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音译是汉语国际化大势所趋

“民族”音译是汉语国际化大势所趋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01日   08 版)

    近日,有网友反映,中央民族大学的英文译名将“民族”英译为“minzu”,质疑不大准确。前日,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值班人员证实称,学校目前英文译名的“民族”的确为“minzu”。 (7月22日《新京报》)

    中央民族大学并未解释更改原因,但贵州民族大学发布的多条理由,颇有说服力。比如,“Nationality”概念比较含混。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Nationality”的解释是:(构成国家一部分的)民族群体,而中国的民族大学,毫无疑问应该是包含汉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大学。而且 “Nationality”的第一意思是国籍,其意思解释顺序是:国籍、国家、民族、部落。“民族”的意思排在第三位,不小心会翻译成“国籍大学”或“部落大学”等。也因此,校名中的“民族”译为“Nationality”本来就并不准确。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是当今中国的一个趋势。由于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很多大学和大企业都在自己的英语名称里加入中国元素。如: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他们如果要用英语中交通(transportation)这个词,一点也不会产生含混,但他们都把汉语拼音交通“Jiaotong”用进了自己的英语名称。

    确实,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而汉语既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一直以来也都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当外文翻译已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作适时的更改,既是语言用于沟通交流的需要,也是汉语承担和发挥更多功效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可改变凡涉外必洋文优先的思维定势。

    这其实在语言的交流中,本来就是常见现象。比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朋克 (punk)、黑客 (hacker)、克隆 (clone),简直不胜枚举,都是直接音译过来。因此,校名中的“民族”音译过去,又有什么不可以。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借词”,一般都“借”自使用更广泛频繁的一方,而这也正凸显出汉语日趋国际化的背景。

    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在更多的场合推广母语,是一份文化坚守的责任。另一方面,汉语国际化,更是一种十分强大的“软实力”,推进汉语从主要的国际性语言发展为世界通用语,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做出更多的努力。其实,对“民族”英译为“minzu”出现争议,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依然缺乏自信。显然,首先需要一种自信的心态,才会有更大胆的历史担当,才不会音译过去一个名词,人家都没说不可以,自己倒先忐忑起来。

    浙江省湖州市   钱夙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