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志研习笔记:李佳读《忧郁的热带》

民族志研习笔记:李佳读《忧郁的热带》

我读《忧郁的热带》
云南大学2011级民俗学 李佳

        列维•斯特劳斯,法国人类学家。他在青壮年时期,曾经亲访亚马孙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犹豫的热带》就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距离今日将近七十年,但我们仍然将它视为人类学的圭臬。

一、列维•斯特劳斯其人及思想
(一)列维•斯特劳斯其人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 ),1908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母亲都是犹太人。当时他的父亲是旅居比利时的法国画家,后来列维•斯特劳斯随家定居巴黎,并在巴黎读完中学与大学,直至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职位。
        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列维•斯特劳斯获得机会,接受当时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布格列的推荐,到巴西圣保罗大学担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在此期间,列维•斯特劳斯到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部落做了实地调查。他在1948发表的《南比克瓦拉部落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1949年发表的《亲属的基本结构》以及1955年发表的《忧郁的热带》等重要著作,都是以这时期在印第安人部落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而写的。由此奠定了他在人类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崇高地位。
         20世纪50年代后,列维•斯特劳斯先后发表许多重要著作,其中包括:《结构人类学》两卷本、《当代图腾制》、《原始思维》、《神话学》第一卷《生的与《熟的》、《神话学》第二卷《从蜂蜜到烟灰》、《神话学》第三卷《餐桌礼仪的起源》、《神话学》第四卷《裸人》、《假面具的途径》、《遥远的眺望》、《演讲集》、《嫉妒的女制陶人》、《象征及其副本》、《猞猁的故事》、《看,听,读》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列维•斯特劳斯先后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法兰西学院院士兼人类学讲座终身教授。1982年退休后,他仍坚持从事研究和创作及其他的文化活动,直到他以101岁高龄逝世为止。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
        精神分析学、社会主义、地质学和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学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结构语言学提出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强调“能指”是语词的声音图像,“所指”是与其对应的意义指谓。语言学的研究旨在探索人类语言如何以“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为模式,不断地进行语言创造与再造。列维•斯特劳斯更进一步,将这种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广泛地运用到人类如何进行文化创造的研究中去。
        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涉及亲属的基本结构、语言结构、神话结构、象征论原则等。在列维•斯特劳斯对这些研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结构主义在于将人类的思维看作是普同一致的“发生”系统,人通过创造符号与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二元对立”,不断地进行隐喻和换喻的文化创造,并将时间与空间切割成一个个的片断,把外在于人类心灵的客体世界分门别类,形成人类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这个创造的过程并非人类有意识所为,而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因此,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注意其外表,还要深入到其表象的深处去探索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全人类的文化表象看似不同,但创造文化表象的人类心灵世界却是一致的,并且这个一致的基础就是人类以二元对立为创造模式的非理性、无意识。
 
二、《忧郁的热带》主要内容
        《忧郁的热带》由九部构成,以下是具体的内容:第一部 结束旅行(出发、船上、西印度群岛、追寻权力),第二部 行脚小注(回顾、一个人类学家的成长、日落),第三部 新世界(郁闷的赤道无风带、瓜那巴拉湾、穿越回归线、圣保罗市),第四部 地球及其居民(城与乡、前锋地带、魔毯、人群、市场),第五部 卡都卫欧族(帕拉那邦、潘塔那勒沼泽区、首府那力客、一个土著社会及其生活风格),第六部 波洛洛族(黄金与钻石、有美德的野蛮人、生者与死者),第七部 南比克瓦拉族(失去的世界、在塞尔陶、沿着电报线、家庭生活、一堂书写课、男人女人与酋长),第八部 吐比克瓦希普族(独木舟之旅、鲁宾逊、在森林之中、蟋蟀的角落、贾宾岛的闹剧、亚马孙流域、谢林葛尔),第九部 归返(奥古斯都封神记、一小杯兰姆酒、塔西拉遗址、缅甸佛寺基荣之旅)。

