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世界级“非遗”搜存历史档案

为世界级“非遗”搜存历史档案

  ──写在《中国昆曲年鉴》出版之际

  刘 海 周建国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18日   08 版)

  《中国昆曲年鉴》(2012),朱栋霖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288.00元

  三年一度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节和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6月29日在苏州开幕,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中国昆曲年鉴》也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

  昆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遗存,它之被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昆曲不仅仅是一个剧种,昆曲活动也不再仅仅是演戏,它是一种文化,代表了已经逝去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活生生的载体。我们花力气保护传承昆曲,就是花力气留住我们的文化,留住我们的历史。这个文化在几千年间曾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我们有责任保护它。这也就是编纂《中国昆曲年鉴》的因由。

  《中国昆曲年鉴》的编纂工作由文化部主持和指导,文化部副部长、艺术司司长亲自挂帅主持了编纂委员会,主编是着名戏剧理论家、博士生导师朱栋霖教授。这部年鉴的编纂工作于2012年元月五日启动,在2月份召开的全国昆曲工作会议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布置了这个工作。《年鉴》的编写也得到了七个剧团和台湾昆剧界的全力支持。

  《中国昆曲年鉴》是一部关于中国昆曲的资料性、综合性年刊,逐年记载中国昆曲的保护传承发展的状况,它以学术性、文献性、资料性、纪实性为宗旨,不仅记录了2011年度中国昆曲的保护传承工作和基本情况,各昆剧院团的艺术和相关活动,还记录了年度昆曲进展,并聚焦年度昆曲热点,展示了年度昆曲成就。

  总体看来,“三个推荐”可说是这部年鉴的最大特色。第一个“推荐”,是“2011年度推荐艺术家”,每个院团有一位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北方昆剧院推荐年度艺术家是侯少奎,着名武生侯派嫡传人。上海昆剧团推荐的是精华版《长生殿》的主演蔡正仁、张静娴,他们为昆曲艺术的舞台展示起了经典作用,并且传承了他们的经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推荐的是中年演员,名丑李鸿良,他获得“2011年度中国戏剧梅花奖”.浙江昆剧团推荐的是青年演员曾杰,他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春江花月夜》节目的主演,也是北京厅堂版《牡丹亭》的主演,他们特别推荐一位年轻演员。湖南昆剧团推荐的是他们的经典名剧《荆钗记》的主演傅艺萍和王福文,傅艺萍是梅花奖得主。苏州昆剧院推荐了王芳和俞玖林,王芳在2011年排演了新戏《满床笏》,俞玖林在2011年主演青春版《牡丹亭》200场,是苏州昆剧院2011年演出的两个亮点。还有永嘉昆剧团推荐的艺术家张玲弟,他在抢救“永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推荐”,是“2011年度推荐剧目”.每个剧团每年都会抓一个重点剧目。北方昆剧院在2011年度重点推出了新编《红楼梦》,上海昆剧团推荐的剧目是精华版《长生殿》,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推荐的也是《红楼梦》,但他们是以折子的形式演出的,和北昆各有千秋。浙江昆剧团推荐的是《乔小青》,是根据明朝吴炳的名剧《疗妒羹》改编的,对剧本做了一些改动,以求适合于今天的剧场演出。湖南昆剧团推荐的是《荆钗记》,这是他们的骨子老戏。苏州昆剧院推出的是《满床笏》,王芳主演,也是传统经典剧目。永嘉昆剧团的推荐剧目是《琵琶记》。特别要说明的是,除了上昆精华版《长生殿》(它在第四届昆剧节已演出),这几部戏都会在本届中国昆剧节在苏州上演。

  第三个“推荐”,是“2011年度推荐理论研究文章”,经过专家的遴选,共有11篇文章从2011年昆曲理论研究文章中脱颖而出,这11篇文章中有,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的《昆山腔形成期的顾坚与顾瑛》,是对昆山腔早期源头研究的一部力作。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的《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历史经验》。有上海大学朱恒夫教授的《论“草昆”的美学特征》,他特别强调昆剧在民间的发展状态,这是在过去忽略的。有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的《从文人日记看近代上海昆曲的传播接受》,有台湾学者张静的《纸上氍毹:清代画家何维熊的昆戏画研究》,我们从这两篇论文中看到昆曲理论研究的视野与范畴正在扩大。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华玮博士讨论《牡丹亭》的论文《<牡丹>能有多危险?──文本空间、《才子牡丹亭》与情色天然》,对《牡丹亭》的思想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浙江艺术研究所徐宏图研究员的《昆曲流向与支派补说》,对明清时昆曲进入浙江的状况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资料考证。中国传媒大学的周华斌教授的《“灯担”与“灯戏”》对清代昆曲在苏州的特殊现象“灯担”与“灯戏”做了独到考察。香港学者古兆申的《曲唱发声理论初探》,苏州学者顾聆森的《李玉论》,都有独到的见解。我这里特别要提到山西师范大学杨飞博士的论文《曾燠扬州幕府戏曲活动考》,内容非常扎实,虽然曾燠扬州幕府戏曲活动不是特别重要的活动,但是他深入挖掘,运用了许多新的资料。不是人云亦云。它们这些都代表了昆曲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昆曲研究的深入。

  《中国昆曲年鉴》(2012)特别重视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部年鉴除了正文一百多万字以外,还有500余幅图片,这500余幅图片主体是剧目演出。因为演出是昆曲的主体,但演出不能仅仅有文字说明,每个剧团的活动都配有图片,这就形象地记录了2011年度台前幕后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昆曲2011年留下了形象的记载。

  作为第一部昆曲年鉴,该书的装帧设计也在呈现烘托昆曲的古色古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封面底图选取了清代徐扬《盛世繁华图》(又称《姑苏繁华图》)的局部,这一局部描绘的是苏州木渎遂初园的厅堂演剧场景,根据考证,图中厅堂宴请时在红氍毹上演的是昆曲名剧《白兔记》中一折。封底图是“传”字辈老演员倪传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记忆绘制而成的苏州昆剧传习所旧址图。从封面到封底,从两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到上世纪初传习所创办和80年代绘图末,呼应了两百多年来昆曲在其核心地苏州的历史感。

  引用主编朱栋霖先生的一番话作为本文的结语:“我主持《中国昆曲年鉴》编写的感触,就是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昆曲不仅仅是通常的戏曲,它是历史,它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本身,它是我们中国人的过去。我们每个人对昆曲的态度不是喜欢不喜欢看哪出戏。关注昆曲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我们自己的过去,检视我们今天的路走得如何,思考我们将来往何处去?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昆曲,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次昆剧节,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其中。这是我作为主编完成这项工作后,最想说的话。”这也正是作为责任编辑的书评者要说的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