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世纪日本的楚辞研究

20世纪日本的楚辞研究

徐志啸
2012-08-08 13:51:18 来源:文汇报

  楚辞在20世纪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研究范围广;成果形式和数量多;视角独特,颇具个人风格和现代意识;注重实际,较少纯谈义理;善于从细微中抉微发隐。日本从事楚辞研究的学者中,有相当一批是日本汉学界声望卓著的名家,如铃木虎雄、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冈村繁、竹治贞夫等。

  具体地看,楚辞在20世纪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呈现了多方面特色。首先,对屈原与楚辞作整体的概述与评介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论文与著作较多,涉及了多角度,如《诗经》与楚辞、屈原与司马迁、楚辞与《论语》、楚辞的传统等。对屈原的研究则包括了他的生涯、世系、立场、忧愁,以及他与时代的关系、《史记》中的记载等。对楚辞作品的研究也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对25篇作品的考证,如《离骚》错简提疑、《离骚》词义考、“摄提贞于孟陬兮”考辩、《九歌》考、《天问》与卜筮、《九辩》考、古书中所见楚辞引文考、《招魂》的作者等。从这些选题可以看出,日本学者研究楚辞,比较偏重于细微的考证。值得注意的,还有将楚辞与文化相联系的课题,如《楚辞<招魂>中所见招魂礼仪》、《<九歌>与巫舞》、《<天问>与苗族创世歌》、《屈原文学与地形气候》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藤野岩友的《巫系文学论》,此书可谓建立了作者自身楚辞研究(包括对中国早期文学研究与思考)的体系,代表了作者对屈原与楚辞的总体看法——认为楚辞是起源于祭祀等仪式的宗教性文学,属于巫术宗教影响的产物,而其中屈原本人的独创性是无可置疑的。藤野岩友的观点有他独创的一面,但也带有厚重的偏见,这种偏见致使他的整个研究框架为巫系所笼盖,没能真正把握楚辞的实质内核。

  从20世纪楚辞在日本传播与接受的具体形式看,大致包括:文学史中有关楚辞的章节,楚辞作品的注译本,屈原传记,相关的研究论文与专题著作。文学史著作中涉及楚辞方面用力较多的学者,主要有铃木虎雄(《论骚赋的生成》)、青木正儿(《楚辞九歌的舞曲结构》)、吉川幸次郎(《诗经与楚辞》)等。突出的是吉川幸次郎,他概括了“作为文学史史前时代的先秦时代”的特征,很予人以启发,他指出:这个时代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历史时代,记载这个时代的历史文献中往往传说的成分较多;这个历史时期政治权力分散,形成了许多文化圈;这时期的语言与写作尚未形成稳定的词汇和语法;这个时期文学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在整个社会文明中,政治与哲学的著作占了压倒多数,文学仅《诗经》与楚辞。就《诗经》和楚辞的比较而言,吉氏认为:楚辞在南方的崛起,在于不同文化圈的缘故;楚辞是被朗诵的,《诗经》是被歌唱的,这说明,其时的文学脱离了音乐,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艺术表现上,楚辞远比《诗经》强烈多彩,这是因为楚辞作者的感情远比《诗经》作者强烈,他喷发出了对特异环境的反抗;楚辞的文学主题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它比《诗经》的怀疑与绝望更深沉,但它们两者都共同表现了中国式的古代精神——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支配。

  在20世纪日本楚辞研究学者中,笔者认为成就最大的应该是竹治贞夫(1919-1995)。他几乎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楚辞研究,其学术成果主要包括:《楚辞索引》《忧国诗人屈原》《楚辞研究》等。竹治贞夫对屈原与楚辞有自己的看法:“我以为屈原是通晓北方中原文化而且熟悉楚国巫风民俗的天生诗人;《楚辞》是以屈原所创作的诗赋为中心,附加他的门徒之模仿拟作之诗集;假如将《楚辞》与诸子百家比拟,它便应当称为《屈子》,它相似于《庄子》。”他的近百万字的《楚辞研究》一书,是全面阐述研究心得、系统梳理楚辞学脉络的精心之作。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试图建立网罗诸多问题的有关楚辞研究体系”的专著。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竹治贞夫对《楚辞释文》的重视和考证。《楚辞释文》一书在中国早佚,只在南宋洪祖兴《楚辞补注》的引文中可见引用的文字,中国学者游国恩、刘永济曾分别在著录中收集到78条和93条,而竹氏共收录到了138条。从《楚辞补注》所引用的《楚辞释文》条文看,竹氏认为,其价值首先在于文字的异同和音注,它对校勘今本《楚辞》文本很有用,显示了其文献学价值,同时它保存了旧本《楚辞》的篇目次序,完全不同于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刘向编集、王逸作注的本子。《楚辞释文》的作者,历来存疑(包括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国现代学者余嘉锡考证认为,该书作者应是南唐王勉,今人姜亮夫、游国恩等对此论断均予赞同。但竹治贞夫却提出异议,他认为《楚辞释文》的作者应是唐代的陆善经,其依据是宋代钱杲之的《离骚集传》,以及日本流传的古写本《文选集注》和《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他将这些材料作了严密的排比考证,专列了图表,并对照《离骚》本文、《陆善经注》、《钱杲之传》三者,得出的结论是:《楚辞释文》的作者应为唐代陆善经,而非南唐王勉。他的这一考证结论,得到中国著名楚辞学者汤炳正的肯定。

  (徐志啸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