三、我读《忧郁的热带》
        《忧郁的热带》是列维•斯特劳斯在探访亚马孙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基础上完成的作品。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书本很厚,其中的内容有些难以理解,当然这只是因为巴西离我们生活的世界太遥远了,最初要建立对异域国度的概念还需要花一些时间。最初的阅读,我几乎看见一个地名都要去查阅地图才能明了,渐渐地,我的阅读过程才进入了正轨。
1、作为人类学工作者,去实地调查采访必然是获得一手材料来进行科研的基础。然而大多数人类学工作者去到的都是所谓的后进民族聚居的地区,工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一定会和这些后进地区的文化发生冲突。即便再严谨的工作者,内心深处可能仍然有几分猎奇的心理,这样无疑会伤害到被采访人的感情,使得被采访人不敢或不愿说出真实存在的情况甚至于拒绝采访。
        施传刚在他的博士论文《永宁摩梭》里就曾经提到这种情况。云南省永宁县的摩梭人不注重婚姻的形式,采取异据走访制度,绝大多数摩梭人通过这种关系来满足他们生育和性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早期,中国民族学家曾在此开展过三次大型的田野调查,调查报告后来被编写成民族志出版。但是这些民族志出版后,那些歪曲的事实严重伤害了摩梭人的感情;更糟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涌入永宁,想看所谓的“原始母权社会”什么样,更有些猎奇者偷拍偷窥,对摩梭人相当不敬。正因为这样,使得施传刚进入永宁进行采访时感受到了摩梭人的不满和排斥。
        列维•斯特劳斯同样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印第安人吃一种叫做“可洛”的浅白色的蛆。“可洛”常常大量出现在某些腐烂的树干里面。吃“可洛”遭到白人耻笑以后,印第安人不会承认吃这种蛆。如果突然到印第安人的屋子去,你可能会瞥见一碗蛆蠕来蠕去,但立马被藏起来。为了参与寻找可洛蛆,列维只好说想吃可洛蛆,在见识了印第安人从树干中看出蛆之后,列维只得信守诺言吃了可洛蛆。
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人类学工作者田野调查的种种艰辛。即便再艰辛,人类学工作者也努力追求在和当地人友好相处成为朋友的情况下得到自己所需的材料。
2、波洛洛族的客贾拉村同样留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列维在书中提到,客贾拉是土著文化独立存在的最后一个坚强堡垒。
        客贾拉村的建筑布局颇有特色:外围是家庭房屋,围成一个圆圈;圆圈中央有另一间房子,约20米长,8米宽,是男人会所,族中已婚男子多在会所中消磨时间,但女子严禁进入男人会所。女子住在外围的家庭房屋,男人一天要在会所和家庭房屋间来回几次。从高处往下看,波洛洛的村落看起来像车轮,轮缘是家庭房屋,轮辐是小路,轮壳是男人会所。
        客贾拉村接近维美尔侯河左岸。与河流平行的一条线把人口分为两半:北岸的为却拉,南岸的为图加垒。并且,每个人都和母亲是同个半族,一个半族的男子只能和另一个半族的女子结婚。在这里,女子继承房子,结婚时男子离开自己住地而住到河对岸妻子的房子里。当男子觉得家屋压力太大时,可以随时去男人会所睡觉,重温年少时的旧梦。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曾在第十四章专门介绍世系从女系到男系的转变。由此可以了解到原始社会时期曾存在过母系社会。客贾拉村的居住形式正好就能反映这一点。
        虽然我们学到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但我们无法坚定地认为后一种形态优于前一种形态。客贾拉的印第安人男子住到妻子家,中国云南省永宁地区的走访制都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流传下来。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形式处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低端而加以否定,认为它们是落后的。我们都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深信不疑。那我们同样可以把这句话用到以上两个例子中,从妻居和走访制适应了当地的生存环境,经受了时间的检验, 其生命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有活力。对于这些特殊的形态,我们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保护,而不是强制其改变来适应整个国内的大环境。就以永宁摩梭人为例,长久以来,他们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政府出资修路、发展泸沽湖旅游业,这对摩梭人来说就一定是幸福吗?
3、关于一夫多妻。列维在南比克瓦拉族和吐比克瓦希普族都提到一夫多妻。
        在第七部南比克瓦拉族的“男人、女人与酋长”一章中,列维就向我们介绍了酋长的太太们。在生活中,酋长负有众多责任。所有打猎、捕鱼、采集等工作的决定都取决于他,他还要决定自己的群体对待临近群体的态度。酋长基本的权力工具是酋长本人的慷慨。当一个人,一个家庭或整个群体觉得需要点什么的时候,他们便去找酋长。但集体性的贪求无厌常使酋长感到绝望。而善于临机应变、善于想办法是智识形式的慷慨。整个群体的成员和他们活力充沛的酋长相比,绝大多数都显得异常被动。好像是整个群体一旦把某些特权交予酋长之后,就期待酋长对于整个群体的利益和安全负起全部责任似的。文中还举到一个例子,当迷失方向、补给不足时,土著不组织猎队打猎,而是躺下来休息,让酋长和他的太太们去应付。
