庄子》卷八直接以《盗跖》为题,是关于“盗跖”的记述最多的篇章。正是由于《庄子·盗跖》篇的记述,大体确定了后世人们对“盗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盗跖”的形象了解,就是基于《盗跖》篇的描写:“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并且还有孔子征得柳下季(柳下惠)的同意,携弟子颜渊、子贡去游说柳下跖的描写。
  《盗跖》篇中记述,孔子前去游说“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见面之后孔子劝说跖效法古代的圣人才士,并自告奋勇“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柳下跖极为震怒,历数黄帝以来的所谓明君、贤士、忠臣,“皆不足贵也”,并痛斥孔子说:“丘(孔子)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尤其对于六王五霸这些所谓的圣贤,柳下跖表达了与之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因此,柳下跖深得奴隶拥戴。
  逄先知指出:“毛泽东读古书,有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中国很多古书里,历代农民起义运动极其领袖人物,大都被当作‘贼’、‘匪’、‘盗’、‘寇’,任加贬斥。但毛泽东则给他们以很高的历史地位。”逄先知:《古籍新解,古为今用——记毛泽东读中国文史书》,文载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9月第1版,第196~219页。基于此,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词中对“盗跖”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吴旭君回忆道:“从一九六三年三月以后一直到一九七三年冬,主席对全部诗稿重新看过数次,对有些诗词作过多次修改。每次修改都是我作的记录,等到把推敲好了的字句定下了之后,主席再亲自改到手稿上,然后我再把修改记录烧毁,每次都是这样。记得当时对《贺新郎·读史》这首词,未再作修改。”“一九七三年冬,主席叫我把卷宗里的全部诗词用毛笔都抄写一遍。抄完后(第一遍)和主席一起核对,他对其中有的诗词又再作修改,但对《贺新郎·读史》一词未改动。”“《贺新郎·读史》下阕有一句,主席原稿是‘盗跖庄蹻流誉后’,我在抄完第一遍和他核对时,主席叫我在盗字上加引号,即成‘盗’。我请主席在他的手稿上也改一下,主席说:‘不要麻烦了,就这样。’”吴旭君:《毛泽东两首诗词的写作时间及其他》,文载《光明日报》1986年9月28日第2版。吴旭君的丈夫徐涛当年曾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他回忆说:“从1963年3月一直到1973年冬,毛泽东对全部诗稿重新看过数次,对有些诗词作过多次修改,每次修改都是吴旭君作记录,等毛泽东反复推敲将字句确定后,毛泽东再亲自改到手稿上。然而,到了1973年冬,他已不愿着笔了。”“那天,毛泽东叫吴旭君把卷宗里的全部诗词用毛笔都抄写一遍。抄完第一遍,与毛泽东一起核对,毛泽东对其中有的诗词再作了修改。但对《贺新郎·读史》一词未改。……词的下阕有一句:‘盗跖庄蹻流誉后’,毛泽东叫吴旭君在盗字上加引号,即成“盗”。吴旭君又请主席在他的手稿上也改一下,毛泽东说:‘不要麻烦了,就这样。’”见权延赤著《红墙内外——毛泽东生活实录》之《盼望挑战》,昆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78~79页。这段回忆说明了毛泽东对“盗跖”是充分肯定的。(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手迹见卷首彩色图版)
那么,毛泽东写作这首词的缘起何在?或者说,是什么触发了毛泽东的写作灵感?细读原词可以发现,毛泽东写作时直接提炼化用了《庄子·盗跖》篇的有关叙述形成词句。试作比较:
  ——毛泽东词云:“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庄子·盗跖》篇云:“盗跖大怒曰:‘……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毛泽东词云:“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庄子·盗跖》篇云:“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很显然,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一词的写作缘起,从遣词造句来看,就是记述“盗跖”最为详尽的《庄子·盗跖》篇。目前注毛词者,多未晓其语源。特别是“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多引唐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以之为确解。钱锺书先生融通中西,对《庄子·盗跖》“开口而笑”一节有详细的讨论。参看所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2版)第二册《列子张湛注九则》八《杨朱》(第521~523页)。其实不然。
【附注】
  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解读毛词者,试拈几例:
湖南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贝远辰执笔):《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芒的伟大诗篇——初学毛主席词篇〈贺新郎·读史〉》(文载《新湘评论》1978年第9期,第23~24、75页):“人世难逢开口笑,出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意思是世道艰难,民不聊生,所见无不愁云满面。”习文《学习毛主席词〈贺新郎·读史〉》(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6期,第11~15页):“‘人世难逢开口笑’是化用古人成句。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抒发的只是个人遭逢失意的感慨。毛主席信手拈来,冠于‘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诗句之前,有如点石成金,赋予了崭新的意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宛敏灏《目尽青天怀今古》(文载《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第37~43页):“‘人世难逢开口笑’,这是一句高度概括和描绘。‘尘世难逢开口笑’,原是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七律里的诗句,换了一个字用在这里恰好。”周振甫注释、臧克家讲解《毛泽东诗词讲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贺新郎·读史【注释】⑥:“‘人世’句:指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里,人民受到阶级压迫和剥削,过着苦难的生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第79~81页)贺新辉主编《中华诗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贺新郎·读史》“鉴赏(周振甫撰)”:“‘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世’句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改‘尘世’为‘人世’,更重在人世的阶级斗争的互相残杀,自然难逢开口笑了。”(第424~426页)王友成、殷明耀《毛泽东〈贺新郎·读史〉的哲学解读》(文载《开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49~51页):“‘人世难逢开口笑’是杜牧《七律·九日齐山登高》的直接借用:‘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诗意指世途险恶,人生多忧,不如春破红尘,潦倒终身罢了,反映了作者消极的人生观。毛泽东同志则借用这句诗感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悲剧。”
  同时应该指出,季世昌编著《毛泽东诗词楹联鉴赏大全》(南京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已经注意到了《庄子·盗跖》篇。《贺新郎·读史》注释[8]:“人世难逢开口笑:《庄子·盗跖》假托盗跖的话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瘦’,旧注说,疑为‘瘐’字之误。意思是说人生悲哀多而欢愉少。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有‘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之句,说的是个人失意,感时伤怀。毛泽东化用杜牧诗句,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意思是说,自从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以来,人们很少欢乐,人们之间也很少有笑脸相向的日子。”(第427~431页)

TOP

谢谢!

这个好,下载啦!谢谢!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