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举文:《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厚描”式的语言民俗研究

张举文:《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厚描”式的语言民俗研究

  光明网 2012-03-26 11:11: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由黄涛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立足于实地调查,为语言民俗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做开拓性研究,不仅学术创见难能可贵,而且研究范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贡献是多方面的。

  实地调查不仅是民俗学,也是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必不可少的根基。该书依靠对一个村落(河北景县黄庄)的充分调查和了解,使其不同于诸多以文本或史料为中心的相关研究,为研究语言民俗树立了一个范例。该书从亲属称谓(分为血亲与姻亲)、拟亲属称谓、人名(分为姓名、乳名、绰号)、咒语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附录中还包括了“民谣”和“民间故事”,再版中又增加了谐音、流行语等语言民俗类别,这表明作者并没有忽视语言民俗类别的丰富性。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希望本书对于类别的探讨有助于对其他类别的研究。的确,对黄庄的调查研究与分类方法完全可以用于对其他群体的研究,附录所含的校园群体便是例证。

  作者界定了“语言民俗”这一基本概念,并尝试将其区分于前人的“民俗语言”概念。作为社会语言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点,语言民俗学有着广阔前景。当然,对此题目的研究也体现了语言民俗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语境问题。民俗学在很多国家或语言中的别名是“口头文学”或“口头艺术”,抑或“民族志学”。如今,愈来愈多的学科将“口头言语”也视为“文本”。这种从民俗生活中提取的言语样本又不同于从史料文献或第二手资料获得的文本。虽然因篇幅所限,该书不能像有些民俗志那样提供更多完整的描述,但这已足够表明所讨论的语言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蓬勃活力。

  有关咒语的探讨凸显了作者的一些独特看法,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作者没能充分探讨巫术与宗教等问题,但读者可以看出一些咒语所表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巫术宗教观,其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是语言灵力观。黄庄人所持有的有关“神”“道”和“咒”的传统观念与行为,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信仰体系。作者不是去套用西方理论,而是有批判性的比较,为今后有关讨论树立了榜样。

  更有意义的是该书充分体现了格尔茨所提出的民族(俗)志的“厚描”(thick description),即不但提供了那些民俗语言应用的场景,也交代了历史背景和演变情况,还展开了学术话语。例如,在记述亲属称谓时,作者更多地论述了真实的人际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什么程度上受到大的社会变化的影响。此外,通过探究“哥们儿”这一称谓的应用,作者将村落内部互动机制联系到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机制。其他如关于“干嘛去”“吃了吗”“家来坐坐”等俗语的基于实地调查的探讨,也同样为读者开阔了理论视野。

  由此可见,《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一书不但为研究语言民俗,也为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民族(俗)志研究和写作提供了可贵的范例。作为开拓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努力,本书应该是每位对语言民俗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该书的扩充再版更证明作者仍在继续探索这个课题。相信作者还会有机会在下一个版本中进一步完善有关语言民俗的理论框架建设。(张举文)

TOP