        由于酋长担负那么多责任,为了道德上和情绪上的补偿,也为了使他具备完成那些职责的条件,整个群体中只有酋长享有多妻制的特权。第一个妻子扮演平常一夫一妻制中唯一妻子扮演的角色。她看顾小孩,煮食物,采集野果。其他太太辈分低于第一个太太,第一个太太称呼她们“女儿”或“侄女”。她们不做任何家事。这些次要的太太和酋长之间的关系,充满伴侣同志情谊,和第一个妻子与酋长的家庭夫妻关系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种一夫多妻对群体的生命有严重的影响,是酋长自己破坏了适婚年龄的男女性别均衡。年轻男子有的命定过好几年光棍生活,要不就是娶寡妇,或娶被丈夫遗弃的老女人。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解决办法:同性恋。
        在第八部吐比克瓦希普族的“贾宾岛的闹剧”一章中,列维也向读者介绍了酋长和他的太太们。同样是几个太太,但她们的分工和南比克瓦拉族的酋长太太们有很大差异。第一太太整天跟着丈夫到处跑,帮忙接待陌生人,管理要送给别人的礼物,指挥整个家庭的活动。其他的太太负责家庭杂务,像煮东西看小孩等等。所以小孩一起长大,所以太太轮流给每个孩子喂奶。这就使得要分清孩子的真正母亲变得很难。
酋长在婚姻方面的特权所引起的问题,吐比克瓦希普族人利用一夫多妻制和一起读一妻多夫制的结合加以解决。
        由此我们看出,酋长拥有娶多个妻子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适婚男女比例失调。为此,两个部族各自想出自己的办法来取得平衡。我们无从评判两个族群哪个的解决方法更优。他们都用各自的方法使得整个部落保持了平衡,使整个部落得以平稳的向前发展。我们寻求各种途径,最终追求的不也是整个民族平稳向前行进吗?
4、二元对立。列维•斯特劳斯把“二元对立”视为人类思维的深层结构,这一思想也在《忧郁的热带》这部著作中得以充分展现。
        卡都卫欧族就体现了这种“二元对立”。列维访问的那族卡都卫欧族的男人是雕刻家,雕刻人偶,还有浮雕人、鸵鸟和马。而女人是画家,她们擅长装饰陶器和皮件以及在人体上画画。男女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构成了卡都卫欧族这个集体。
        妇女的艺术尤其表达了二分法。她们画脸上图案常用曲线风格,画身体上的图案时用几何形风格。构图常常是两种风格有秩序的交替使用。拿陶器来说,几何图案常见于颈部,曲线图案见于腹部。
5、忧郁。在《忧郁的热带》开篇,作者就说到他讨厌旅行、恨探险家。作者在其中既有对人类学者事业的忧郁,又有对社会的忧郁。
        列维对人类学者事业的忧郁随处可见。开篇列维提到,探险只是人类学者工作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障碍之一,只会使人类学者耗费时间而得不到想要的材料。在南比克瓦拉族“在塞尔陶”一章中,列维就给读者呈现了行进的艰难。作者花了很长时间来组织探险队,在人员、食物、载重牲口都齐全的情况下才可以出发。行进途中,又要观察这些牲口的脾气、心情。牛只是漠然往前走,然后突然倒地不起,不是死掉就是至少得休息半年才能恢复。所以说,赶牛的人实际上受牛左右。由此我们能想到行进的速度不是一般的慢。即便历尽艰辛万苦得到了资料,归来的景象更为惨淡。经过多少努力、细心和辛勤工作的成果,却没有人欣赏。以至于演讲者常常绝望地想会不会有人来听演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结果等来的是一大堆小孩子、孩子的妈妈或保姆,他们有的要换换环境,有的只是躲避外边的灰尘与噪音,就是没有正儿八经来听人类学者演讲的。
        即使是这样,人类学家还需要克服困难,九死一生来继续自己的事业。而且人类学者必须谨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在尊重当地人习惯的基础上,发展和当地人的朋友关系,得到这个地区的一手资料。林耀华在《凉山夷家》中曾提到,作者经过的凉山地区,遇到的汉娃不下百人,有新入山的汉娃不堪忍受见考察团人员泪流满面,也有暗中央求送信脱离虎口的。从人情来看,作者似乎应该替他们送信。但人类学者的身份和职业道德又不允许这么做。
        对社会的忧郁主要是对那些自身并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而被西方殖民主义强制开发的民族地区的担忧。在“魔毯”一章中,作者就描述了卡拉奇这个地方。卡拉奇原来是渔村,英国殖民者来之后,变成了港市和贸易中心。然而恢宏的建筑只是官员和军官的私人住宅,成群的难民露天而宿,在柏油路面上过着苦难不堪的生活。外来的殖民者占据了最好的资源,而当地的居民只能沦为难民。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居民的前途也成了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以上即我读《忧郁的热带》之后的初步体会。


参考文献:
1、        (法)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        (美)施传刚. 永宁摩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美)摩尔根. 古代社会[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4、        林耀华. 凉山夷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5、        胡轩.忧郁的沉思--《忧郁的热带》读后[N].群文天地,2011(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