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他山之石

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他山之石

  南国 《 博览群书 》( 2012年03月07日)

  进入20世纪,北美成为海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镇,尤其是美国,学者众多,成就不菲。究其原因,除了少数西方本土出生的学者潜心钻研外,还有一大批长期生活于北美地区的华裔学者,他们具有良好的汉语阅读基础,又经历了较为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这些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往往颇具只眼。回眸纵观,本土学界对北美学者及其研究成果虽然推介有力,传播有功,各种评述不乏吉光片羽,然而缺乏高屋建瓴式的梳理与总结。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志啸的《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下称《北美学者》),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专论力作。

  《北美学者》一书最为重要且可贵的,在于其选题立意既关于“古典”,又关于“比较”。西方的“诗学”较为宽泛,一般指由古希腊亚里斯多德首创并沿袭影响后世的“诗学”(Poetics)概念。而在习惯认知中,中国的诗学特指与中国古典诗歌和诗歌理论相关的学问。作者为此特别指出,该书标题所谓的“诗学”,并非西方学界一般所认为的文学理论或文艺理论,而是专指对诗歌和诗歌理论的研究。如此一来,研究的重心就集中于海外学者与中国本土学者共同关注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古代诗学之上。所以,《北美学者》一书着眼于“古典”的学问。同时,研究对象主体“北美学者”的界定,不光指明了北美之于海外其他地区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单元,还自然将北美地区的研究与中国本土的研究形成比较的两端,“比较”的思路在全书一以贯之。作者通过考察北美学者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比较中西学者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异同,由此反观中国古代诗学的特征,这是该书的深远立意之所在。

  《北美学者》重点阐述和评析了北美代表学者在中国古代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内涵、特点、风格及其专长。该书先总体概括北美学者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特点,大致包括由汉字结构建立诗学、视角独特、比较中西诗学等方面;然后分述陈世骧、周策纵、叶嘉莹、刘若愚、高友工、叶维廉、孙康宜、宇文所安、余宝琳、蔡宗齐(以出生年为序,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10位代表学者的主要成就及观点;而后从纷繁的学说中提炼出北美学者进行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即北美学者习惯运用诗歌意象进行赏析,利用新批评方法解析作品,借鉴巴洛克风格理论,以及进行包括融合、抽绎、移植、类比等多种类型的跨中西的比较。作者希望由此从宏观到微观,宏微观结合,作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从而为中国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诗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北美学者》凝聚了徐志啸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结晶。作者在其《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和《叶嘉莹与中西诗学》两部学术专著中的一贯思路在该书得以延续,正如作者在该书《后记》中的自述:这三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的专著,“既属于古代文学的,也属于比较文学的”,都从属于“古典与比较的研究范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面对开放的世界,需要有宏观的眼光、比较的视野,必须打破“西方中心论”,但也不能因此有意标榜或抬高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变相地搞东方中心主义或中国中心主义。就比较文学而言,比较不是单纯的方法论,它是提供一种视域,一种宏阔背景下审视文学的眼界(参见附录一“学术访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比较文学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作者认为,北美学者试图将中国古代诗学与西方诗学作对照,以此认识文学在宏阔背景条件下的规律和特点。这既是对北美学者相关研究的极大肯定,也是该书作者对中国本土学者(包括作者本人)的期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