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大学]历史地理学的魅力和价值

[王大学]历史地理学的魅力和价值

──关于《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文汇报 2012-09-08 作者:王大学


《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王大学 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明清江南海塘不是单纯的桩木、石料和土方堆积而成的冰冷建筑物,其景观也反映人的意志与特定社会背景。对古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史的过程研究,更易凸显历史的丰富、复杂与曲折。

  海塘、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公共工程,运河与长城史的成果汗牛充栋而海塘史研究相对薄弱且多限于技术层面。海塘史固然伴随技术变化,但建设过程及相关问题应放入具体时空中考察。浙北主要是鱼鳞大石塘,江南以土塘为主,两者在决策、修建、材料与功能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江南海塘是清代对昭文、太仓、镇洋、宝山、川沙、南汇、奉贤、华亭、金山等九县厅江海塘的统称。

  本书从海塘兴工过程到工程用料来源、从社会到环境、从帝王旨意到民间运作,全方位展现了与海塘建设相关的复杂过程。研究没有局限于海塘位置的考订等传统视点,而是通过工程等问题将环境、社会等因素融入问题探讨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为海塘研究拓展了新领域。

  详细分析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过程,可以发现:传世史料对崇祯年间华亭石塘修筑的记载集中于明末清初,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可分做竣工后的歌功颂德、清初面对现实追思前朝与利用那段历史作象征符号三个层面,它们共同塑造出明末石塘修筑的完美形象,这折射出不同时期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以及大型公共水利工程中经费和劳力动员的制度困境。雍正决策的转变,成为江南海塘工程的转折点。官员们围绕该工程提出的建议和出现的争论,无非是皇权意志下的反应和谋求自保的措施。海塘经费来源于获罪官员所交的罚金,其背景是皇帝整顿吏治和巩固统治。工程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乾隆年间北段工程的接续修筑,大型公共水利工程中决策者主观意志引起的后果,往往超出人的预料。北段工程施工过程中长官意志的作用,远大于当时的客观需要。此后,江南海塘景观变化分途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明清江南海塘不是单纯的桩木、石料和土方堆积而成的冰冷建筑物,个人意志及其所处时代影响着海塘景观的塑造。对古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史的过程研究,更易凸显历史的丰富、复杂与曲折。海塘大工修筑也是塘工技术中生态、社会要素影响工程进展、施工者想法和克服问题的过程。通过对工程中取土、采运石料、雇募技工和善后等问题的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人、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复杂交织,这是理解其中所体现出的“环境-社会动态”问题的钥匙。

  综观明清江南海塘历史,可知塘工和潮灾间关系复杂:(1)虽有大潮灾但不一定大修海塘。(2)大潮灾后大规模修筑海塘。(3)没有较大潮灾影响也修塘。(4)当海塘年久失修或豆腐渣工程且遇潮灾后,海塘受损程度更重,时人无形中夸张为大潮灾。(5)海塘刚大修完毕,即使潮汐强也不酿成大灾,这在无形中减弱了对灾害程度的认识。灾害过程的动态研究是定量分析的基础。不能单纯根据历史上潮灾与修塘次数判断风暴潮等级及海平面变化,弄清历次海塘大工决策和建设过程才能对潮灾情况分类分级。

  对于海塘建设以及滨海区域保护等问题,要做到技术、制度与社会三者并重。全球变暖和海面上升是国际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迫切的现实问题。需系统总结上海地区历史上海塘修筑与潮灾防御经验教训,应对将来的潮灾飓风和海面变化。

  对历史上海塘修筑过程及其相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将和自然科学界对海塘技术史的研究一道,扩展对中国古代海塘历史的认识。循着考察决策与施工过程并讨论其中技术、原料、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思路,系统研究古代大型公共水利工程,是深化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研究的可行之路,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人地关系本质上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了解这种互动需要自然和人文多学科知识交叉,如何“究天人之际”是历史地理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王大学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