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铭铭:人类学新著三种(三)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王铭铭:人类学新著三种(三)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的表述系列丛书
作者:王铭铭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1
【基本信息】 ISBN:7563353550
丛书名:人类学的表述系列丛书 页数:259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印张:17.5 字数:245000 印次:1
印刷时间:2005-7-1 用纸:胶版纸


【编辑推荐】
在写作本书时,我的主要考虑是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我还想通过此书的写作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一个交代。第一章是对社会人类学和中国学关系的简要评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路径”,提出社会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之问关系存在即问题。第二章总结吴文藻、费孝通等开创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理论,但是也试图把它们放在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问题中讨论,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将与中国人类学未来面向的讨论联系起来。第三章是对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导师”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理论的评述,其焦点是中国宗族研究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分析的内在困境j听要解决的是社会人类学从“简单社会”转入“复杂的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方法论和理论独特性问题。第四章评述的是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中国乡民社会之经济人类学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仍然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独特性有关,但是,其切入点是“理性经济人”(rational economic man)模式的弱点。第五章概括了社会人类学者对中国宗教和仪式的论述,并力图从这一概括中提出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历史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并主要涉及武雅士(Arthur Wolf)、马丁(Emily Martin [Aher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桑格瑞(Steven Sangren)、萧凤霞(Helen Siu)等人的理论。第六章从近年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转变和“反思人类学”(reflexive anthropology)的出现观察西方汉学人类学的危机,重申“汉学”与人类学关系的复杂性及其社会理论背景。第七章是围绕“本土人类学”展开的,其前一部分是有关在西方出现的本土人类学潮流的概观,后一部分则是对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评论。通过国内外本土人类学的比较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我试图为中国学界未来的发展提出若干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最后,我把有关本人近年研究的介绍和一篇近作放在两个附录中,供了解本人近年力图实验的主要研究取向。


——王铭铭



【作者简介】
王铭铭,生于1962年,福建泉州人,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对社会史、乡土中国研究、城市文化史也进行了有影响的探讨。著述除了社会人类学理论述评之外,还有《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1998)、《逝去的繁荣》(1999)、《王铭铭自选集》(2000)、《草根权威》(2002,英文,合著)、《漂泊的洞察》(2003)、《走进乡土上》(2004)、《溪村家族》等专题性学术论著及随笔。

【内容提要】
本书概述了西方人类学家在中国研究领城中获得的主耍成就,梳理了汉学人类学从民族志范式转变为宗教与市场--社会结构范式,进入民间宗教研究时朗,回归于民族志范式,再进入“后现代人类学”的心路历程。书中述评的种种“中国研究”,针对的是作者的本文化,而涉及的原著之书写者则为西方学者.因而,本书实为对海外人类学中国观的某种中国评论。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一是向有意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国内读者介绍海外观点,二是通过总结别人的有关看法间接地表达作者的看法。本书的七个章节各有各的主题,每一章针对的都是作者认为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的理论范式。作者佰助新近的观念,对现存汉学人类学的观点进行了总体反思。此外作肴还回应了萨伊德《东方学》的有关闻释,提醒我们要警惕“颠倒东方学”的危险。

本书从其内容来说,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水准的介绍国际人类学和国内人类学的研究历史、现状、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的通俗读物。本书与其说是王铭铭教授的一部人类学专著,倒不如说是他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及社会学系研究讨论的演讲稿和在该班开设的学术性的讲座。
一如本书的题目,也如作者所一直强调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就是通过向读者介绍西方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同时也以此通过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的阅读,来总结别人的看法,并直接或间接地表述自己的有关意见。
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以此来克服国内的一些本土研究者的文化上的排他主义和知识上的自我封闭心态,特别要以此克服有民族中心主义和自我封闭主义导致的文化隔阂与认识危机。

【目录】
引言
致谢
一 社会人类学与汉学
1、社会人类学及其基本特点
2、汉学人类学:中国社会的人类学探讨
二 从民族志方法到中国社区论
1、太平洋民族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
2、社区研究的新试验
3、社区中的历史与社会一文化力量
4、小地方中的大社会
三 宗族、社会与国家
1、“宗族范式”的谱系
2、弗里德曼的悖论
3、“边陲地区”的社会
4、宗族:国家与社会
5、宗族与现代性
6、汉学人类学的概化困境
四 市场与社会结构理论批判
1、核心地点的级序
2、宏观区域的结构功能与发展周期
3、国家行政网络与非正式权力对经济区系的依赖
4、对经济空间理论的挑战
5、经济人类学的启示
五 象征与仪式的文化理解
1、民间宗教的界说问题
2、民间宗教与“大传统”的关系
3、民间宗教的社会与文化分析
4、民间宗教与区域历史中的社会
5、民间宗教与现代化理论
6、民间宗教的再体验
六 “反思运动”及其理论挑战
1、三十年来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变化
2、多元变异中的主题及其对汉学人类学的启示
七 社会人类学的本土化
1、西方人类学回归本土的试验
2、中国本土人类学的思考
3、“颠倒的东方论”的危险与中国人类学者的使命
八 结语:汉学人类学的继承与反思
附录
(一)关于中国人类学及其发展的对话
(二)人类学的中国相关性——围绕《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的对谈
(三)寻找中国人类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索引
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